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6794317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重庆地名文化故事》首卷出版 深挖自然资源文化唤“乡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3-01 阅读:628 次

来源:新浪网

原标题:《重庆地名文化故事》首卷出版 深挖自然资源文化唤“乡愁”

    图为已出版发行的《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 重庆市勘测院供图 摄

  中新网重庆2月28日电 (记者 钟旖)重庆市勘测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翰新28日透露,历时近2年编制,《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日前已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计38万余字,撰写了从三皇五帝到重庆直辖前的主城区173个地名相关故事。通过讲好重庆自然资源地名文化故事,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地名,虽然简洁到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形成的地名文化,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图为《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中的“地名与历史”手绘插图。 重庆市勘测院供图 摄

  据介绍,2017年3月重庆市勘测院启动《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编制工作。重庆辖有38个区县(自治县),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地名层次多、数量大,加之重庆地处川东,有山有水,地形复杂,地貌丰富。以山地地貌为例,不仅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山、岗、岭、峰、崖之类,还有自己独特的岩、塝、坎、石之类,这些都为地名文化故事研究提供了“新鲜食材”。

  翻开书本,记者看到,主城区第一卷共分为“地名与传说”“地名与历史”“地名与人物”三个部分。其中,“地名与传说”部分按重庆主城区行政区划编排;“地名与历史”“地名与人物”则均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全书还配有手绘插图,达到“图文互叙”的效果。

  记者注意到,书中撰写的自然资源地名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李子坝、观音桥、渣滓洞、白公馆等,也有鲜为人知的,如“人头山”“象鼻子”“猫儿石”“豆腐石”等。这些地名虽简洁,却能从特殊的角度反映人们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感情,且往往与地方民俗、传说、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

图为《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中的“地名与人物”手绘插图。 重庆市勘测院供图 摄

  地名还是乡愁的“守望者”。重庆经历了湖广填四川、战时首都、三线建设、三峡大移民等一系列人口大迁徙,民众在城市中辗转,地名成了他们脑海中的记忆。如诗人余光中曾在年少时在重庆度过7年光阴,离开后,“重庆”“朝天门”“悦来场”“朱家祠堂”等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又如离渝多年的三毛,依然会在大学的演讲台上用方言说“我是重庆的,黄桷垭”。

  “我们希望通过探究地名文化故事,让自然资源地名中留下的人事代谢、经济兴衰、风物演变、民俗风情、方言谚语等文化得以流传,让社会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重庆、认识重庆、感知重庆。”陈翰新说,《重庆地名文化故事》的发行,让自然资源地名“活了起来”,可推动重庆自然资源地名文化建设,助推重庆民间文学发展。

  据介绍,《重庆地名文化故事》是一套系列丛书,后续还将出版渝西卷、渝东北卷和渝东南卷。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