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名考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4-27 阅读:1915 次
吕 凡
杨柳村,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西北部,距中华门约22千米,分为前杨柳村和后杨柳村两个自然村。该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北倚马场山,前临杨柳湖,依山傍水,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由于前杨柳村现存南京地区最为完好、建筑面积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使得杨柳村声名鹊起,不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地名来历众说纷纭
关于杨柳村地名的来历,《南京地名大全》称:“古名阳刘村。《朱谱》载,元至正间,朱氏迁此,名杨柳村。后分前、中、后三杨柳村。”《江苏省江宁县地名录》称“谱载,元末称杨柳村,因近杨柳湖得名。后分为前、后两村。”《金陵胜迹大全》记载:“杨柳村分中杨柳村、前杨柳村和后杨柳村三个自然村。其中,中杨柳村建于明代早、中期;前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后杨柳村则为清代咸丰(1851-1861年)以后所建。清咸丰年间,中、后杨柳村已毁于兵火,现存的古建筑群只有前杨柳村的建筑。”《朱氏宗谱》“四本堂”支谱载:“始祖明二公由南渡卜居句容县新昌桥之陡门口村,至七世孔阳公(朱孔阳生于明嘉靖十六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分支江宁县龙都镇之杨留村,今名杨柳村。”由此可见,杨柳村地名来历众说纷纭,给杨柳村历史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的传承、地名文化的弘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二、相关古籍文献记载
经查阅古籍文献,杨柳村得名可溯源至宋代之“阳刘村”。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二”载:“阳刘湖,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回三十里。其湖建龙都埭,在阳刘村前,故名之”。自宋以降,宋《景定建康志》、元《至正金陵新志》、清《乾隆上元县志》、《道光上元县志》等历代志书中湖名皆作“刘阳湖”,而未见“刘阳村”名。而“杨柳村”一名首见,当是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其卷四“考水”载:“淮水又西迳龙都镇,亦曰泉都。前有湖,曰杨柳湖,以杨柳邨名矣。《建康志》:刘阳湖在城东南六十里,当即此。刘阳、杨柳,声之反也。”其“二县乡镇图”亦标有“杨柳村”。“邨”,“村”的异体字。但其同时又载:“湖孰镇,近刘杨湖,故名。”民国夏仁虎《秦淮志》“汇通志”之“杨柳湖”条亦曰:“刘阳湖,在城东南六十里,疑即此。刘阳、杨柳,音同而倒也。与湘寺、四象同,淮水西径龙都镇,亦曰泉都。前有湖,曰杨柳村。”根据古籍中文字所描述的地理位置和地名判断分析,“阳刘湖”、“刘阳湖”就是今日的“杨柳湖”,“阳刘村”就是现今之“杨柳村”。
明嘉靖年间成书的《南京太仆寺志》中,录有“杨柳场”,其址在今杨柳村与郭村之间,可见“杨柳”二字在明中晚期即已出现。《朱氏宗谱》云:“朱孔阳,配佘氏,后杨柳村人”。朱孔阳听从句容令丁宾之劝说,避讼外迁,定居杨柳村。《句容县志》、《丁清惠公遗集》亦可印证《朱谱》之说。但因《朱谱》为清光绪间续修,所载“后杨柳村”是否为明万历时期村名还是当时清光绪间的村名,有待研究。
当地民间又流传“杨柳村”亦名“阳留村”。相传朱孔阳居住句容陡门口时,父母早逝,其与胞弟相依为命,感情笃厚。朱孔阳欲将房产留与胞弟,自己外出谋生。兄弟俩为相让房产争执不下。后由族长出面,在兄弟俩手心各写一字。弟弟的是“留”字,哥哥的是“去”字。于是,朱孔阳带着家小、挑着担子离开了陡门口。他们来到杨柳湖畔时,挑担的担绳断了,只好止足就地生火做饭;饭后洗碗,失手将碗滑入湖中,朱孔阳叹曰“天留我也!”于是,朱氏一族在杨柳湖畔生存繁衍下来,村名“阳留”,意为朱孔阳留于此地。民间亦传有“杨留村”、“羊留村”等名。
三、含义沿革略考
从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出,杨柳村一名经历了“阳刘”“刘阳”“杨柳”的演变,亦有“阳留”“杨留”“羊留”之名。以下通过自然地理的角度,对杨柳村自然条件及其与其他地理实体的相互关系,从音、形、义、位等方面对其名称来历、含义和沿革进行考证。
先看“阳刘”。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带有“阳”或“阴”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溧阳”在古濑水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南,等等。杨柳村的地理方位,正是处在马场山之南,同时又在杨柳湖北岸,其名确是得自于地理位置,取“阳”名副其实。
那“刘”又为何意?“刘”,一般为姓氏,以姓氏命名地名正是汉语地名命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江宁本地,以姓氏得名的村落比比皆是,就杨柳村所在的原龙都地区而言,就有李家、张家、谈村、东时、西时等多个以姓氏得名的村庄。据调查统计,杨柳村主要住户有朱、刘、时、赵四大姓,刘姓现为第二大姓。据《朱氏宗谱》记载,杨柳村的第一大姓朱姓七世祖朱孔阳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才从句容陡门口迁此。而时家祖籍河南,赵家祖籍溧阳、宜兴,皆来自外地。以此可推断刘姓应是杨柳村本地早期村民的主要姓氏,“阳刘村”或因村在马场山之阳,早期居民又以刘姓为主,故而得名。
而“刘阳”“刘杨”,无非是古代地名的不同写法,其含义应同“阳刘”。至于“杨柳”,如《上江志》所载:“刘阳、杨柳,声之反也。”亦诚如《秦淮志》的分析:“刘阳、杨柳,音同而倒也。”另外,从地名得名原理推测,“阳刘”“杨留”“阳留”“羊留”“杨柳”,盖为同音异写,原无实义上的差别。
至于《南京地名大全》所谓“《朱谱》称元至正间名杨柳村”,《江宁县地名录》谓“谱载元末称杨柳村”,经检《朱氏宗谱》,未见其文,不知何据。
2013年4月,在杨柳湖社区花园山附近发现了大量古墓,经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江宁区博物馆联合发掘,从墓葬形制、墓砖纹饰、规格和出土器物组合来看,东汉晚期、东晋、北宋中晚期、明清历代墓葬均有发现,为历代墓葬集中区域,许多墓葬相互叠压打破,由此可知,至迟到汉末三国,就有先民在杨柳村一带定居,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在此生息繁衍。由此是否可推测杨柳村形成时间是否更加久远呢?
关于先有“杨柳村”名,还是先有“杨柳湖”名的问题,也有不同意见和理解。据宋《太平寰宇记》所载“阳刘湖,在阳刘村前,故名之”及《上江志》:“前有湖,曰杨柳湖,以杨柳邨名矣”,笔者认为应先有杨柳村(阳刘村)名,湖因村得名杨柳湖(阳刘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杨柳村或形成于汉代,因无文献资料记载,待考。可以断定的是,至少在北宋中期之前即有此村,名“阳刘村”,南宋至清中期皆称“刘阳”,清晚期以“刘阳”反声称“杨柳村”,谓“杨柳村”名始于元代查无依据。
本文作者为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