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五大新发展理念 构建五型地名管理新体系的思考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9-21 阅读:1404 次
■ 文: 万继海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企业事业单位等名称。地名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是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地名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度发掘新发展理念在我市地名工作中的独特价值,对提升地名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厚植创新理念,构建地名管理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地名工作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必须从地名工作的实际出发,厚植创新理念,努力构建地名管理新格局。
厚植创新理念,要在运用新科技成果上下功夫。地名日常工作中的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地名信息发布、地名数据库建设、地名档案管理及地名公共服务等都与科技密切相关。厚植创新理念,就是要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地名工作的新模式,增强地名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如应用电子信息新技术,开发具有电子定位和物联网功能的新型地名标志,建立新的地名标志运营模式。
厚植创新理念,要在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地名管理规划先行机制,做到地名命名管理关口前移。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地名管理机制。地名命名要实行专家论证、市民听证和社会公示制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公开地名信息,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建立健全地名标志部门协作共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共同做好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工作。
厚植创新理念,要在完善管理手段上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地名管理法规政策制度,修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地名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要拓宽地名理论研究领域,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起来,以理论创新指导工作实践。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契机和平台,加大地名法规政策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各界都了解、遵守地名管理的规定规则,让社会公众了解、关心、支持地名工作。
二、厚植协调理念,构建地名管理协调体系
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力求通过补齐短板化解突出矛盾,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地名管理具有复合性、依存性等特点,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确保地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厚植协调理念,要在加强部门协同上下功夫。地名作为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特别是在我国地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厚植协调理念,要积极构建部门协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地名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旨在统筹解决涉及部门公共管理,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的重大问题。
厚植协调理念,要在加强区域协同上下功夫。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全省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聚焦聚力赣江新区建设,深入实施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战略,构建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辐射带动抚州、宜春、新余、上饶、鹰潭等部分区域发展。要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据,积极开展地名战略研究及规划,引领地名工作健康发展。
厚植协调理念,要在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任务,推进服务必须注意时间、空间、内容上的统筹协调,综合规划。一是要不断深化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任务、内在联系的认识,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工作,优先发展本地区最需要的地名服务,有机统一的推进地名工作的协调进展,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坚持城市地名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同步、局部与整体相衔接、新区规划与老区优化相协调的原则,编制城市地名规划。
三、厚植绿色理念,构建地名管理绿色体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强调人、社会和自然正向交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从一定意义上来理解,自然与文地理实体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而一个生态环境自然蕴含着一个地名环境,一个生态系统自然蕴含着一个地名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必然伴随着保护地名环境或地名系统。因此,绿色发展,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护地名环境的内在规定。
厚植绿色理念,要在维护地名环境统一性下功夫。地名环境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特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地名环境上来讲,区域地名文化最能体现和传承区域特征。一个区域地名文化特征代表着一个区域地名环境的统一性。为此,维护地名环境统一性必须在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以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地名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地名文化发展繁荣,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厚植绿色理念,要在维护地名环境可持性上下功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维系着历史的记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有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逐渐淡出,成为历史的陈迹。厚植绿色理念,就是要继承地名文化遗产,在维护地名环境可持性上下功夫,弘扬地名文化,通过建立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在城乡建设中尽可能地保护老地,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厚植绿色理念,要维护地名环境纯洁性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楼盘名称五花八门,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有利于房屋销售,在楼盘取名上大做文章,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西化”、“洋化”,哗众取宠,不伦不类。这些光怪陆离的新地名,破坏了地名生态环境,对城市形象带来了严重影响,降低了城市品味。厚植绿色理念,就是要维护地名环境纯洁性上下功夫,引导各类地名、交通、广告等公共场所标识,地图、工具书等公开出版物,法律文书、身份证明等各类公文证件使用标准地名。同时,加强对公共场合地名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规范使用行为。
四、厚植开放理念,构建地名管理开放体系
开放是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求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就地名管理而言,厚植开放理念,就是要以更广阔包容的视野,在拓宽地名人才队伍、资金渠道、合作渠道等发展短板上下功夫,拓展地名工作新空间。
厚植开放理念,要在拓宽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级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参谋作用;进一步加强地名骨干队伍建设和管理,完善培训制度,对在地名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优秀人才,通过资助工作创新、组织成果评奖等多种方式,及时给予奖励和鼓励,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地名工作中的主力作用,逐步建立一支政策性强、专业素质高、业务精良的地名人才队伍。
厚植开放理念,要在拓宽资金渠道上下功夫。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社会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对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成果转化项目,要列入财政预算,给予资金支持;对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成果转化项目,要依托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广泛调动社会资源。
厚植开放理念,要在拓宽合作渠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吸收借鉴相关行业、领域,乃至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利用市场力量,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五、厚植共享理念,构建地名管理共享新体系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交流交往活动越来越多,交流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对地名构建地名管理共享新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厚植共享理念,要在规范命名程序上下功夫。在进行地名命名、更名时,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首先,畅通地名命名问题反映渠道,及时收集整理人大、政协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其次,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拟定地名命名的初步方案。第三,对各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择相对优化方案。
厚植共享理念,要在优化地名产品上下功夫。加强政区地名信息化服务。以政区地名为基本框架和支撑,在此基础上采集并丰富政区地名信息,编制政区地名图、录、典、志等图书,开展地名网站、电话查询、地名触摸屏、地名定位及导航、地名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服务,向社会提供标准、权威的地名信息和形式多样的地名信息化产品。
厚植共享理念,要在共享地名资源上下功夫。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对地名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目前,我市正在开展“智慧南昌”建设,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与融合。标准地名是实现各部门数据库间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建立完善各级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推进标准地名资源共享,有利于协同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作者:万继海 南昌市地名办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