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些地名吗?台州编撰流失地名录守乡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28 阅读:776 次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黄岩大寺巷旧图 金仁贵 摄
“老地名,不只是地图上的标识,更是一辈人的记忆。”城市化进程数十年间,老地名流失现象不断加重,这让老黄岩人张永生有些焦虑。几年前,他开始与时间赛跑,奔赴黄岩各地收集已经流失或即将流失的地名故事。
与此同时,台州市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发现,不少老地名被新的地名替代或已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2016年初,台州市开始谋划部署流失地名抢救性收集整理工作。日前,记者从台州市民政局获悉,台州市第一本《台州流失地名录》已编纂完成,面临付梓。这部研究台州人文地理的重要文献,收集了涵盖山川、池潭、坊市、乡镇、街巷、古道等二十多个地名类别、近万条流失地名,共计120余万字。
在对流失地名的追寻中,人们从未停下追逐的脚步,希冀找到“回家的路”。
县前街(原大寺巷)现貌
“我小时候这条路还是河道,两河交汇处就是码头,这里原先是黄岩最繁华的地方。”从区政府前的县前街往东走,73岁的张永生一路兴致勃勃,向记者介绍着旧时光景。
上个世纪90年代,黄岩开启首期旧城改造,一条位于旧城北部、通往码头的小巷被拆除。这条荔枝街路面全由鹅卵石铺就,嵌有梅花图饰,流传着让当地人口耳相传的奇人轶事,也是张永生难忘的童年回忆。步入隐匿在街角的小巷,张永生对小店老宅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张永生是黄岩历史学会会长,在当地有“活地图”之称。黄岩在台州最先开展流失地名收集整理工作,聘请了张永生等历史学会的老同志组成流失地名收集小组。如果不是着手做流失地名收集的工作,这群老黄岩人也许不会想到,在这个千年古城中,已经流失的地名竟达到了4000余条。顺着时间的纹路细细梳理,每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文脉;而它们的变更,又无一不隐藏着一段时代更替的密码。
在黄岩,为台州近三百万人口提供水源的长潭水库远近闻名,但水库移民背后的那段历史却鲜有人知。1959年移民搬迁后乌岩区沉入水底,形成今日440多平方公里的长潭水库,近一甲子前的商贸重镇消逝不见,不少村庄、道路名称也随之消失。
黄岩劳动北路旧图
在一次次走访中,根植在历史深处的地名记忆被不断激活。小组成员发现,地名消失的原因多为旧城改造、水库移民、自然地理变迁等,而他们也意识到了这项工作的迫切性。“我们去了很多地方追寻地名故事,却遗憾地发现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老人们年事已高,不少已经离世。”张永生说。
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合理保护并发挥利用地名文化?翻开天台县去年完成收集的流失地名录,记者发现,1795条流失地名如今不少有了新的名称。这些街巷、桥梁、村庄等的新地名中,寄托了人们对文化的传承以及新生活的愿景,天台县三合镇四新村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四新村由“马坑”、“肩挑”、“大寺”、“长塘”合并而成。旧名“马坑”,曾是当地陈氏宗族人的骄傲,村里的老人捧出奉为珍宝的族谱,讲述他们父辈流传下来的传说:状元及第的侍郎先辈回乡看望外婆,带来的马队栓满了贯穿全村的溪流。然而合并之初,“马坑”等自然村都想保留自己的村名。最终经过协商,“四新”二字掀开了村庄发展的新篇章。
劳动北路现貌
“旧村合并,就是想要并出农村新面貌。”说起新村名,77岁的原马坑村老支书陈明志十分欣慰。几年间,光阴流转,故地已焕新颜,村庄因旧房改造、村道扩建、美丽庭院建设等工作焕发生机。去年年底,村村通工程的电动公交开进了主村道。在传承和发展之间,年轻的四新村村支书陈余有自己的展望。两公里多的马坑溪被保留了下来,已于去年年底完成修复,溪水潺潺环村而过,仿佛唤醒了繁盛的旧时光。
“地名是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能够激发价值认同,引领方向。”台州市民政局地名办主任邓永新说,通过地名搜集整理工作,留住乡愁、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而这本地名录,也将为今后台州地名规划和恢复利用老地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