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南京历代名号①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6-14 阅读:1435 次
中国最知名的四大古都是北京、西安、洛阳、南京,这四大古都每一个都有几个不同的名号,但只有南京的名号多达七十多种。
建邺:一箭双雕的名字
西晋泰始元年(265 年),曹魏权臣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建立晋朝政权,史称西晋。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于太康元年(280 年)灭掉定都江南建业(今南京)的孙吴政权,完成了中国南北的统一。
西晋灭吴后,对吴国旧都建业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措施。首先是废建业之名,更名为秣陵,将建业降格为一座地方性的县级城市。其次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压缩建业的规模,强化对建业的控制和管理。太康元年(280 年),分秣陵之地设置临江县,次年,临江县改称江宁县;太康三年(282 年),又以秦淮河为界,将秣陵分为两个县。《建康实录》卷 5 记载:“分秦淮水北为建邺,水南为秣陵县……而建邺县在故都城宣阳门内。”《晋书》卷 15《地理志下》记载:“太康三年,分秣陵北为建邺,改业为邺。”原来的“建业”的“业”改成了同音字“邺”,统辖范围缩小到秦淮河以北,南京称作建邺始于此。
西晋建兴元年(313 年),末代皇帝晋愍帝即位,愍帝名叫司马邺,为避其名讳,建邺被更名为建康。建邺一名从西晋太康三年(282 年)诞生,到建兴元年取消,前后存在了 32 年。
关于建邺一名的由来,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辨建邺”一文的解释是:“秦淮之水来自建邺之东而注于江,故晋于此水之南置县曰秣陵,名因秦旧也;此水之北置建邺,名因吴旧也。”也就是说,建邺得名是沿袭了吴国的旧称,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此“建邺”非彼“建业”。西晋王朝给原来“建业”的“业”字加上了一个耳朵,虽然发音相同,但意思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一种说法是,西晋政权给吴都“建业”的“业”加上一个耳朵,实际上是沿袭了历史上惯用的加偏旁贬低法,以此表示“建邺”不是都城。
另一种说法是,邺城是曹魏和司马氏的发迹之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定都于洛阳的西晋政权,将吴都“建业”改名为“建邺”,含有不忘故土之意。
其实,我们只要把西晋更名一事,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考量,就不难理解晋朝统治者的良苦用心。
公元 280 年,西晋灭吴后,建业由一国之都沦为一座地方性城市,生活在这座昔日都城中的江南吴人成了“亡国之余”。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他们对新的统治者产生了普遍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永嘉之乱后琅邪王司马睿坐镇建邺时仍然存在,后经王导等人多方疏通才得以消除。
我们认为,西晋政权将“建业”改称谐音的“建邺”,其中“业”加“邑”,变成了“邺”,既考虑到了吴国人的习惯称呼,同时也传达了“建邺”是一座地方性城市的含义,达到了贬低建邺的目的,可谓是一箭双雕。至于是否含有不忘故土之意,我们从史料中没有发现任何依据可以证明。
建邺一名,历史上常常与建业混用。如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等书中,建业与建邺不分。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宜混为一谈。
在后代文人的笔下,建邺常常成为南京的代称,如南宋苏炯《建邺即事》:“凄凉风雨病情怀,准拟东归事不谐。买得扁舟如箬叶,又随明月过秦淮。”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南京市 11个区中,有一个区就是以建邺命名的。今天的建邺区源于 1933 年民国首都南京的第五区(城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即 1950 年 6 月改为第四区,1955 年 8 月定名建邺区,1967 年 3 月改称红卫区,1973 年 12 月恢复现称。
相关信息
作 者:卢海鸣《南京历代名号》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定 价: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