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评 | 城市滥用洋名,必须打板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6-01 阅读:659 次
来源:现代快报
昨天(2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城市应慎用“洋名”,是这次发布会传出的一条重要信息。
△相关新闻截图
温和的“劝告”要得,但只有这样的手段还不够。要遏制乱起洋名的现象,应该有严厉的罚则,应该有问责意识。当然,这就不单单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的事了。
城市洋地名现象一度泛滥。最常见的洋地名大概要数“威尼斯”“罗马”了。洋名承载着外国的历史文化,往往很上口,但和中国城市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样的洋为中用,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贬低,也是对洋地名的不尊重。
中国的地名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脉络,一个从古老历史中穿越而来的老地名,往往藏着某种只可意会的文化密码。很多老地名,本身就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由于城乡变迁而失去老地名,可惜;由于没文化装文化,用洋地名“换”掉老地名,可叹可悲。
大量洋地名的使用,并没有给城市带来什么光环,倒是结结实实地给市民制造了障碍。
洋名泛滥的背后,是起名随意没压力。一些地名,明显是拍脑袋的结果。还有一些地名,往往体现的是“集体智慧”,人人负责的结果是,谁都不用担责。
这次发布会上还有一条信息传出:我国清理整治了7.5万多个“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的成绩是杠杠的,但你听说谁被问责了吗?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整治乱象是必须的,但应该让某些热衷洋名的好事者长记性。这就要提高犯错成本。
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规定,擅自更改地名最高罚款为1万元。尽管这样的惩罚力度尚有限,但这样的“打板子”,已经是近年来鲜见的例子了。
值得思索的是,要是把关口前移,在起名的环节就加强监督管理,岂不是会省力省心得多?毕竟事后的整治,单就梳理地名而言就意味着海量的工作。在一些重要名称的命名上,也体现着科学决策的价值。
地名不该是领导意志的体现,不该是“嘻哈”游戏的结果,也不该是某种商业利益的反映。地名,是大地上显示的文化符号,是城市亮出的响亮名片,是文化传承中美好的细节。让地名规范化、有内涵,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基本的素养。但愿所有城市都能明白这一点。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