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14138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哪儿最热辣?哪儿最清凉?细数南京地名里的夏天故事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7-04 阅读:740 次

来源:现代快报网

【最热辣】

热河路、火瓦巷……这些地名最好别看

热河路、热河南路、火瓦巷、棉鞋营……这些地名仿佛在夏天无异于“火上浇油”,让人热化了。据《南京地名大全》记载,热河路的北段原来是护城河,南段原来是黄泥滩,1930年填河筑路,1935年以当时热河省的“热河”二字命名。热河省1928年设省,1955年撤销,辖区包括现在内蒙古、河北、辽宁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的热河路是过去老下关最繁华的地段,路边有下关商场、南京西站等等。 

与“热”相关的地名也多与热河路相关。比如热河路一零三巷,1901年,因这儿姓李的住户比较多,就用李氏堂号青莲堂的“青莲”二字命了名。到了1950年,才以临近热河路103号而更名。

火瓦巷就更热了。位于太平南路中段西侧。在明代,这里曾是烧瓦的地方,清代才成了巷子。与“火”相关的,不仅有火瓦巷,还有火巷、火炬路等等。

夏天,凉鞋、拖鞋是人们最中意的装备。这时候,若是到了棉鞋营,怕是要脚底汗涔涔了。棉鞋营,位于复成桥西南,南接斛斗巷,北到常府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谓棉鞋营,原名绵甲营,是明代为军队制作棉衣、棉鞋的作坊所在。

△清凉山

【最清凉】

清凉山、清凉寺古时就是避暑胜地

凉井、凉蓬、凉棚夏、凉帽山、清凉寺……看到这些地名,是不是感受到了一阵惬意的凉风?现代快报记者翻阅《南京地名大全》,南京和“凉”相关的地名还真不少。有意思的是,“凉地名”大多分布在郊区,这些名字的来由也很简单。比如凉棚夏,位于高淳阳江镇,因为此处原来有凉棚,村民又姓夏,故名。还有位于溧水永阳镇的凉蓬下,因为古时村中有一座凉亭卖茶给过路行人,村以此得名。

△清凉门大街

在南京主城,清凉山庄、清凉门、清凉门桥、清凉山、清凉寺、清凉山公园、清凉台、清凉新村等地名,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而清凉山一定是南京最清凉的地方了,毕竟名字就自带清凉!清凉山山林郁郁葱葱又地处市区,被誉为“城市山林”。 这儿也确实是南京人消遣纳凉的好去处。晚上吃完饭后,附近的人们总爱来这儿逛逛。但是山上虽凉爽,蚊子倒不少,有些老南京还会特意备盒清凉油。

“清凉山树阴蔽日,在南唐时,是李后主的避暑消夏之地。”地名专家薛光介绍,据史料记载,“清凉山”这个名字的出现,在山上的清凉寺之后。清凉寺的前身是五代时期的兴教寺,南唐时李后主将其扩建为“石头清凉大道场”,从那以后,石头山就改为清凉山了。

【最惬意】

摇“扇”吃“瓜”,南京地名里夏天元素不少

要说夏天如何纳凉,老南京自有法子。老南京夏天乘凉睡觉都离不了竹床、席子,蒲扇与竹席是老南京人度过夏天的两大法宝。

△扇骨营

在中央门街道东北部,中央路西侧,有一个“芦席营”。明《应天府城图》即载有芦席营名。因东侧原为芦滩地,居民以编芦席为业,故名。通济门外,九龙桥东南,有两个地名——扇骨营、扇骨里。明初,这儿就是制作扇子骨的工场,有许多工匠,以专制折扇而得名。清《白下琐言》称:“吾乡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多聚居通济门外。其扇面用杭连纸者,谓之本面;用京元纸者,谓之苏面。”可知当年制扇工艺,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了。

△北东瓜市

△南东瓜市

更让人心旷神怡的是,夏天若是用井水冰镇块西瓜就更美了。北东瓜市、南东瓜市、东瓜圃桥、西瓜圃桥、东瓜匙、瓜园村、瓜冲、瓜埠山……南京,和瓜有关的地名让你能“吃”遍整个夏天。比如广州路、宁海路附近,有两条相隔不远的巷子,就是北东瓜市和南东瓜市。据说,早在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就有“东瓜市”,可见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后来又分出了北东瓜市、南东瓜市两个地名。传说此地最早是瓜类交易市场,售卖冬瓜、西瓜、香瓜等各种瓜;又传最早只有一户人家在卖冬瓜。渐渐地,人们将这里称为“冬瓜市”,后来又讹称为“东瓜市”。

南京的“夏”地名,多与姓氏有关

现代快报记者翻阅《南京地名大全》发现,南京和“夏”相关的地名有不少,比如,宁夏路、西毗夏路、夏家桥、夏营、夏蚕路、夏李路、夏家竹园、夏家岗等。但记者了解到,这些基本与夏天没关系,多与姓氏有关。

比如夏楼朱,是位于六合区金牛湖街道的一个自然村。明代,南京孝陵卫朱氏迁到这个地方,名孝陵卫朱,慢慢地就讹化成下楼朱。后来,改“下”为“夏”,才有了今天的名字。

不仅有“夏”,南京地名一年四季都有。比如,春天有“春华路”“春光里”,给人感受到春意融融的生机,秋天有“秋塘”“秋月路”“秋湖山”,让人一听就体会到“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浪漫。

[责任编辑:潘文茜]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