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正式出版新闻发布会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5-09 阅读:855 次
(新闻通稿)
2019年5月
《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一书
首现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
2019年4月28日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陈德彧(民政部)等一行九人离京,出席在纽约召开的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29日,陈主席等会见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秘书处负责人,重点介绍了中国·南京落实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议和《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一书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的150本《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交给秘书处工作人员,供大会交流使用。从而使该书正式亮相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将南京地名文化建设传送到联合国和世界有关各国。
《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一书编写,是民政部在南京调研时肯定认可的项目。2018年4月3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还专门给南京市民政局来函(区函[2018]35号),指出“地名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传承价值。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多次指出,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以来,南京市地名工作者积极作为、先行先试,探索将100个老地名纳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持续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各地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良好借鉴。为主动展示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成果,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希望你们将南京市老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编写成册(双语版),供2019年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交流使用。”接函后,市民政局蒋蕴翔局长高度重视,立即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不久,南京市民政局就将此书编写纳入当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招标由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中标负责编纂此书。在编书过程中,蒋蕴翔局长、王军副局长、市地名办多次研究指导、审阅书稿等,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欣然为本书作序,南京出版社、东方翻译院等大力支持和协助,雍玉国会长带领有关专家和全体编写人员,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2019年4月25日印刷成书,29日即亮相联合国。
该书介绍了中国·南京落实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4号决议精神,把南京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基础、申报过程、方式方法、逻辑与展望。实践证明,地名纳入非遗保护可以在一个城市率先实行并长期坚持,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该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纳入非遗是地名文化的逻辑必然,有利于地名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广泛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地名管理特别是地名命名管理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地名工作者在中华文化复兴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该书围绕南京的地名文化建设实现了两个基本“转向”:即实现了从“地名文化遗产”到“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转向,实现了地名非遗的“情感性保护”到“制度性保护”的实践转向,对南京地名纳入非遗和立法确定的过程及多种保护方法及作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归纳。还以年轻人的视角对南京地名非遗保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
该书希望以中国·南京之做法,促进联合国有关地名文化工作决议的落实,为在地名文化领域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进一步提高中国·南京地名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资料一:联合国地名专家组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又称联合国常设地名专家委员会,成立于1960年6月,是国际性的学术机构,是世界研究地名标准化的专家联盟。其成员由各国政府派遣的地名专家组成,设主席、副主席,下设23个语言/地理分部和若干个工作组。地名专家组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地名标准化机构以满足国家和个人对地名的需求;承担召开国际地名标准化会议的筹备工作,负责贯彻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协调领导各分部的活动,以推进地名国家标准化工作等。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秘书处是其常设的办事机构。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2019年5月召开的是第31届。
资料二: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以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的形式推动各国和国际的地名标准化,促进各国已经标准化的地名信息在国际的传播。该会议从1967年开始,每五年举行一次。两届会议期间,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负责跟踪各项会议的履行情况。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刻、明晰的过程。地名标准化会议不再像以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讨论地名和地名问题,地名的文化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地名标准化的前提是保持地名的稳定,而保护地名文化无疑对保持地名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地名标准化工作,不能脱离文化进行。在地名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决议:
1987年,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蒙特利尔)决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1992年,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纽约)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2002年第八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指出,大会重申“地名作为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敦促还没有采取行动的国家,有系统的收集地名,让广大公众更多地了解继承下来的地名对地方、区域和国家遗产和特征具有的意义。”2007年7月,联合国第九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纽约)决议在特别回顾多项决议后又指出“考虑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地名完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意到某些地名的使用面临各种威胁,而这些地名又带有身份和连续性的色彩。1、鼓励负责地名的正式机关:(1)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使用标准,清点整理地名;(2)建议《公约》所设委员会承认这些地名;(3)根据《公约》第2条第3条和第18条,制定保护和弘扬此遗产的方案;(4)着手付诸实施。2、吁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积极回应缔约国提出的有关这些措施的支助要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则是世界多种政治制度并存的文化基础。
资料三:南京地名纳入非遗的简要过程及保护方法
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半年,南京市民政局、地名办、地名协会研究地名非遗属性问题。
2006年4月7日,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工作会议部署老地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开展“海选老地名”、“复活老地名”等活动;8月,根据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有关通知,由南京市文化局汇总,经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将南京老地名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材料上报省文化厅;12月,南京市地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7年10月,南京老地名申报省级非遗未果后,又填写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报市文化局,将南京老地名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12月底,获得通过并授牌。2008年1月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以(宁政发[2008]6号)《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件,公布南京老地名为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第87项,项目名称为南京老地名,申报单位为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传承单位为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
与此同时,2007年11月28日由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制定,2008年1月19日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的《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将地名文化遗产中极具文化价值的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写入条例,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上升为法律规定。
十多年来,南京市地名文化的非遗保护经历了扩展、宣传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使全市优秀地名文化的普及弘扬更加广泛,市民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用名单位注重命名文化内涵的氛围更加浓厚。
地名文化的非遗保护不能仅仅局限在保证有关地名的使用上,更重要更大量的工作是要保证有关地名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依靠专家挖掘整理地名的文化内涵,还要运用多得文化形式,宣传地名文化,力求让更多的市民知晓地名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热爱所在的城市,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市民政局几乎每年工作计划都有非遗地名保护的工作项目,近几年更是采取逐年立项,向社会招标的方式开展弘扬宣传工作。市地名协会则与社会单位一起公开竟标,取得项目资格、获得经费后,运用多得方法开展工作。十年来,我们主要采取的宣传方法有:立碑、讲课、布展、扩充、建标、科普、书画、摄影、区级申遗等。
图为:《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一书封面
图为:书中U盘《南京地名印记纪录片》截图
图为:中国分部主席陈德彧(民政部)及部分团员与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秘书处负责人就此书的编写、出版进行座谈
图为:中国地名分部主席陈德彧(民政部)与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秘书处负责人
共同展示此书
图为:中国地名分部主席陈德彧(民政部)为赠送的该书题词
图为:中国地名分部主席陈德彧(民政部)与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秘书处负责人交流
图为:中国代表团部分团员与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秘书处负责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