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运用地名知识进行治国理政的?领导干部是否受到启发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2-26 阅读:859 次
近期中央电视台正热播《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正掀起普及地名知识的热潮,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一般以为地名文化知识是冷知识,是冷文化,不屑于深入探讨地名的由来和地名文化,一则是地名由来的挖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时空跨越几千年,早期的地名信息早已淹没的历史的尘埃之中;一则是知道了地名由来,好像跟今天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因为还没有很好地将古今历史文化融会贯通,没有很好地理解古人的命名思想及其当时的的生存环境,把地名仅仅作为一个代号来使用。
其实,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族徽,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记》,是无论迁徙跋涉到哪里也不能忘记的族谱乡愁。毛主席就是最好的运用地名文化知识的大师,是最懂中国文化和人情世故外交家,从地名中拉近干群关系,化解陌生隔阂,了解群众籍贯根脉,弘扬了地名文化,使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使生产建设搞得轰轰烈烈。
毛泽东很喜欢讲地名故事和历史地理。因为喜欢地名和历史地理,所以少年毛泽东就爱读两部史学著作。这两部文化巨著令他心向往之。
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写了纵贯1400年的中国政史和军事史。
一部就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它叙迹了神州大地的古今人文地理和地名由来。
毛泽东读了一辈子的《资治通鉴),据称读了17遍。毛泽东也读《读史方舆纪要》,他读了多遍,了无倦意。
1942年夏天,毛泽东在延安邀请几个漫画家到枣园他的住地谈话。在有几棵高高的枣树的院子里,围着一张桌子,摆了几把椅子。毛泽东就在这里接见他们。毛泽东这天穿着洗得很干净的蓝布制服,戴着八角帽。同他们一一握手以后,毛泽东首先问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一个漫画家说是九江人。毛泽东就问:“你知道九江这个地名的来源吗?”
这个漫画家小时候听到过这样的传说——有九条龙原来在地下,后来变成了九条江。他以为这是封建迷信,毛主席不会是指它,就说他不知道。想不到毛泽东讲的正是这个传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毛泽东把手指举起来,说了一条江就弯下一个手指,一条江一条江的名字他都记得很清楚。
据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视察南方,来到上海,听说上海图书馆保存有一部顾祖禹的手稿,非常感兴趣,还特地调阅。
毛泽东的地名知识,也有来自《纪要》的,当然,更多来自他勤奋阅读其他有关书籍,也包括他的“每事问”,就地作调查。
他在石家庄审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有天外出散步,见到一座山就向当地老乡请教:“这座山叫什么山?”“为什么叫抱犊山呢?”
他在安徽安庆问讯:“独秀山是因陈独秀而得名,还是陈独秀因独秀山而得名?”
他到东北考察,就问“抚顺为什么叫抚顺?”。
中国的地名,很多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盛仰红认为,毛泽东很善于应用地名文化,也将它作为联系群众、教育干部的纽带。
毛主席有一个特点,就是和人们初次见面时,总离不开询问其籍贯,然后涉及到地名来源、文化内涵。如他对师哲等人说:“你和司马迁是同乡。”“你是关云长的老乡喲。”“卢俊义还是你的老乡呢等等。
他通常更多的是介绍地名来源,以此给神州大地的地名增添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故事。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江苏徐州。他说:“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南、北的咽喉要道。”
在飞机上,他谈及元朝萨都刺《徐州怀古》时说:“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传说活到800岁的彭祖的家乡。"
1958年8月,他初到河南商丘就说:“商丘是原归德府,古宋在这里建过都。”
1958年3月,他在和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谈到引黄济汾水利工程时,突然问:“你们山西有个闻喜县,你知道为什么叫闻喜?”“汉武帝乘楼船到了这里,正好传来在越南打了胜仗的捷报,汉武帝就给这地方起名为闻喜。汉武帝那时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行驶,可见当时汾河的水量很大。"
1958年10月,他在接见豫北地、县委书记时,对济源县委书记说:“济源有个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的地方。”
1964年3月,河北水灾。灾后,毛泽东第四次视察河北。他问衡水地委书记:“衡水是历来遭灾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叫衡水这名字吗?”地委书记答不上。毛泽东说:“衡水就是洪水横流、患难于中国之意。这是禹王之事,史书上有载。
毛泽东好学深思,有时甚至还对若干地名由来进行推理或提出问题。比如:有大城必有小城;有双城必有单城;有内黄应该有外黄;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相称。
毛主席善于运用丰富的地名文化知识来治理国政,这就是毛泽东的魅力所在,既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又能将当地历史文化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宣传弘扬地方文化,进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
我们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是不是也能从众中受到启发,加强自身对于地方地名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挖掘,从地名文化中总结归纳出具有鲜明地方地名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精髓的地名文化核心价值观,让地名文化起到凝聚民心,聚集民力,弘扬民风,富强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