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507143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对南京第二条过江隧道的命名思索及应对方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2-22 阅读:1454 次


    事项缘由:南京的第二条过江隧道及其附属建筑,是以南京市交通局为主、住建委为辅共同建设的一个特大型工程。今年310日,为了给这条过江隧道起好名称,市地名办及民政局审批处召集上述两家单位及市地名协会开会,对交通局提出的五个过江隧道建议名称进行论证,它们分别是:1.南京长江二号隧道;2.南京纬三路长江隧道;3.金陵长江隧道;4.南京扬子江隧道;5.金浦长江隧道(以起讫点“金陵”、“浦口”各取一字得名)五个方案。与会者经过利与不利的逐一分析,基本上否定了1.2.5.方案,而对3.4.方案,几方未能达成共识,一时无法定论。会议主持人,要求各家回去再作思考,另外看看还有无更加合适的名称。317日,市地名办根据会议精神,在网上公示了新的五个备选方案名称(见下文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为此,我针对新方案撰写了下面的第一篇观点文章。

南京第二条过江隧道该如何命名?

    南京长江隧道,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隧。该过江隧道已于2009520日全线贯通,同年528日通车运营。之前,为了命名好这条过江隧道的名称,南京长江隧道责任有限公司于2008815日,邀请马永立、胡阿祥两教授和我一起参加了南京第一条过江隧道的命名论证会(还包括江心洲立交桥、江心洲大桥等地名的命名)。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南京的第一条长江过江隧道,名称应该响亮大气,就如同见谓的南京的第一条跨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一样,称呼应当如雷贯耳,才能使之名满天下。从20089月经正式命名以来的实践看,“南京长江隧道”的取名方案是成功和圆满的,广大市民完全予以接受,并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异议和反对意见。

那么,南京的第二条过江隧道应当如何命名呢?在317日的南京地名公共服务网上公示了五个备选方案名称,即:1.南京潜洲长江隧道;2.南京龙江关长江隧道;3.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4.金陵长江隧道;5.南京扬子江隧道,并在每一条过江隧道名称后附注了取名理由。本人经深思熟虑且反复比对后,认为“南京潜洲长江隧道”为最佳名选。理由如下:

    1.通名应为“长江隧道”,而不应是“隧道”。隧道,在词语中的一般解释是“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通路”。如山体隧道,在南京有富贵山隧道、卫岗隧道等;湖底隧道,在南京有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地下隧道,在南京有新模范马路隧道、集庆门隧道等。总之,它们是属于在体量还不算大的物体下明挖暗掘的地下通道。而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下面开凿的北线盾构段有3.6公里(路线全长7.3公里)、南线盾构段4.1公里(路线全长7.4公里),这样的通道名称的通名若仅用“隧道”二字,极易于与其它隧道的性质相互混淆、难以识别,只有用“长江隧道”作通名,才能彰显出该过江隧道的属性而显得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备选方案1.4.的通名都是“长江隧道”,这样就把备选方案5.“南京扬子江隧道”淘汰出局,还因为“扬子江”名称太大、地域太广、指位性不强等因素。

    2.专名采用“南京”,可让世界更好的了解南京。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南京命名之始,取意为“南方京城”之以,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南京一名深厚的渊源和久远的年代,早已在全国人民甚至世界各国人名心中深深扎根。查有关资料,南京的历史称谓曾有越城、范蠡城、金陵、金陵邑、金陵府、金陵道、秣陵秣陵县、丹阳、江乘、湖熟、宣亭县、石城、石头城、建康、建康府、建康路、建业、建邺、扬州、堂邑县、怀德县、费县、蒋州、江宁、江宁县、江宁府、江宁郡、江宁布政使、归化、白下、上元、江南东路、集庆路、应天府、京师、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天京,等等,经逐个对照后个人感觉,除了“金陵”尚能作过江隧道的专名外,其他的名称由于各种原因似乎都怎么用不上,万一以后再有新的过江隧道开建,那么使用南京什么样的古政区名称为好呢?另外,“南京”一名早已举世闻名、享誉中外,要比“金陵”的知名度高出许多、影响力大出许多,对于这样一个特大型构筑物,采用“南京”作为第一专名是最适合最恰当不过的了。因此,对备选方案4.“金陵长江隧道”虽爱不释手,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3.为何不能用“南京龙江关长江隧道”或“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命名。仅从名称上看,这两个过江隧道名称都不成问题,特别是第二专名“龙江关”和“定淮门”,随便采用哪一个,都是南京历史上悠久的老地名,南京主城区的市民一定会双手赞成、极力拥护。如果使用“龙江关”作过江隧道第二专名,还将复活了一条消失了悠久的老地名,何乐不为呢?关键的原因和矛盾的焦点是,我们不能仅站在主城区这一边看待过江隧道的命名问题,而要站在南京全市的整个大局上去面对,即要考虑长江对岸浦口地区民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如果采用上述两条过江隧道名称中的一个,而遭到了浦口区群众的众口铄金、强烈排斥,那么这个命名就是功败垂成的,也就不会到达预期目的和理想效果。故而,备选方案2.3.也只好舍弃不用,还真有点儿于心不忍。

    4.采用备选方案1.“南京潜洲长江隧道”是最恰如其分的选择。因这条过江隧道是在长江中的潜洲下方穿越而过,以主地名“潜洲”派生出过江隧道的专名,优点其一是:此名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具有很强的指位功能,地域性、排他性、具象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而别的备选方案则难予以匹敌和抗衡;其二是:该通道隐匿在潜洲江底,定位准确,名实相副,表里如一,好找好记;其三是:名称不偏不倚,符合客观公正原则,没有严重的倾向性和局限性,长江两岸的广大市民均能淡定接受,不存在厚此薄彼、偏袒任何一方现象;其四是:为今后过江隧道名称的命名预留了回旋的余地,不会也不应再出现像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五桥(待建)、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和南京长江四桥这种“三五一二四”错位排序、夹杂插花的情况,出现不符合常人的思维习惯解而让人贻笑大方事情了;其五是:“潜洲”,这一江洲名称较多南京人并不知晓,也搞不清其具体位置,一旦命名为“南京潜洲长江隧道”之后,“潜洲”一名立马就会声誉鹊起,广泛传播,不仅为其将来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而且还隐喻暗合了“此为发展前景大有潜力可挖之洲”的寓意。

    只要把南京第二条过江隧道的总名称敲定下来,虽该通道在潜洲底下一分为二,呈整体向右倾倒的“丫”字型,即江北为一个总进出入口,江南为两个进出入口,那么过江隧道的名称将如何标注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可采用差异的方式以示区别。即在江北合二为一的入口处上方,雕镂“南京潜洲长江隧道”(出口则不必标示)字样,而在江南的两个不同的入口处上方,分别镌刻“南京潜洲长江隧道北线”和“南京潜洲长江隧道南线”字样(出口也不必标示),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诚然,沿线的交通指路牌上亦应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清晰标注,便于过往车辆观察、寻找。

事项缘由:到了42日,市民政局审批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来本地名协会办事,顺便和我聊起了该过江隧道征名的情况,及目前与有关单位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一方坚持要用“南京扬子江隧道”一名,而另一方却十分倾向于“南京潜洲长江隧道”名称。由于,后者与自己的见解主张异口同音、不谋而合,于是我又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撰写了下面的第二篇观点文章。

为不宜采用“南京扬子江隧道”一名解疑释惑

    本人在《南京第二条过江隧道该如何命名?》一文中,采用逐一排除法,详尽陈述了命名“南京潜洲长江隧道”的优势,但对不宜使用“南京扬子江隧道”的观点,并未展开阐释。由于,有关部门对究竟选用“南京扬子江隧道”还是“南京潜洲长江隧道”的名称,见仁见智,争持不下,悬而难决,那么,我再不妨剖析、深究一下前者名称的弱项到底在哪儿?

    1.过江隧道的通名应定为“长江隧道”。通名是隧道?还是长江隧道?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不解决核心的矛盾,命名的思路就很难统一。长江奔涌澎湃、一泻千里,故第一条过江隧道命名为“南京长江隧道”,实事求是、恰到好处。因此,第二条过江隧道的命名方法,就应该是“南京(第一专名)+当地主地名(第二专名)+长江隧道”的模式。如此,就可形成“南京某某长江隧道”系列化的过江隧道名称,而“南京扬子江隧道”则完全打破了以“长江隧道”为通名的系列化过江隧道名称,为以后过江隧道的命名埋下了隐忧。另外,通名“隧道”和“长江隧道”不是一个规模和性质,根本难以匹配。

    2.取名“南京扬子江隧道”是短视行为。过江隧道的命名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必须从长计议、着眼未来。因此,前瞻性思维显得十分重要。在看待命名过江隧道名称问题上,不能只看表面,更需要注重事物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这样看待问题才能比较全面、客观。若采用“南京扬子江隧道”命名,万一再有第三条、第四条过江隧道将如何取名?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长江“别称”和“外号”吗?只有采用“南京(第一专名)+当地主地名(第二专名)+长江隧道”的命名格式,才能为日后过江隧道的名称预留取名空间。这里说的当地主地名,只能是位于过江隧道上方的“潜洲”,而不是“扬子江”。

3.取名“南京扬子江隧道”是勉为其难。从宏观上讲,“扬子江”是长江的别名,外国人通称“长江”,就叫“扬子江”,即Yánɡzǐ  River;从微观上讲,长江实际是由各个分段名称组合而成的,即是由沱沱河段、通天河段、金沙江段、川江段、峡江段、荆江段、楚江段、皖江段、扬子江段等名称的聚集统称。故此,本质意义上的“扬子江”其实并不是指长江南京段,而是在南京下游的长江扬州段。《辞海》(1989年版)扬子江词目的释义为:长江在今仪征、扬州市一带,古称扬子江,因扬子津(作者注:在今扬州市区)及扬子县(作者注:即今仪征市,隶属扬州市)而得名。据此,无论从宏观上判辨还是微观上理解,使用“南京扬子江隧道”名称都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嫌。

4.过江隧道的江南两个进出口并不都在扬子江大道上。从施工设计图上稍加观察,就可看出该过江隧道在“潜洲”正下方开始分岔,穿越至长江南岸后,呈喇叭口状分为南北两线两个进出口,只有北线的进出口位于扬子江大道,而南线的出入口则在远离扬子江大道的定淮门大街上。如若仅以北线过江隧道因与扬子江大道有干系而称“南京扬子江隧道”的话,那么对于南线过江隧道来说太不公平合理、有失偏颇了!所以,仅以一个进出口因与扬子江大道有关联,而命名整个过江隧道名称是难以使大众心悦诚服的。

    事项缘由:到了49日,市民政局审批处、地名办及地名协会为了进一步和市交通局共同命名好第二条过江隧道的名称问题,再次开会商讨此事。会上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尽管我方对“南京潜洲长江隧道”名称的陈述费尽口舌,但对方并不买账。交通局的主要看法是:“潜洲”成洲只有50余年,是一种“地质现象”,每逢夏季会被江水淹没,说不准哪天就会消失,绝对不会被开发、利用,而且名称如同“阿毛阿狗”之名一样,不够响亮,云云。事实果真全部如此吗?为此,不妨揭开一下“潜洲”神秘的面纱,看看其真面目。继而,我又对于出现的新状况撰写了下面的第三篇观点文章。

怎样看待“潜洲”及其名称问题

1.“潜洲”原先的自然概况。有资料显示,潜洲位于市区西北长江中,行政区划上隶属建邺区管辖。四面环水,呈狭长枣核状,长约3.3公里,宽0.8公里,面积约2.64平方公里。洲头与江心洲尾部隔水相望,洲尾伸至中山码头水域。建国初期,泥沙在水下慢慢淤积成洲,因当时尚未完全露出水面,人们以潜在水下的沙洲之意,约定俗成谓之“潜洲”。当下,秋冬季出水面积约2.6平方公里(即260万平方米),夏季出水面积约1.6平方公里(即160万平方米),警戒水位以上可安全开发利用的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即120万平方米)。因不通船,故人迹罕至。洲上原先主要是天然野生芦苇和荒滩,目前尚未完全开发利用。“潜洲”作为沙洲成陆的历史约60年左右,发生的时间确如交通局所言不长,但并非汛期会被江水全部覆盖淹没,甚至消失殆尽,沉在江底。

    2.“潜洲”现已有人家居住。潜洲虽是江中荒岛,但地势延绵起伏,植被茂密,大片芦苇绿波万顷、浩如烟海,盛夏时节,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十分壮观。芦蒿、马兰头、菊花脑、荠菜等野菜,遍地密布。岛上还有多种鸟类栖息,斑鸠、黑耳鸢、野鸭、山鸡、伯劳(别称:屠夫鸟)等四、五十种动物在此中转和繁衍,其中不乏珍稀候鸟,经常有野鸭成群结队的身影,被誉为“鸟类的天堂”。据报载,14年前开始有人居住,并非荒芜人烟,有位退伍30多年的连云港市灌云县老兵徐开林携妻在此生活寓居、开垦荒地、植树造林。简陋的瓦屋前竖着五星红旗,没电就点煤油灯,喝着明矾沉淀的江水,解闷就靠收音机,生活较为艰苦,仍年复一年看岛护林,还买来拖拉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种植小麦300亩。多年来,由他们栽植的几千株白杨、杨柳等树高大粗壮,超过碗口。11年前自称“岛主”的香港人吴伟林承包了岛上的一部分土地,正在搞鸡鸭养殖业,手下有4名工人,也算是名资深岛民。有关部门已在岛上设置疑似候鸟或湿地“保护区界83”碑一块,现不时有人上岛拆摘芦叶或观光赏景。种种迹象表明,潜洲正在展示它美好的发展前景。

3.潜洲未来已曾有的开发设想。近期,由于跨江发展被热议,江北居民的交通出行被有关部门列入重点关注之中。方案具体为:将潜洲(可开发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开发后,建成大型的换乘枢纽,可容纳大量车辆停靠。然后在潜洲北面的上、下游各建造1座可停泊滚装船的码头,在潜洲的南面架设4条与江南大兴码头(中山码头上游,部队专用)相连的栈桥,潜洲就有了与两岸陆地相连的过江隧道。可将需从南京长江大桥通行的拥堵车辆,通过滚装船疏散至潜洲,再通过与大兴码头相连的栈桥到达长江南岸的主城区。这样一来,就能及时中转从大桥过江的车辆,等于说长江大桥两头的车辆都可通过水路在潜洲中转,绕开了大桥到达对岸。不过这一构想何时实施,尚不得而知。实际上潜洲在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已被划定为滨江湿地保护区,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原生态自然景观,潜洲肯定要被开发和利用,只是迟早问题,因为它遍地都是风景,将来建成一个旅游胜地不是不可能。

    4.潜洲及名称会消失吗?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江中的各类大小沙洲,是由长江下泄推移河床底沙堆积沉淀而自然天成的产物,是一个极其遥远漫长的过程。因此,潜洲和长江中的所有沙洲一样,不经历千百年的淤积演变,就不会有潜洲的今天。潜洲出水年龄虽不大,但它在水下经历生成的岁月一定是日积累久的长期进程。如今的潜洲,之所以比起60年前长长了一些,长“胖”了一些,也长高了一些,一定还在承接上游泥沙并处在淤涨扩大和不断发育之中。当下洲尾已延伸将至中山码头的过江航道附近就是明证,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时还离航道相距甚远。这就表明,潜洲不但绝对不会漂移或消失,不断聚集积淀的泥沙还会使之有继续外延的趋势。只要不去人为的加以摧毁破坏,必然是根深蒂固、固若金汤、安如磐石,“一百年不动摇”。同时,潜洲作为沙洲名称,已被人们叫唤了近60年,虽不妇孺皆知,但潜洲两岸附近可谓名闻遐迩,就连主城区上了年纪的人也都清楚此事,因为地图上标注的潜洲一名亦有几十年了,也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地名,而位于其下的过江隧道用它来命名“南京潜洲长江隧道”,不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其名定性准确、指位精确,还有什么别的名称比它更适宜、更贴切的呢?!

    总之,在“南京潜洲长江隧道”与“南京扬子江隧道”名称问题的取舍上,如何去权衡利弊,还是遵循一条古训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一言以蔽之:利弊权衡,自然选择利重害轻!孰是孰非、谁优谁劣,不是一目了然嘛!

结束语:当写完后三篇观点文章的时候,我并不知晓最终定名的结果将是什么。其实,对我个人而言答案的揭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地名命名过程给人带来的思索忖量和反躬自问。即是说,对此问题既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也要有一个感性的判断。只有这样,南京市第二条过江隧道的命名工作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2014年413

 

备注: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二期《南京行政区划与地名》。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