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门大街忆旧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3-11 阅读:1050 次
来源:金山网
文/潘春华
过去,南门大街是镇江城南的一条交通要道,南至古运河畔虎踞门,俗称南门。南门大街全长1229米,宽不足5米,原以三段分称:从虎踞门至正东路,称柴米街;从正东路至吴先生巷口(现今第四人民医院北围墙),称道崇观;从吴先生巷口至五条街(现今中山东路),称南街。因此街正对南城门,清末民初统称南门大街。由于正东路拦腰将南门大街分割成南北两段,后来便称南门大街南段和南门大街北段。南门大街南段中部原来立有一座石牌坊,扩建改造道路时被拆除。
以前的南门大街是镇江城里五条街附近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是南来北往的主要商贸场所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老街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平房多,楼房少,楼房也通常只有二层,上宅下店,或上下皆店,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清一色砖木结构,粉墙青瓦,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花窗格,杉木十板门,古色古香,隽永持重,尽显古朴典雅的江南韵味。店铺门面普遍不大,但人气十分旺盛,挑柴负米者络绎不绝,独轮车过街首尾相接,可谓车水马龙,商业繁荣。因此,民间称南门大街有“三条龙”,即清晨南乡农民担柴进城,称“草龙”;中午前后农民推米投牙(行),称“米龙”;下午各店肆、民家雇工持桶挑担前往虎踞桥下运河取水饮用,称“水龙”,成为当时镇江闻名的一景。
南门大街是镇江一条古老街道,与其交会的街巷道路甚多,纵横交错。这些街巷经岁月更替,有的更名了,有的则被历史湮没了。如虎踞桥东侧的南马路,过去叫“侉子街”,因过去镇江人呼北方人为“侉子”,故称“侉子街”。此街原是一条沿古运河边的土路,路边及运河坡岸上大多住着从山东、河南逃荒来的农民,干些打铁、捕鱼、做豆腐、拉黄包车、拾垃圾等营生,是城南古运河畔的棚户区。再如北段现第四人民医院附近的吴家花园、田家巷,于1957年并入南门大街,吴先生巷西段因南门大街拓宽被拆除,东段于1994年并入南门大街。
南门大街是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古街,蕴藏着许多趣闻轶事。大街南端紧挨虎踞桥畔,有一条古巷,名曰张家巷,史载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出生地。离张家巷不远处的南门大街南段还有一条古巷,名叫靳家巷,系明朝太子太保、武宗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靳贵的居住地。靳贵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才学广博,深得武宗帝器重,封为当朝阁老。但因不愿与宦官刘瑾为伍,受到刘瑾等人的排挤与攻击。靳贵无奈,于公元1518年辞官还乡,居住在南门大街南段附近的一条古巷内。两年后,靳贵病故,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住处改名为靳家巷。
随着时代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门大街扩建改造,老旧房屋全被拆除,道路扩宽18米,铺设了水泥及沥青路面,并建有人行道,宽畅整洁,成为城南连接运河路和中山东路的次干道。扩建后的南门大街商铺云集,一家挨着一家,街道及周边还建有多所超市、银行、茶楼、饭馆,还有学校、幼儿园、医院及休闲广场、娱乐场所,比过去繁华热闹了许多,方便了市民休闲购物,真是旧貌换了新颜。
2015年,镇江市有关部门为老地名立碑,在虎踞桥畔设南门大街大理石地名碑一座,正面刻有“南门大街”四字,透视体浮雕再现了昔日镇江南城门和南门大街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繁忙景象,碑的背面刻有碑文,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