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378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白纸坊,北京仅存的一个坊制地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07 阅读:1135 次

    来源:快资讯网  

    里坊,是我国古代基层居住单元。到唐代,达到极盛。南宋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北京的坊制,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后,将北京城划分成五十个坊,就是所谓的“元大都五十坊”,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后,同样实行了坊制。

所以,在老北京城,除了紫禁城外,其实有不少的“坊”,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如今的北京早已不再采用里坊制,不过,在北京的地名中,仍存有唯一一处老坊,那就是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南角的白纸坊了。

    不过,在元代,白纸坊并不在“元大都五十坊”之列,而是作为官署名出现的,属礼部,是掌制造诏、旨、宣、敕等纸札的部门。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吴长元,根据《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两书增删重写的《宸垣识略》一书中才提到白纸坊这个地名。根据书中记载,北京分为皇城六坊,内城二十坊和外城八坊。外城八坊为: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以及白纸坊。

而白纸坊名称的由来,顾名思义,这里曾是民间造纸基地。

    从明朝开始,这里就有造纸作坊,规模都不算大,历经清朝、民国,直至解放前,这里的作坊从未间断过,最多的时候,方圆十几里的地方,竟然聚集了数十家,有的规模比较可观,但是大多数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当年流传的顺口溜:“公公抄,儿媳晒,大了伯子跑外卖”就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大多数作坊规模有限,工艺也简单,原料也大多是价格低廉的蒲棒儿,甚至是回收的废纸再加工,所以制作的基本上都是质地粗糙的生活用纸,俗称“草纸”或“豆纸”。

    白纸坊的造纸作坊,经历了明、清、民国,一直到1949年前夕。其鼎盛时期,大小造纸作坊星罗棋布,随处可见。

     清代,这里还设有火药局,是国家制造火药的基地。晚清至民国时期,又改为印制局,是官办的第一座印钞厂,一直延续至今。

      相传,明代燕王扫北时,从南方带来的部分移民落在白纸坊一带,开始了造纸生涯。打那时起就有了祖师庙,这座庙原是当时纸行王家出资盖的家庙,后捐给纸行当做行庙,在这里供奉着中国历史上“四大发明”创始人之一———蔡伦。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七,是造纸祖师蔡伦的生日。这一天,全纸行放假,工人们可饱餐一顿,串亲访友,大伙儿还要到庙里去拜谒祖师,随后可看戏或花会表演。

     现如今的白纸坊地区,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从前那些一个挨一个的白纸作坊早已不见踪迹,但白纸坊的地名却留了下来,成为明清时期北京城众多坊制地名中唯一留下“坊”字的地区。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