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桥”命名需思量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1-05 阅读:1518 次
眼下,南京长江上的第三座跨江大桥正在夜以继日加紧施工,媒体时有这座桥梁进展情况的报道,市民门都在热望这座大桥早日竣工通车,使与之连接的绕城公路名实相符。虽然大桥仍在建设之中,由于“南京长江三桥”的名声早就饮誉全国,它的取名问题是否妥当合适已引起许多人的极大关注,连人大代表也提案此事。笔者从事地名管理多年,对此感同身受,谈几点个人看法。
1.跨江大桥名称属于地名管理范围。桥梁名称(含立交桥、人行天桥、公路桥、铁路桥、跨江大桥、跨海大桥等)和路街巷、居民区、广场等名称一样,都是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具有较强地指位性,是不折不扣的地名,属于地名的范畴,这一点人所共知、毋庸质疑。一座城市内的地名若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去掌控和管理,那么各类地名的命名一定是各行其是、花样百出,因而造成天下大乱,这个道理人们也不难悟出。多年来按照桥梁命名的程序,应由有关部门提出,经地名管理部门审查,报当地人民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复,才能使之成为一条法定的标准名称。由于“跨江三桥”的名称尚未正式批准,因此,以往媒体报道采用的“三桥”、“南京三桥”、“长江三桥”或“南京长江三桥”诸如此类的称呼,只能算作大桥的工程名称或俗称。说严重些,这些名称都是非法名称,算不上标准地名,作为地名管理部门是概不承认的。由于命名—立项—审批—公布—施工这样一个程序和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统一的称谓世人并不知晓,加之人们又急于对外使用和指称,这座跨江大桥名称的千奇百怪和众说纷纭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各界都应树立标准地名意识,在报道、书写时地名时,应当使用规范的标准名称,这样才不会引起误导,混淆视听,甚至以讹传讹。
2.南京跨江三桥不能采用序数命名。前段时间有人提出,这座大桥用序数命名人们搞不清它的位置在哪里,非常有先见之明;最近又有人提出,这座桥梁的名称缺乏古都特色,也颇有见地。应该说,从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命名的时间顺序上看,这座大桥按流水编号称为南京长江三桥并无不可。因为以序数命名地名的好处是含义简洁明了,人们好找好记。我国的国道就是采用序数命名的,如104国道、312国道等(美国的高速公路也是如此)。根据常规,如这座大桥建在“大桥”、“二桥”的下游,从排列顺序上讲称之为“三桥”,顺理成章,无可厚非。问题是这座大桥恰恰建在“大桥”和“二桥”的上游,从西向东呈“三桥”、“大桥”、“二桥”的排位状态,正常的序数排列已被打乱,若仍机械的再称此桥为“三桥”显然有悖常理。当然,从建成年代上看,人们口语称这是南京的“三桥”应该还是行的通的。但是,把这种错位排序的桥梁名称,作为这座建筑物的标准名称就大错特错了!据报道,南京还将在长江上建造“四桥”、“五桥”……,那时将如何命名?如果仍采用序数命名并“插花”于某桥之间,不是更让人“雾里看花”吗?难道不要颇费口舌才能解释清楚吗?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时隔不久即将上马的南京长江过江隧道,其命名也应注意和重视这个问题,如果一旦以工程名称叫开了,待深入人心、形成思维定势后再正式命名,必然是积重难返、事倍功半。
关于对“三桥”名称没有文化味的质疑,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确实可以采取集思广益的办法来征集格调高雅的名称。但本人觉得似乎必要不大,因为需要更名的“二桥”和需要命名的“三桥”的名称现成就有,可信手拈来,即使不搞征名活动也能解决问题,何必兴师动众呢?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
3.南京跨江三桥的名称应以当地主地名命名,跨江二桥的名称应以当地主地名更名。说白了,地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的文字符号或语言代号而已。但地名的命名,不是随随便便叫的,也是有讲究的,有其规律可遵循,说它是一门学问并不为过。紫金山起名于紫色页岩、光照似金而流传1600余年,没有人说它文化内涵不高;莫愁湖成名于姓莫名愁的女人曾居住于此的传说,使人联想起发生在南京历史上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因此,地名的命名大多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传说掌故、名胜古迹等有关,如乌衣巷、唱经楼、裱画廊、香铺营、王府大街、应天路、凤凰花园城等雅俗共赏的地名莫一不是如此。因此,在命名“三桥”的名称时,应当考虑上述因素,绝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文化气息,或无中生有而生搬硬套,或张冠李戴而南辕北辙。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当地主地名派生出一条桥名,这样诞生出的新地名才是尊重历史的、最贴切最符合实际的,其指位性也是最强的。四川、江西、安徽、上海、重庆和武汉、杭州的跨江大桥名称,均是采用当地主地名命名的,群众易于接受,效果非常好。
那么,“三桥”在当地的主地名是指什么?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目前,“三桥”南塔的位置地处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天后村(村委会)大胜关(自然村)附近。据考证,历史上的大胜关(现已无存)是条古迹地名,后演变成聚落名称,现“大胜关”一名已不仅指大胜关自然村,而是泛指大胜关自然村一带的地域和江面,其名称的来历含义是:明朝的朱元璋和陈友谅曾在此激战,朱大获全胜。后因此地为过江要道,设立水关时,将此地原来的“大城港”易名为“大胜关”。现“大胜关”一名因气派响亮,在南京早已闻名遐迩。前些年,在此建造高压线铁塔时,就命名为“大胜关过江电塔”。有鉴于此,这座跨江大桥命名为“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最名副其实、恰当不过的了。理由是:整个名称气势宏大、蕴含典故、内涵丰富、指位性强。
那么,“二桥”的主地名是什么?其实,人们早就耳熟能详了,即“八卦洲”。它在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上是指江中洲地;在行政区划名称上是指“八卦洲镇”,人们口头简称为“八卦洲”。因此,“南京长江二桥”的南汊桥,既横跨于“八卦洲”又横跨于“八卦洲镇”。其名称的来历含义很有意思,不了解的人大多以为此地历史上排过什么“八卦阵”,曾竭力提倡要恢复八卦文化,开发旅游云云,其实不然。据资料记载,早年因该洲形似草鞋,曾得名草鞋洲。清朝同治年间,洲南岸上游土地塌陷,江水漫溢,洲上坑坑洼洼,水塘沟渠密布,犹如一只八卦盘,人们后改称为“八卦洲”。在民间关于洲名还有一个动人传说。相传某日,明朝的皇后马娘娘从燕子矶过江为生病的太子烧香返至江中后,突遇狂风,大浪骤起,众人无不大惊失色、六神无主,好在船老大久经风浪、沉着驾驭,把一行人平安送达上岸。为了感谢船工的救命之恩,马娘娘拿出十两黄金送他,老船工坚持不收。他叹口气道,这里是长江唯一的渡口,南来北往人很多,我不摆渡,别人又不敢,行人怎么过江呢?千怪万怪,就怪江面太宽了!马娘娘问,能把江面变窄吗?老船工道,有人听刘军师说过,只有马娘娘施舍一个八卦玉佩掷入江中,就会长出一个洲来,渡江之险就可避免。马娘娘是穷苦人出生,有同情之心,随即答应了,但又怕浪费了一个稀世珍宝,便命令宫女将玉佩用一根根金项链接起来,站在悬崖上奋力向江中抛去。无奈气力有限,八卦玉佩只落入靠近南岸一侧的江中。说来也怪,落宝成洲。自此,长江在此分流而下,惊涛骇浪化为微波细浪。据传,现在洲上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河流,就是由玉佩上的八卦图演变而来。诚然,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八卦洲这条地名毕竟历久不衰、享誉全市了。南京长江二桥更名为“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难道不是最恰如其分、顺理成章的吗?
2004年3月2日
备注:本论文刊登于2004年第3期《中国方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