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30267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西安的德福巷,为何六易其名?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2-10 阅读:3638 次


权伦



德福巷,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内南大街以西,湘子庙街北侧,南北走向,南起湘子庙街,北至粉巷西口,全长272米,宽7米。巷子中间还拐了一个弯,在西安横平竖直的大街小巷中,有点另类。

德福巷,是一条隋唐时期已有的古老街道,隋唐时期地处皇城之内,在太府寺与太仆寺之间。

1.黑虎巷

德福巷内的老人都传说,因为德福巷两边都是老房子,街巷狭窄,不通电,一到夜晚,黑咕隆咚的,弯曲的巷子,俯视就像一只蛰伏的黑虎,巷子便得名“黑虎巷”。这得名的缘由,仅仅是民间传说。

其实,黑虎巷的得名,并不是因黑虎巷形似黑虎。而是因德福巷北口路东,有座黑虎神庙,里面供奉着黑虎爷,庙中有“黑虎阁楼”,庙中的院子很大,有三座山门,每年过会时,很热闹。巷以庙名,巷名遂叫黑虎巷。《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载:“明代以有‘黑虎阁楼’得名黑虎巷”。

2.德护巷

到了清代末年,“黑虎巷”这巷名,听起来并不文雅,人们又喜欢给地名赋予文化内涵,便逐渐依“黑虎巷”的谐音称作“德护巷”。清末的《西安府图》中就将此巷标注为“德护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月初一,“三秦才子”阎培棠(蓝田人)与毛昌杰等,自筹资金,在西安创办的《广通报》(半月刊)创刊,该报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最早的民办报纸,名绅王执中主动让出位于德护巷中段路东的6间房子作报馆,聘请于右任为特约记者。

3.德福巷

德福巷的南口,有始建于北宋的湘子庙,在金元时期毁于战火,明代时,在现在的位置重修了湘子庙,传说斯地为位列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出家之地,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豪韩愈的侄孙,古人尊道敬仙,仰德而获福,更确切的讲,即仰韩湘子之德,以求获得福报。于是,人们绕庙而行,捧庙而居,德福巷南北走势之所以并不笔直,这与湘子庙的先入为主不无关系。因此,民国初年,遂改巷名为“德福巷”。民国时期,在巷子北口原黑虎神庙内办过“德福巷小学”。1936年出版的《西北漫游记》中记载:长安县公私立各级小学概况一览表中,县立德福巷初级小学,校长武云绮。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望《新西安》一书中载:“县立德福巷初级小学,地址德福巷。”1941年出版的《西京指南》中记载:“西安市街巷一览”表中,德福巷被列在第二分局管界街巷,门牌数48。抗日战争结束后,此地还开办过私人银行。1945年出版的《西安要览》载:“长安县银行、帽业公会,地址德福巷。”1949年后,刚成立了8年的西安市第一医院于此地建设了职工宿舍。1937年的《西京规划》“现有道路交通长、宽等级表”中记有“德福巷,等级,丁,碎石路面,长度363.1米,现在宽度5.5米。”

1949年前,巷子东西两侧的民居,全部是平房,家庭照明用的灯具有两种,一种是从古流传下来的,用生铁铸造的灯盏,一种是被称为“洋灯”的煤油灯。巷内少有店铺,居民需要外出购物时,就出巷子北口,去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南院门、竹笆市和粉巷。也常有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销售针头线脑、小孩儿糖果的“货郎”穿街而过。

4.景翼路

胡景翼,著名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陕西省富平县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任国民军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任河南军务督办兼省长。是民国时期陕西家喻户晓的人物。1925年4月撒手西去。胡景翼将军的逝世全国震惊,北京、西安、开封、郑州都举行了隆重地悼念活动。5月,胡景翼将军的灵柩由豫归陕,安葬于华山北麓的王猛台下。1936年10月,冯玉祥等胡景翼将军的生前友好,在河南郑州修建了一座“胡公祠”,作为对胡景翼将军的永久纪念之所。抗战胜利后,胡景翼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胡景翼是陕西人,但省城西安一直没有纪念胡景翼将军的设施和地点。陕西的革命党人包括于右任等提出陕西业应以固化的形式纪念胡景翼将军。曾有28位议员提议将西安的端履门到柏树林至南城墙一段路定名为“胡景翼街”,将街南城墙上的便门命名为“景翼门”。不过,这个提案最终没有通过,纪念之事便搁置下来。1947年,西安市政府电呈陕西省政府:“似可将竹笆市街及德福巷合并改为‘景翼路’”,1948年,此申请获批。同时将北院门督府一座炮式高楼(即百尺楼,今为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驻地)命名为笠僧楼(胡景翼,字笠僧),以资永久纪念辛亥先贤、民国上将胡景翼。1948年3月4日,国防部第二厅通讯总所给西安市政府建设科公函中有:“兹本组门前马路(即景翼路一一四号)之下水道闭塞”,《西安市政府统计报告》(1947~1948年)载:“万里通讯社社址在景翼路151号。”可见,有的书籍中,把景翼路的命名时间,提前到1946年,是不准确的。

5.南竹笆市街

不过,“景翼路”之名,使用时间并不长,1950年,将原“竹笆市街”恢复原名,由于原“德福巷”处于“竹笆市街”以南,将原“德福巷”改名“南竹笆市街”。

“南竹笆市街”之名,使用时间也不长,到了1952年,又恢复“德福巷”之名。

6.五星一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气候,西安市出现了一次改路名的热潮,很多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路名改为“反帝路”、“红卫街”、“革命路”等时尚的路名,西安市的400多条路名改为“革命化”的路名,其中“土地庙十字”更名为五星街,德福巷遂更名为“五星一巷”。1966年9月15日,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更换本市街巷名称的通告》中公布:“原名称:德福巷,新名称:五星一巷。”

直到1972年,西安市的路名大都恢复了原名(五星街没有恢复原名,沿用至今),“五星一巷”复称德福巷,此巷名沿用至今。

德福巷,这条不足300米的小巷,在历史变迁中,使用过的名称竟有6个之多。究其更名之因,有的是巷以庙名,有的因谐音之故,有的为了祈福,有的是有纪念意义,有的是出于对地理方位、指向明确的考虑,有的则是出于政治气候的需要。这些,都是道路命名、更名的常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8月,德福巷开始全面实施拆迁改建,1995年3月,经过努力,德福巷被改建为旅游文化一条街。

如今,德福巷古色古香、传统的山门石碑坊,大块青石铺就的小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成为古城西安的一道新景观。不长的街巷中,有近40家茶馆、咖啡馆和酒吧。一家接一家大大小小的咖啡屋、酒吧、茶馆,名字都起得优雅特别,显得颇有些情调。德福巷遂华丽转身,成了有旅游文化特色的街区,诠释着古都慢生活的浪漫,对西安市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这里可以寻觅历史的脚印,寻找最真实的古城。

(作者系陕西麦田书院副院长兼地名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