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9733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这些承德地名,很多是与满洲旗人有关!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4-03 阅读:1045 次

来源:满族文化网

这些承德地名,很多是与满洲旗人有关!


镌刻着历史的承德地名

钱树信

承德之名,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适逢康熙八十寿辰,雍正皇帝允准直隶总督李卫,将热河厅升为承德州,以示承其先祖德泽之意。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 又改热河厅,升格为承德府,领一州五县。所以,承德的地名是从承德州延续到承德府才固定下来的。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和农耕的领地,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众共同发展生产,创造了承德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镌刻着历史的承德地名,就是各民族开发这块神秘沃土储存的历史印记,有着很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地名,反映了承德地域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尽管有的民族已不复存在,但是留下的地名却还存在,依然活着,至今仍被延用,他们见证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居留、民族迁移的足迹,以及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值得研究。

清廷口外圈地旗人留居村落

清初满族入关,为图取中原,关外军民的到来,朝廷3 次颁布圈地令,于是畿辅之地遍设庄田,满足了满洲八旗人的利益。但是这种圈地运动严重损害了汉民族的利益,造成满、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负面影响十分突出,于是,顺治、康熙又多次下令停止圈地。

清廷为了解决畿辅一带圈地建庄的恶果,及继续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康熙八年六月特谕令:“至于旗人无地,亦难资生,应否以古北口等口外边塞地,拨给耕种。”长城口外存在急需开发的空闲之地,这样圈地建庄便由畿辅而口外,在这里推广开来。清廷设立分隶内务府、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官庄132 所,其中有些设在喜峰口、古北口外。康熙九年(1670年) 二月,谕令将古北口、喜峰口等口外地拨与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镶红七旗,承德庄田随之发展起来。他们圈地占产立庄多在肥沃的滦河、伊逊河、武烈河以及潮河、老哈河河川,庄田遍布今滦平、丰宁、隆化、宽城、平泉、承德、兴隆、双滦等县区。清廷在承德境内共建皇庄138 个,到清末尚存134 个。这些庄田是陆续建立的,滦平先后共设皇粮庄头24 名,此外还有王府庄田。康熙初年,上三旗90 人及眷属约350 人,奉令小白旗、虎什哈、金台子建庄、下五旗各王府壮丁及眷属400 人徙入伊逊河两岸。焦、牛、敖、白四姓满族从密云县金勾屯到滦平金钩屯镇占庄;虎什哈镇的缪、高、朱、李四姓到此占庄;小白旗乡刘、金、张、程四姓在虎什哈、桑园一带占庄;滦河沿的金姓、白旗满族乡杨、刘二姓,五道营乡的蔡姓,西沟满族乡的王姓、拉海沟乡马姓,都是此时来承德建庄的。

宗室亲王府先后有过庄亲王府在苇子峪、大苇子沟;肃亲王府在白旗;礼亲王府、郑亲王府在红旗;镇国公在王家营;贝子府庄地在于家营子;意公府在阎营子;魁公府在三道湾;整公府在北马圈;豫王府在小营;德公府在王家沟;松公府在傅营子;三道梁圈地占庄。这些庄田设有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设立庄头。平泉县境七沟、八沟、小寺沟、党坝、南五十家子、金杖子等有47 个大小庄头、交皇粮41 处。其中金姓皇粮庄头,先人属旧满洲,隶属正白旗,其始祖金聪随努尔哈赤转战有功,得到圈地封赏,一支于平泉祥云岭(东六沟村) 建庄,其七代祖金廷玺得到乾隆帝御书金字大匾。平泉南三家子林姓庄头,林邦才为第一代庄头,之后由长子承继,直至民国间废除旗地为止。最早建皇庄于承德县计氏庄头,至民国初已繁衍至十三世,分布于承德县下板城、二沟、平泉县七沟、老婆子山等地。今居住在宽城黄崖子、孟子岭、峪耳崖的袁氏家族,从康熙年到道光年八代内有皇庄庄头13 名。

承德建避暑山庄成为清政府第二个政治中心后,王族群臣纷纷来这里建街、设府、立庄园,数千看宫官兵,八旗满蒙及绿营官兵进驻,又圈占了大量土地。承德境内相继建有粮庄、菜园庄、鹰手庄、鞍匠户等。菜园庄多坐落在行宫附近,如早期喀喇河屯行宫附近有团瓢、陈栅子等地。滦平鞍匠屯等,府庄有今滦平白旗村、小营村的白旗鹰庄、蓝旗鹰庄等。

畿辅驻防至今延用地名

清初设驻防,首先是从拱卫京师、巩固根本出发,畿辅设置驻防重点是东、南、西。三藩平定后,全国实现统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缓和,随着沙俄的入侵和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兴起,自康熙中叶起,军事重心开始向西北转移。热河八旗驻防是畿辅驻防重心北移的驻防之一。热河“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地理位置在康熙朝以后逐渐引起清廷重视。热河“系通三面蒙古”,其驻防并非仅指避暑山庄,周围还有几处驻防,包括喀喇和屯、桦榆沟以及后来增设的木兰围场。热河设八旗驻防始于雍正元年(1723 年)。其中热河400 名,喀喇和屯、桦榆沟两处各200 名,以后又陆续增兵,到了乾隆初年,增热河驻防兵2000 名,800 名驻喀喇河屯,200 名驻桦榆沟,驻防官兵3 年更替,以后改为长期驻防,家眷也随带定居,派驻喀喇河屯(黑城,今滦河镇) 的满洲八旗兵隶属镶红旗、镶蓝旗,分驻在喀喇河屯的红旗营、蓝旗营内,至今承德市滦河镇内仍延用此名。

热河八旗驻防官兵居址各按一定方位,在今市区西郊头道牌楼外驻守正红旗,属右翼位正西下营房一带,即今天的下营房仍延用其名。

另外还有地处市区武列河谷北岸的二道河子村的“蒙古营”。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清廷在村先营建1312间房舍,供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人的嫡传子孙,额鲁特达什达瓦部众从新疆伊犁河畔投归清政府的两批2136人,在此居留,并编成31 个牛录,全部纳入蒙古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驻防承德,史称“蒙古营”。因地处武列河岸北岸下二道河子,又谓二道河子蒙古营。全营主要有寇、徐、赵等八大姓。

隆化县唐三营、张三营,都因康熙年间设立木兰围场,这里派有八旗驻防守卫。唐三营共安扎正蓝旗3 个营盘,驻军首领姓唐,故称“唐三营”。张三营在伊逊河东岸,称一百家子,安扎3 个营盘,而3 个营盘的首领姓张,故称“张三营”。这是清帝北巡来往居住次数最多的行宫之一,皇帝在张三营多次宴赏从猎的诸蒙古王公贵族。

此外,位于承德南部的南营子和位于二仙居西的陕西营,这些老地名,皆因这里驻扎绿营兵而得名。

口外行宫及守围护宫演变的村落

清朝皇帝视塞北为安定北疆的重地。在康乾时期,边外不仅是习武木兰练兵布阵之场所,也是避暑的胜地。所以,康熙帝频临塞北,在木兰围场建立木兰秋狝活动中心,并随着一年一度的秋狝活动而开辟和兴建起来沿途行宫。自古北口至木兰围场之间,先后建有几十处,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24 处。看守这些行宫的官吏,由内务府从京城拨出,守宫的兵丁,一是就近选用,一是迁移奉天(今沈阳)、黑龙江、吉林等地人户安置,一是由其它门下调拨。如蓝旗营(今滦平县滦河边小营) 行宫修竣,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将信郡王门下鹰手拨36 名,这些守宫兵丁,有的就地留居落户。

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 在古北口东北方向的滦平两间房行宫,因有逃荒户到此落户,始建两间房而得名,后有满族梁、高两姓因平定三藩叛乱有功,奉旨到此看守行宫,他们的后代至今仍安居于此,人口达500余人。鞍子岭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皇帝北巡木兰秋狝往返的驻宫。此处共有汤、孙二姓祖先居此,后又有李、穆、张、杨四姓满人随八旗军由沈入京,后因平定三藩叛乱后得恩赏在此圈地立庄,之后成为看宫亲兵。今日满族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鞍子岭南的长山峪行宫,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它是鞍子岭行宫移建于此,原守护鞍子岭行宫的亲兵也随之到长山峪行宫守卫。

康熙二十年设立木兰围场,曾派八旗军驻防波罗和屯北36 公里的唐三营,四十三年(1704 年) 由驻防军改设总管衙门,后又设守备衙门,驻满蒙八旗官兵880 人,外围分设8 处营房40 个卡伦(哨所),负责守卫围场。据《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 记载,现在住在原来各旗营房的村民,如新地、朝阳地、殷家店、三义永、下伙房、南山嘴、蓝旗卡伦等满族乡,有的村子是满族人集中居住,他们仍然保持着满族的风俗礼节。83 岁满族老人傅增泰说:“我们是长白山老家,在沈阳当兵,吴三桂把我们祖先借去打闯王,回来以后,康熙给派到木兰围场看皇围。”当时8 个营房,每处8-10名。据《隆化县志》 记载,唐三营总管衙门大小官吏和看围部分兵丁驻在围外。从石片子正蓝旗营房到阿拉超,碱房和燕子窝一带,建营房设卡伦,即驻兵看围,又是安顿官兵妻室子女的住所,后渐成村落。滦平、丰宁、怀柔等交界地方设立西围,亦派八旗官兵护卫看守,逐渐演变成村落。如今丰宁的南辛营、后营房、上黄旗、塔黄旗、镶黄旗,滦平的营房、长山峪、王营子都是西围官兵后代子孙居住的地方而留下的地名。

仍在延用的营房地名,有镶黄旗营房,位于围场县城东北三义永乡西七宝邱河西岸,曾下统五卡伦至今仍叫此名;白旗营房,位于围场县城东南新地乡,乾隆八年(1753 年) 满洲正白旗官兵在此建营房,曾下统五卡伦,今地名仍称营房;镶白旗营房,位于今隆化县西阿拉超乡北,博岱沟门,仍叫白旗营房,下统五卡伦,其中博多克(博里莫多) 卡伦,在今博立沟里、南龙洞沟门,仍叫卡伦;镶蓝旗营房,位于今隆化县西北碱房下六里处,仍叫营房,下统五卡伦,至今一些地名仍叫卡伦。

又如仍在延用的卡伦地名,有围场蓝旗卡伦,位于县城东南,属蓝旗营房管辖的5 个卡伦之一,后定为乡名,延用至今。卡伦,位于围场县城西南南山嘴乡,属哈朗圭围,新拨、旧拨,位于围场县城正北,看围八旗,每一段设一营房,每个营房下设5 个卡伦,卡伦又以临时派拨子看守,此处属镶黄旗的管辖范围。新拨与旧拨,因这里设的拨子比在旧拨设的晚,故称原设拨的地址为旧拨,新设为新拨,后定为乡名,延用至今。承德至今仍在延用的满蒙族地名——满语地名

滦平县满语地名

巴克什营巴克什营在滦平县城西南,古北口外。巴克什,系汉语“博士”一词音译。含有学问人,能书写者之意。清入关前,巴克什为赐给文臣的一种美号,谓笔帖式者。清初,清廷委派16 个大臣,8 个巴克什,住在古北口外此地,负责办理、登记秋粮的收集事宜,从而形成了居集点,巴克什营由此得名。

八什汗在今滦平县城西南傅家店乡。八什汗系满语,译为领袖,首领之意。相传在清初,朝廷封一个满族官,叫八什汗在此地,后由官名转化为地名。

丰宁满族自治县满语地名

乌拉海营属丰宁凤山镇。乌拉海,系满语,意牧畜,这里原是圈牧畜之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建村,取名雾露亥,嘉庆十年(1805年) 改今名。

波罗沟属丰宁凤山镇。波罗,系满语,意“米”,指地为产米的黄土沟内。

虎什海沟在凤山镇园榆树沟村境内。虎什海,系满语,其意为“层层包裹的山核桃”,因沟内盛产山核桃而得名。

冒哈气位于县境西北窟窿山乡。冒呼米,满语,意穷困。清道光年间成村,因居民多是贫困户,后谐音改成冒哈气。

饽营在凤山镇东偏北。饽饽,满语,意房屋或人家。清嘉庆年间成村,因是住有人家的地方,故用满语取名饽饽营,后来简化为饽营。

胡里沟位于县境东偏北王营乡。胡里,满语,意松或松子。胡里沟产榛子、中药材。

老虎沟门位于县境北黄旗乡。老虎,满语,意弯刀。老虎沟状如弯刀,老虎沟门成村于沟口,故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满语地名

燕格柏位于县城西北。燕格柏是由永安湃色钦围场演变而来。永安湃是满语,意沙地,后传为讹音,变成汉语燕格柏,后定为乡名,延用至今。

——蒙语地名

滦平县蒙语地名

虎什哈位于滦平县城西部,潮河西岸。呼什哈,系蒙语,意为黑色的核桃,此地因盛产核桃而得名。后人根据当地南山石崖形状似虎,将“呼”改成谐音的“虎”,称虎什哈。在清朝此地设有呼什哈汛。

哈叭沁位于滦平县城东北哈叭沁,蒙语,意为狭谷崖口的意思,原称哈卜齐尔,后演变简化为哈叭沁。

隆化县蒙语地名

什巴尔台位于隆化县城东北韩麻营镇。什巴尔台,蒙语,意为“沼泽地”,现演变为“十八里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建有什巴尔台行宫。

承德县蒙语地名

上板城、下板城上板城位于承德县境南部,下板城位于县境中南部。板城,系由明代蒙语“板升” (百姓)演变而来。明朝时曾分别叫“擅板城”和“喇嘛赛板城”,直到清初仍称之,后来才根据方位演变为上、下板城。

平泉县蒙语地名

蒙和乌苏位于平泉县境北端蒙和乌苏蒙古族乡。蒙和乌苏,蒙语,意为流淌的银水或银河。辽景宗长女大长公主埋葬于八王沟。

雅图沟位于县城中南部小寺沟,俗名丫头沟。雅图沟,蒙语,穷的意思,康熙北巡时曾多次驻跸于此。这里曾是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 年),清代热河宫仓以外的贮藏赈济蒙古旗民的粮食和作为平粜,借粜蒙古旗民的仓廒之一。

茅兰沟位于县境北部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茅兰,蒙语,意为弯曲。

嘎海沟位于县境东北部榆树林子镇。嘎海,蒙语,意为“野猪”的意思。

石砬哈沟位于平泉中腹沙坨子乡,为滦河水系瀑河源头之一。石砬哈,蒙语,总为沟汊或支流。

哈拉海洼位于县境东北部榆树林子镇。哈拉海,蒙语,译为不可惹, 不可手动的意思,是一种植物名,多白色,刺状绒毛,可食。哈拉海洼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

驿马图于县境北端平房满族蒙古族乡。驿马图,蒙语,意有山羊的地方,今为一个自然村的名字。

苏达营子位于县境北部老哈河西岸黄土梁子镇。苏达,蒙语,珍珠之意。

章京营子位于县境北部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章京,蒙语“京”的汉译。因这里出过一个章京而得名。章京,官名,综理蒙旗事务的旗长(札萨克)。

丰宁满族自治县蒙语地名

海留图位于丰宁县境西北,属大滩镇,原为蒙古人游牧区,因水草丰茂,用蒙语取名海留图。后据村在大的滩地中,改名大滩。

扎拉营位于丰宁县境西北,属大滩镇西北的高原滩地上。扎拉为蒙语,是节或队的意思,三扎拉、四扎拉,均为扎拉营南部沿闪电河的第三个,第四个村驻地而得名。

撒袋沟门在丰宁县境中南部大阁镇。撒袋,蒙语,意牲畜头上系的神符。清康熙年间成村于沟口而得名。

胡麻营在丰宁县境东南塔黄旗。胡麻,蒙语,意驼鞍屉,因村中有制驼鞍屉者,故用蒙语取名,乾隆年间建村。

陶来营在丰宁县境东南部凤山镇。陶来,蒙语,意兔子,因建村时多野兔而得名,又说蒙古族人牵着骆驼首来定居,谐“驼来营“音,取名陶来营。

坝营在丰宁县境南部凤山镇。坝营,蒙语,意河底沙滩上的村子,因村周边多河沙滩,故用蒙语取名,此处产河金与大理石。

僧机图(亦写作森吉图) 位于丰宁县境北偏东的滦河北岸。僧机图,蒙语,壶提手,意有窟窿。又因此处乌苏吐鲁坝下的沟口外,驻地又名外沟门。历为通往内蒙多伦诺尔门户,盐米交易通道。

嘎吐营位于丰宁县城大阁东南关蒙古乡。嘎吐,蒙语意有火或带火。清康熙年间,这里住的蒙古族人小头目名叫嘎尔吐,嘉庆年间成村,即取名嘎尔吐营,后简化为今称。

围场延用的蒙语围名

克勒沟位于围场东部,清初这里是皇帝行围狩猎之地,曾设克依埒围。克勒,蒙语,意城堡,骅骝,或谓平坦。

艾林河位于围场东南,乡名由“艾里色钦”围场演化而来。艾林,原为艾里色钦,蒙语,河源旁的村落。

哈里哈原为哈达图扎布,位于围场西北。哈达图扎布蒙语,意山峰嶙峋的沟谷。哈里哈由哈达图扎布围场演变而来。

浩赉郭勒沟位于围场西部老窝铺,浩赉郭勒沟内,当年为浩赉郭勒沟围。浩赉郭勒,蒙语,甘沟的意思。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