浅谈古人对海岛通名的认识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2-06 阅读:3088 次
王建富
(浙江省舟山市区划地名办公室 编审)
内容摘要:
我国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是世界上海岛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先民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认识海岛,开发海岛、利用海岛,并形成了约定俗成,层级清晰,普遍通用的海岛通名用词体系。这些通名用词,与汉字的造字方式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海岛 地名 命名
一、我国的海岛概况
我国海岛我国的岛(礁)位于亚洲大陆以东,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广泛分布在南北横跨38个纬度,东西跨越17个纬度的海域中,最北端的是辽宁省锦州市的小石山礁,最南端的是海南省三沙市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的是台湾省宜兰县的赤尾屿,最西端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独墩。据908海岛专项调查统计,总数为10312个(含港、澳、台地区),分布在沿海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49个副省级和地级市,168个(县、市、区),海岛陆域总面积7.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68万公里[2]。
二、地名的起源及其古人对地名命名方法的认识
地名伴随人类社会形态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原始人类的进化,人类开始使用工具进行狩猎与种植,并以不同的语言代号指称不同的地理实体,同步产生了口口相传原始的地名。文字出现以后,原始文字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记录地名。2009年9月在河南安阳召开的中国首届甲骨文地名保护学术会议成果显示,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记载有地名一千多个,涉及到山、河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及行政区划和聚落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出现了都、城、邑、鄙、方等时比较重要的地名通名的用法。此后,《山海经》、《左传》、《诗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越绝书》等都有大量的地名记载,其中全文1194字的《尚书·禹贡》涉及地名150个左右。据华林甫先生考证[3]《汉书·地理志》叙述了公元2年西汉皇朝103个郡国及其下辖1587个县级政区的名称,175个山系名称,361个水系名称,其记载的地名超过4500处,并对其中40多个地名的来源作了解释,很多汉代以前文献里所记载的地名赖此得以知其位置。与此同时,华林甫先生也考证了两汉时期的《汉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陈留风俗传》、《尔雅》、《说文解字》、《释名》等著作[4],归纳了其中邦、都、城、郡、州、县、井、丘、甸、乡、邑、邻、里、党、亭、鄙、墟、关、方等行政区划和聚落名称,山、丘、阜、陵、冢、阪、冈、嵩、岑、乔、岵、屺、埒、圳、林、麓、江、河、水、涧、渎、川、泽、池、浸、泉、海、地、土、田、壤、原、陆、衍、隰、泽、浍、卤、沟、洲、渚、岛等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名称通名用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山泽篇》中有“林,树木之所聚生也”;“丘之绝高大者为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麓,山足也”;“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中央下,像形也”;“墟者,虚也……败为丘墟也”;“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湖者,都也,言流渎四面所猥都也,川泽所仰以溉灌也”;“渠者,水所居也”等。《尔雅》有“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崖内为隩,外为隈”;“山大而高嵩,山小而高岑”;“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等等。这些著作总结了古人在实践中约定俗成,类别完整,层级清晰的通名使用体系,也总结了 “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地名专名命名原则,对后代的地名命名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世使用地名通名使用的规范,多数至今仍在仍在遵循、使用。
三、我国古代地名学对海岛通名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海岛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前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在九州的第一州“冀州”[5]地名词条下记载“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在随州地名词条下又载:“岛夷卉服。”西汉孔安国对此解释说;“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岛”字这样解释:“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从山鸟声。”与许慎同朝代的刘熙《释名》又解释:“岛,到也。人所奔到也。”可见,古人对海岛最初源于对海中有大量鸟类栖息或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居住区域的认识,继而将海中规模较大,当时已经有人居住的山体称为“岛”。当时,“岛”字专指的是基岩岛。从性质上看,地处海中,四面环水;从景观上看,与大陆上的山丘一致;从人类开发利用情况看,已经有人居住,岛上建有聚落。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古代的“岛”字,仅仅是古人对海岛的定义,在地名的实际命名过程中,民间则以“山”作为通名。这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其他地理学著作中可以得到验证:《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海”的记述,但记载海中的岛屿,都称“山”。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列子》和《史记》记载海上“三神山”、“五神山”等海岛时,也都称为“山”。如,《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曰瀛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史记集解》引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韦昭在对《史记·田儋列传》中“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进行训释时,也说“海中山曰岛”。在岛屿数量约占我国海岛总数约20%的我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自宋至清代的各种地方志,也均称海岛为“山”,并无称为“岛”的,并常将岛与岛上的山丘并列在一起叙述。究其原因,我们猜想:一是我国沿海的基岩岛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与大陆相连,后因冰后期海侵的发生,海平面的上升,方与大陆分离,陆岛同源及岛屿景观的山丘化,为岛民留恋陆地生活,以“山”作通名,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海岛先民除水量是大陆先民的分支外,多为大陆居民的移民,与大陆有隔不断的血脉关系,更愿意称岛为“山”,以怀念过往的生活,以证明血脉间的联系。[6]
由于我国海域海岛的面积大小悬殊,大的如台湾岛,有3.59万平方公里,小的面积只有几千平方米[7]。为区分海岛的不同大小规模、景观差异和开发状况,古人同区分陆域地物一样,以不同通名用词,为海岛进行分级除以“山”字为通以外,海岛的主要通名用词有“屿”和“礁”。
关于屿字的解释,《说文解字》说:“屿,岛也。从山,与声。”宋代的《大宋重修广韵》说:“屿,海中洲。”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六书故》说:“平地小山,在水为岛,在陆为屿。”表面上看,这些注解,没有明确说明以“屿”字作通名海岛规模大小。但是,在浙江沿海的各代地方志中,屿,多指大岛周围与之相伴,面积较小、植被茂密的海岛。为何?笔者苦苦思索其中原因,曾以“屿”造字方法来分析:屿,从山,从与,“与”不仅表声,也通过会意的方法表示和与跟的含义,两者结合,表示与大岛相伴的小岛。近阅朴庆辉标注的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其中找到了笔者猜想的依据和关于海岛规模分类的完整体系:该书的“卷三十四•海道一”记载,“至若波流而漩伏,沙土之所凝,山石之所峙,则又各有其形势。如海中之地可以合聚落者,则曰‘洲’,十洲之类是也。小于洲而也可居者,则曰‘岛’,三岛之类是也。小于岛则曰‘屿’,小于屿而有草木者,则曰‘苫’。如苫屿而其质纯石者,则曰‘焦’。”“卷三十五”又说:“大抵篙工指海山上小山为‘屿’”。可见,古人将海岛中规模最大,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中记载的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这一类海岛称为“洲”;将“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神山一类的海岛称为“岛”;将小于三神山,有人或无人居住的海岛称为“屿”;小于“屿”但有植被覆盖的无居民海岛,称为“苫”;小于屿或苫,又没有植被覆盖的水中天然陆地,称为“焦”,即礁。
由于古代的十洲和三神山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相关的记述很少,后人已无考其确切所指。但综合《海内十洲记》的相关记述内容及后人猜测瀛洲即日本等的一些猜想,以及三国时期称台湾为夷洲[8],称舟山岛为翁洲[9]或翁山,以及浙江沿海各地地方志对被称为“山”和“屿”海岛记载资料来看,这里的“洲”当指面积数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海岛;“山”则多指面积在1平方公里至数百平方公里的海岛;“屿”则多指面积在数千平方米至数平方公里的海岛。以舟山群岛为例,在三国时期,翁洲(翁山)面积约为数百平方公里,云屿或云屿山的面积约在3平方公里。
以“苫”字作为通名的海岛在我国沿海暂未查阅到记载。在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以“苫”作通名为海岛有“跪苫”、“春草苫”、“菩萨苫”、“苦苫苫”、“紫云苫”、“鸦子苫”6个,其所指海岛都处高丽境内,或有人居住,或无人居住,既与横屿、牛心屿、聂公屿等同时使用,也有“屿”和“苫”混用。如,春草苫“舟人呼为外屿”[10]。元初文学家王恽《秋涧集》卷四十的《泛海小录》中,也有以“苫”作通名海岛地名记载:“至元十七年己卯冬十一月,我师东伐……过拒济岛[11]。又千三百里至吐剌忽苫。”[12]并同时解释:“倭俗呼岛为苫”。对此,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王颋在《忽必烈汗远征日本史事补》尾注中解读说,“苫”、“之万”皆“しま”的音译。据此,笔者猜测:“苫”字通名源于高丽、日本人对屿的不同译法。
礁,古也作焦。从造字方法看,从石从焦。盖因海上孤岩,色泽黝黑或砖红,远望之有如过火一般。
综合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及清代以前浙江沿海各地方志的记述,笔者认为,古人对海岛地名通名使用有明确的层次区别和用词的差异,一般以直观感觉上的面积、高度和植被生长情况分别称为洲、山、屿和礁。其中,洲与山、山与屿既的规模区别,又有部分穿插使用,并少量存在屿山和礁屿的用法(如,舟山群岛的云屿山、如福建福州的上礁屿和广东饶平的大礁屿等)。由于,“屿”在浙江沿海带方言中读作qi,现多写作“峙”。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出于帮助侵略战争的目的,对我国沿海进行了全面的测绘,编制了自北而南,包括了我国沿海大部分岛屿的高精度海图。这些海图在洋务运动中又被回译为汉语版,即《八省沿海图》。在回译过程中,按照地理学的概念,将一些原称为以“山”为通名的大岛,改以“岛”为通名(如舟山,改称为舟山岛)并出现将“礁”错译成“石”或“洛克”的问题[13]。后来,由于我国的海图多在《八省沿海图》上基础发展起来,一些大的海岛逐渐改以“岛”为通名。
作者简介:
王建富,男,1966年6月出生。现任舟山市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主任、编审,兼任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海岛志》浙江第一分册、浙江第二分册副主编,曾参与了“钓鱼岛海域部分地理实体标准名称”的命名工作,著有我国第一部海岛地名文化研究专著——《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舟山市第五、第六、第七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舟山市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五个一批”人才。
联系地址:舟山市新城千岛路225号,舟山市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邮编:316021,电话:2024998,13957202806,邮箱:wjfzs@126.com。
[1] 夏小明主编.中国海岛(礁)名录(下)[K].P2.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 同上。
[3]华林甫.《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4] 同上。
[6] 王建富.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K].P217..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7] 此处指古代对海岛的认识。在现代定义的中,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均为海岛。但古人将其中面积较小,没有植被的天然陆地称为“礁”。
[9] 葛洪《抱朴子》有“古仙者之药,以登名山为上,而以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之类者次之”记载。
[10]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五。
[11] 即济州岛。
[12] 转引自王颋《忽必烈汗远征日本史事补》原刊《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9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3]见王建富.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K].P217..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