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主要做法及需求分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2-22 阅读:1128 次
雍玉国
(南京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协会会长、
中国城市地名专业委员会会长)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道路建设等都需要命名地名,都存在历史地名保护问题。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对历史地名保护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总结全国各地历史地名保护的做法,分析今后工作需要注意和加强的问题,是必要和有益的。
历史地名是指具有一定使用时期的地名。在我国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地名,也有指改革开放前的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则是指历史地名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地名及所反映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征。这种反映又因其对社会影响的大小不同而决定其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说,中国历史地名中反映的文化特征是中国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特殊印记,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年轮。1992年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损失”。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不仅是从行政许可上不允许随意改变历史地名,这只是保护的一个方面,当然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历史地名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使广大民众得以知晓和珍惜,形成保护的文化氛围,才是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根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挖掘和弘扬历史地名文化的过程。通过与有关地区、城市交流,可以看出我国地方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主要做法,这些做法对全局的正确谋划和指导有重要意义。
一、大力宣传,动员民众重视保护。通过宣传造势,营造历史地名文化保护氛围。由于历史地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特征,当地民众往往对与之朝夕相处许多年的历史地名怀有浓厚的情感,而且这种感情与历史地名的文化价值成正比。消失一个历史地名往往会在当地社会引起关注,有的还会掀起对历史地名保护的广泛热议。因此,各地都十分注重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环境的营造。通过报纸、网站和电视等手段与群众交流互动,有的还开展“海选十佳历史地名”、“复活历史地名”等活动,历时几个月,吸引了数万人次参与,努力将宣传效果最大化。有的城市还通过媒体开展“地名文化宣传大使”评选活动,把当地热心地名文化且成绩显著的人士评选出来,以此推动历史地名文化的宣传与弘扬。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当地媒体均曾给予报道,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反响。
二、搭建平台,组织专家参与保护。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历史地名的文化内涵。历史地名的特点 就是其文化的隐含性。作为物体指代称谓的某个地名,你可能天天称呼、耳熟能详。但对这个地名的来历、故事、变迁和文化意义等你可能不了解或不全部了解。历史地名具有的这种物体指代称谓和隐含历史文化的双重性,决定了历史地名文化保护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文化调查和挖掘作用,把隐含在历史地名中的丰富文化内涵整理出来,并通过多种手段广为宣传,才能达到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目的。多年来,各地普遍成立地名协会,有的还成立专家组,协助地名行政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需要,经常研究确定项目,搭建工作平台,组织协会和专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地名文化整理挖掘和宣传工作。有的从单个地名入手,对几十条、上百条有影响的历史地名组织专家收集资料、详细考证、撰写释文,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后,编著成历史地名释文选编。有的组织专家认真评选千年古镇,撰写释文评语,帮助选址立 ,策划宣传景点。《光明日报》曾专门撰写了“* *市认定12古镇,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的评论文章。有的组织专家在不同节日、纪念日前夕介绍相应的地名文化和地名故事,使民众对历史地名中民俗文化不断了解、增强认知、提高自身文化内涵。有的组织专家编辑地名刊物,参与地名科普宣传、地名干部业务培训等,为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专家们虽然年纪较大,但责任心强,不计较报酬,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成为各地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
三、主动服务,推动社会共同保护。各地地名协会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为社会服务。经常主动为开发建设单位提供地名命名服务,受到相关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在为建设单位提供命名服务的过程中,深入调查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建设项目的性质,提出多种命名建议,反复讲解文化内涵,从而使建设单位主动接受采用了许多已消失的历史地名,使之从新回到现实生活,得以“复活”。在新起的名称中也采取现代和历史、人文和自然、诗意和民俗相结合,注意弘扬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了命名区域地名的文化性、规范性,同时也提升了各地协会的知名度。
四、文化解读,总结特征综合保护。通过著书立传,夯实地名文化保护基础。盛世修志、传承文明。地名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产物,最基础、最传统的保护手段就是研究考证、编史修志。以此记载、保存,传承地名文化。如果说评选最有价值的历史地名并撰写释文、广为宣传,是对单个地名的文化保护。而针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所有历史地名进行文化解读,则是对区域性地名群文化进行的挖掘和铨释。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加综合的历史地名文化工程。如有的城市对当地一大批重要地名发展的规律、渊源、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演绎,归纳出该城市地名群的九大文化特征,如:山水形胜传佳名、历尽沧桑索正道、筑城霸业帝王气、龙凤崇拜同文脉、暮鼓晨钟引幽径、闻鸡起舞跃龙门、钟鸣鼎食王府宅、市井工商服锦绮、寻常百姓风土情等,不仅资料精准详实,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阅读和收藏价值,出版发行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多方考证,出版辞书规范保护。编写地名辞书,奠定地名文化保护基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地名成千上万,每条地名各有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如何认真考证使之逐步规范统一,是历史地名保护的重要任务。有的城市编写地名大全,对几万条地名从音、形、义、位、类五大方面作了具体介绍,并请资深地名专家反复审核把关,由正规出版社印刷出版、公开发行,精装设计、封面典雅。按词书编排,分为目录、序、前言、概述、凡例、首字索引、拼音索引、正文、附录和后记等内容,总计约二百万字。此地名工具书出版后,受到该市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媒体争相报导、高度评价。该书突破了《地名录》的局限,既有使用价值,又有文化意义。
六、注重“复活”,命名过程加强保护。重新使用历史地名,就是最好的保护。各地地名部门的同志深深感到,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缺少文化内涵的城市。历史地名就是历史记忆,要使之流芳百世、千古传诵,手段之一就是要重新启用已消失的历史地名,使之焕发青春,只有继续使用它、称呼它,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保护,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有的城市在市民提供、推荐的消失历史地名中,遴选了一批历史地名名单供有关部门在给新建的居民区、路街巷、桥梁、高层建筑、公交站、人工湖起名时作为参考。在命名工作中经常不断的向有关企业和建设单位单位建议使用历史地名。这一做法取得明显保护效果,《人民日报》曾对某市复活老地名的做法评论道:“对老地名的保护,就是让城市恢复它的历史记忆,让城市文化的‘血脉’源源不断地向未来岁月流淌,从而滋养着生兹在兹的市民,滋润着快节奏的生活”。
七、建立体系,统一评定分级保护。建立保护体系,实施统一评定和分级保护。众多的历史地名如何择其有文化价值的加以保护?有的城市采取“市民普选、专家评定、申报非遗、分级保护”的系统办法进行历史地名保护。就是首先动员市民根据自己认识,普遍提出需要保护的历史地名名单,在此基础上统一汇总,由有关专家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打分,依分排序,分别纳入申遗地名、市级和区级历史地名名录。对申报非遗的地名按一定的程序专门申报,经市批准后统一纳入非遗系列进行保护。从而使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突破部门界线,成为全市的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行为,成为有关部门文保工作的重点之一,从而形成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合力。
八、地方立法,规范行为依法保护。规范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依法保护历史地名工作的制度基础。有的城市在制定当地地名管理条例时,特地增加了“历史地名保护”一章,明确了历史地名的概念、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和保护机制等内容,特别强调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重点保护”、“变更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时,应当充分论证、确定保护方案并经公示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未使用的地名应当优先启用;未被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改造中,需要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或者迁移的,应当会同地名主管部门制订地名保护方案”、“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由市地名主管部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标志。标志上应当载有名称、释义、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的条款。从而使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上升为法律行为,明确责任、各负其责。
在总结我国各地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展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可以预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们对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需求越来越高,分析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以下几点需要地名部门和有关人员特别关注和重视。
一是更名工作需要更加谨慎。以所谓发展为理由随意更改历史地名的现象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不少地方由此引起群众不满和反对。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诚恳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尽量不改名,特别是不改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名。必须改名的也要谨慎处理,多采取移植的办法,尽量把历史地名都使用起来。
二是地名工作需要扩大立法。随着我国地方立法范围的扩大,地名工作也要扩大立法地区。各地要根据实际积极推动本地区的地名立法工作。特别是已有上位法的地级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要积极作为。没有为地名立法的省区市应尽快立法。已经为地名立法的地区和城市要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修改补充地名法规。不论是新立法还是修改补充都要尽量增加历史地名保护的内容。
三是地名群文化需要加强挖掘。地名群文化是比单个地名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庞大纷繁的地名文化。其挖掘整理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与单个地名文化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今后,对地名群文化研究将会加强,要利用时机积极开展。有的专家已利用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时机,正在研究进行的大运河沿岸地名群文化整理工作。有条件的地区都应积极开展各类地名群文化的研究工作,发展地名文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四是地名命名需要提升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对地名命名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种要求的内在要素主要有三,即在地名命名工作中要顺应民众文化需求,加强历史地名文化的保护,尽量保留和启用历史地名;要因地制宜,体现时代特征;要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地名命名管理部门要组织多方力量积极作为,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强历史地名保护,顺应民众呼声,减少命名遗憾,避免引发热议和群遣,把管理寓于在服务之中,提高效率、增强能力,不断提升部门的公共形象,在新型城镇化的伟业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是历史地名文化保护氛围需要着力打造。要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要求,认真研究措施,切实贯彻落实,进一步营造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总结指导,表彰先进、促进后进,交流经验、互相启发,纳入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指标。要以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视野看待和认识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事业,提高有关领导和地名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文化自觉,推动历史地名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发展,相信这样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二○一四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