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0631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让历史“古化石”变成现实“活化石”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2-07 阅读:1234 次


――谈谈复置南京老地名

 

薛 光

 

已经消失的老地名,是城市的年轮和记忆,也是了解社会历史的窗口。为了重新启用南京昔日已消亡的老地名,使古都南京再现当年地名的辉煌风采,最近,南京市地名办通过几上几下提议、论证,终使第一批24条复置的老地名尘埃落定,公布于世。之后,该办还将继续收集已消失的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分期分批向社会进行公示。那么复置南京已消失的老地名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本人思量,至少有以下三点作用:

一、可以展示南京消失老地名的历史价值

众所皆知,地名是人类赋予不同的人文和自然地理实体的语言文字符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交往息息相关。因此,已经消失的老地名中,都会含有地理、历史、政治、商贸、军事、民俗等方面的诸多信息,有人将之比喻为“古化石”、“活着的历史”是非常形象和贴切的。南京曾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近2500的建城史,历朝历代产生过许多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地名,但在社会沧桑变化中一些老地名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如能使之部分“复活”,即可再现它的历史价值。例如这次复置的南京老地名中,就有反映京都印记的“苑城”,有反映王公府第痕迹的“东府城”、“花牌楼”、“万竹园”,有反映美好愿望的 “吉祥街”、“寿星桥”、“望仙桥”、“升平桥”、“永昌里”,有反映古代政区县名的 “江乘”,有反映明朝皇帝朱元璋强迁大批居民于云南、甘肃、青海的 “柳树湾”,等等。

二、可以展示南京消失老地名的文化价值

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了“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的要求。2004年全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可见国际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对老地名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事实表明,城市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一个文化和艺术中心,城市地名群中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地名也是星罗棋布、俯首可拾。特别象全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已消失的老地名中,就不乏蕴涵悠久文化的精粹。例如这次复置的南京老地名中,就有见证与诗圣李白有关的“长干里”和“凤凰台”,有见证科举考试制度的 “下江考棚”,有见证与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句相关的 “杏花村”,有见证地理特征的 “四望山”、“沙湾”、“七里街”,有见证南宋英雄韩世忠大破金兵史实的“黄天荡”,有见证皇家园林的“新林”(新林苑),有见证南京手工业状况的 “颜料坊”、“铜作坊”、“铁作坊”,等等。

三、复置老地名是保护南京老地名的重要新举措

此次,南京市地名办首批公布了24条复置的老地名,成为再现南京历史史实的真凭实据,其目的不仅仅是展示其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厚的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往日流逝的老地名重新“复活”起来,使之再次进入人们的眼帘。因此,第一批公布复置的南京老地名虽然不多,但能祈望能够引起有关建设开发单位的高度关注,在道路、广场、绿地、居民区、高层建筑等项目立项时,就地取材启用附近的老地名,或以老地名派生出新的地名。事实已经雄辩地告诉我们,地名长久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公开采用这些已消失的或即将濒危的老地名,就是对各类老地名最有效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复置老地名的工作,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地名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并要从痛失老地名的反面教训和泛滥成灾的“假、洋、大、古、怪”地名中牢牢记取,不启用老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严重缺失,使人感到古城不古、历史单薄,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和扼叹。

复置已消失的老地名,南京市地名办全力以赴、竭尽所能,做了大量的搜集和考证工作,本人也参与了其中,作为从事了全省28年的地名管理工作的“老地名”感到由衷欣慰。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把这项工作继续深入下去,为南京的地名文化增色添彩!

 

2007718

 

备注:本文刊登于2007724日《现代快报》。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