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指南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2-20 阅读:1885 次
薛 光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不仅是各类信息的载体,更是现代社会进行互相联系与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纽带。我省曾于1980-1982年组织过全省地名普查工作, 1989-1991年组织过全省地名普查和资料更新工作(简称“地名补更”),通过地名普查和地名补更工作的地名标准化处理,基本摸清了全省地名家底的情况,获得了“文、图、表、卡”等丰富的名资料,解决了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含义不妥、用字不当、地名报批等地名使用混乱的问题,并进行了地名标准化处理,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地名工作的健康和深入发展。近三十年来,大多数原有的地名资料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地名的内容已经过时甚至还存在差错。随着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每年各地都要诞生数以百计新地名。大量新地名的涌现,使得原有的地名档案资料既不能反映各地地名信息的现状,也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影响了我省地名工作的形象,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省厅决定在全省开展一次地名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我省地名的家底,实现推广地名标准化的目标,确保各类地名的内在质量和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科学性,现将有关地名普查工作要点讲解如下:
一、地名普查目的和意义
(一)地名普查的目的。地名普查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今本地区各类地名的数量、种类和基本构成要素,针对以往地名普查、地名补更以来存在的问题、新地名信息增加和变化的情况,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省政府《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和各地地名管理办法有关精神,在现有地名档案的基础上,通过审核、调查和考证,更正错误的内容,补充遗漏的信息,增加新的资料,使地名资料更具现势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确保地名管理部门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提供标准地名信息,减少错误的地名信息给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地名普查的意义。地名普查是地名工作最基础性的建设工作。要从地名工作更好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通过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所有地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核实,采集新的地名信息资料,就可为民政部新版软件地名数据库的录入、地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地名网站的开通、地名问路电话的开通、地名规划的编制、地名书图的编辑和建立地名档案等创造条件,提供最基本、最完整的资料,这不仅是日后全面加强地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地名普查的各项成果,必将为各项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二、地名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1.地名普查的范围。按照民政部新版数据库软件规定的要求,此次地名普查的类别共分为12个大类、117个子类。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地名普查,凡新版数据库软件规定类别中在本地区没有的地名,则不需要普查,各地可因地而异,对照117个子类的地名进行选取或淘汰。凡新版软件规定类别中在本地区有的地名,则一定要普查到位,不可缺漏。因此:
首先要把民政部新版数据库软件安装到位。系统安装按照《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浓缩版)的规定进行逐步安装(2007年5月民政部已在我省昆山市举办了安装和使用培训班)。
其次要尽快熟悉新版软件数据库的有关数据项内容。软件系统安装完毕后,要尽快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学会如何操作。
注意事项: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民办发[2006]4号,2006年9月30日)的保密要求,“处理、储存数据库的计算机不应接入互联网,并安装杀毒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应对参与数据库建设的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到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信息的毁损和泄密风险,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
2.确定本地地名普查范围的类别。民政部新版软件数据库共分为12个大类、117个子类,其中地名打方框者为我省基本有的地名类别,分别是:
(1)“行政区域”大类中的子类别为23个:省级-省、省级-自治区、省级-特别行政区、地级-地区、地级-地级市、地级-州、地级-盟、县级-县、县级-市辖区、县级-县级市、县级-自治县、乡级-区公所、县级-旗、县级-自治旗、县级-特区、县级-林区、乡级-乡、乡级-镇、乡级-民族乡、乡级-苏木、乡级-民族苏木、乡级-街道、省级-直辖市、其他行政区域。与我省有关系的“行政区域”类地名为9个。
(2)非行政区域大类中的子类别为11个:矿区、农、林、牧、渔区、工业区、开发区、边贸区、口岸、地片、区片、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非行政区域”类地名为9个。我省有的市、县(市)还有“保税区”,如张家港市等。其中,“地片”是指农村中的有名称的大片农田地域,如称“××圩”等(并不是指“××圩堤”,而是指圩堤内有称呼的大片农田名称);“区片”是指城市中有名称的大片区域,如南京的“新街口”、“大行宫”、“下关”等名称。
(3)“群众自治组织”大类中的子类别为3个: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也为3个。
(4)“居民点”大类中的子类别为3个:城镇型、农村型、政企合一型、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居民点”类地名为2个。其中,“城镇型”居民点是指城镇中的“居民住宅区”(含大型居民区中的各个“组团”名称);“农村型”居民点是指农村中的自然村、自然镇、片村名称。
(5)“交通运输”大类中的子类别为15个:海港、河港、渡口、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含地铁、轻轨)、航空港(飞机场)、街巷、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地铁站、车站、停车场、桥梁、隧道、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交通运输”类地名也为15个。
(6)“水利、电力、通信”大类中的子类别为11个:井、坎儿井、地热井、池塘、海塘、水库、蓄洪区、泻洪区、堤堰(含大坝)、水渠(含运河)、发电站、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水利、电力、通信”类地名为7个。
(7)“纪念地与旅游景点”大类中的子类别为5个:纪念地、遗址、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纪念地与旅游景点”类地名为5个。其中,“纪念地”类地名包括有“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家故居”、“历史人物故居”等名称。
(8)“建筑物”大类中的子类别为7个:房屋、亭、台、碑、塔、广场、体育场、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建筑物”类地名也为7个。其中,“房屋”类地名是指8层以上有名称的高层建筑或大型建筑群,如“××大楼”、“××大厦”、“××文化中心”等;“广场”类地名是指市民休闲娱乐的平坦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如南京的“鼓楼市民广场”、“山西路市民广场”;“体育场”类地名包括如“××奥体中心”或独立的“××体育馆”等名称。
(9)“单位”大类中的子类别为4个: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单位”类地名也为4个。“单位”类地名是指重要的、大型的、有地名指位意义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反之不属于这类情况的则可不必进行地名普查。
(10)“海域”大类中的子类别为13个:海洋、海湾、海峡(如连云港市的“鹰游门”)、岛屿(暗礁)、岛屿(干出滩)、岛屿(干出礁)、群礁、群岛、岛屿(暗滩)、岛屿(明礁)、岬角、滩涂、海岸、半岛、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海域”类地名为6个。“海域”类地名只有我省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市所辖的沿海的县(市、区)有关,其他10个地级市均与海域地名无关。
(11)“陆地水系”大类中的子类别为11个:河流、峡谷(含河谷)、三角洲、湖泊、河岛、洲、湖岛、矶、冰川、瀑布、泉(含地热)、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陆地水系”类地名为8个。其中,“河流”类地名包括“泾”、“塘”、“浜”等名称,“湖泊”类地名包括“池塘”、“水荡”、“水潭”等名称。
(12)“陆地地形”大类中的子类别为15个: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口、关隘、山峰、山脉、沼泽、草原、森林、沙漠、戈壁、绿洲、洞穴、其他。与我省有关系的“陆地地形”类地名有关系的为7个。
依上统计,我省基本的地名类别大致为82个。由于,各地区域情况差异较大、地名不尽相同,因此,各地的地名类别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普查的地名类别,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地名普查的工作步骤和方法
1.准备工作
市、县(市)是地名普查的基本单位。整个工作要在市、县民政局统一领导下进行。普查前应组织普查班子,宣传动员,落实人员,统一思想,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领导与有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地名委员会的协调功能与领导作用,争取各协调单位的有力支持与配合,可谓“导演我们当,戏靠大家唱”。与此同时,要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地图(农村1:5万地形图、城镇1:1万或1:5千地形图)、表格等必要的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
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包括各级地名办保管的所有地名档案、《××市(县)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江苏分卷)》、《江苏省地名志》、《江苏政区通典》、《××市年鉴》(近年的)、《××市地方志》(含各种专业志)等,能够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经济(工农林牧副渔)、文化、交通、水利、电力、旅游、开发区等有关内容的图书、报刊杂志和统计资料,也可在网上搜寻、查找,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原始资料。
3.培训试点
举办短期地名普查业务培训班,对试点单位进行业务人员培训和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弄清普查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和措施等。进而开展普查试点,通过试点培养普查人员,交待普查任务,掌握技术要求,统一标准,进而全面推广,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4.核实调查
对“地名补更”以前的地名以现存的地名档案为基础,要进一步分析、对照、核查,纠正不足和谬误,补充新的信息;对“地名补更”以后的新地名,要深入调查,以地名的标准书写、汉语拼音、类别、经纬度、来历含义、历史演变和地理实体信息为重点,内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人物、事件以反映特点为主,深入调查和考证,确保地名信息的全面和准确。
5.填写表格
对调查走访和收集而来的各种资料要进行整理、考证、归纳、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合理的结论,形成新的地名资料,在草表的基础上填写正式的地名普查成果表。
6.标注地图
对原地图上错误的地名要划去重新更改标注,缺漏的地名要补充上去,字迹要工整清晰。最好先在草图上标注,确定无误后,再复制标注到正式的《地名普查成果图》上。如果地图负载量过大,可拣主要地名进行标注。
7.填写目录
地名普查的表格和地图完成后,要填写《地名普查名称目录表》。按照类别和顺序分别填表,便于统计和掌握各类地名的数量。
8.成果验收
市、县(市)要对调查上报的地名普查成果组织检查验收,严格把好地名普查关口,已示对历史负责。
9.依次录入新版软件数据库
有关人员对已经通过审核的地名普查成果表,一一录入民政部新版软件地名数据库。
10.成果上报
将录入完成后的新版软件地名数据库刻入光盘,县(市)报地级市两份,市、县(市)上报省厅区划地名处两份。
11.撰写工作总结
将地名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写成文字材料,包括如何组织、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取得哪些成果、经验、存在问题等。
12.成果归档
将所有地名普查成果,包括地名普查表、地名普查目录和地名普查地图、工作总结等整理归档,作为永久性地名档案保存。
四、地名普查的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1.地名普查的组织领导
各地的地名普查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本级地名委的协调下,由市、县(市)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地名调查涉及的有关部门必须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精诚协作,加强沟通,确保工作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地要成立地名普查工作班子,选配好相关业务人员,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职责任务,统一思想认识,领会普查要求,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准确无误的科学态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此项工作。
2.地名普查的经费保障
地名普查属于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一项内容,工作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技术性强,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才能健康进行、顺利完成,否则这项工作难以开展。各地应当根据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苏民区[2007]34号,苏财社[2007]144号,2007年11月19日)文件精神,按照地名普查工作所需的地形图、日常办公、业务培训、外业调查、成果制作、聘用人员、地名拍照等方面的经费向当地财政部门进行申请,并列入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
五、建立地名年报制度
地名普查结束后,各地要建立正常的地名年报制度,每年年初各市、县(市)地名管理业务部门,要将上一年地名及地名信息变化的情况,填写《地名变动年报表》上报省民政厅,以保持我省地名信息现势性、实时性、准确性,更好地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六、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基本经验
根据第一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情况来看,要搞好此项工作的开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有以下三点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1.各级政府和地名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是地名普查工作成功的关键。地名普查工作是一项既需资金保障,又需部门配合的复杂工作,没有领导重视,工作很难开展。因此,地名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的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汇报,分管领导及时跟进,大力宣传地名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由政府牵头在本地区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从而建立地名普查的组织网络,从根本上保证地名普查的时间、人员和经费的落实,保证地名普查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为按时保质完成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是地名普查工作成功的保证。地名普查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牵涉部门多,光靠民政部门一家难以完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名委员会的协调作用,紧紧依靠地名委各成员单位的优势,采取任务分解,各负其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负责本系统资料的收集、汇总,民政部门负责普查事务的协调和落实。只有千金重担大家挑,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性工作机制,有效保证第二次地名普查的顺利完成。
3.搞好业务培训是地名普查工作成功的基础。地名普查工作要求高、技术性强,各地必须搞好地名普查业务的前期培训,弄清搞懂《江苏省第二次地名普查指导规程》(初稿)中的每一款内容,力求地名普查科学规范,并努力反映当地特色。由于地名普查工作对很多地名干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无感性知识,也无现成经验可循,因此,每一个参加地名普查的同志要自加压力,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地名普查的相关知识,迅速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掌握和驾驭地名普查工作的要领,牢牢树立:业务培训是前提,外业调查是根本,内业整理是保证的意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环环相扣,毫不松懈,才能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任务。
同志们:地名普查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复杂的建设工程,希望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很好的承担起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断提高全省地名普查重要性的认识,做好本职工作,并向有关领导做好汇报工作。随着社会对地名关注度的提高,地名工作者应当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进一步摸清本地区地名的家底,收集好各种资料,并及时录入到民政部新版数据库软件中去。要在这次地名普查的基础上,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及时向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地名信息,不断推进我省地名工作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进一步凸现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
2008年8月27日
附件:1.江苏省第二次地名普查指导规程(初稿);
2.江苏省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表;
3.江苏省第二次地名普查用字读音申报审定表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5.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
6.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8521-2001);
7.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民办发[2006] 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