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淮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政权:濉溪县的建立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6-16 阅读:1073 次
来源:淮北发布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倾力制作《庆祝百年·我来讲党史》音频,讲述淮北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智慧力量。
前言
新中国成立初,淮北(濉溪)地区属宿县所辖。
为了加强领导,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皖北区委员会、中共宿县地委具体指示后,1950年6月23日,宿县专员公署决定将宿县划分为宿县、宿西两县。11月,经政务院批准,宿西县正式改名为濉溪县,同时,成立县委、县政府。全县共11个区、161个乡、715个行政村、2850个自然村,人口约70万,土地220万亩。
1950年6月29日,濉溪县划出宿县建县时,宿县直属机关人员合影
6月30日,载着濉溪县办公人员和家当的两辆马车从宿县出发,前往濉城。中共濉溪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濉溪老城北大街。7月1日,县直各机关开始简易办公。7月5日,县委在濉城王氏钱庄召集了一个由各界参加的小型会议,正式宣告了濉溪县的成立。7月8日,正式办公。
建县初期的濉溪县政府公文
建县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不仅房子和用具缺少,而且机构和人员极不健全。县委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直属机关总支委员会,整个县委包括勤杂人员在内不足10人。县政府的组织和人员更不健全,县长由书记兼任,没有副县长,只有1名收发和3个通讯员。县政府共有4个科(民政、司法、财政、建设)、3个局(公安、粮食、税务)、1个合作总社。除公安局外,各单位组成人员多者4人至5人,少者1人至2人,全县行政人员总共不足百人。
全县共有64个党支部,1038名党员。田启松任濉溪县委书记兼县长。同年8月,增配谢子言为副县长;10月,成立濉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后改为濉溪县监察委员会,田启松兼任书记。此后,又设立了文化教育部、银行、工商科、人武部、工会联合会、法院等机构。12月31日,濉溪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党政机构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使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田启松
1951年4月27日,濉溪县委在濉溪区戴圩乡进行民主建政试点,选派12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工作组进村后,首先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民主建政政策,提高了群众参政积极性,为民主建政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接着开始选举前的准备工作,把全乡有选举权的公民划分为10个居民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3至5人,并从中选出主任1人。7月15日,戴圩乡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参加选举的代表共55人。代表们先推出候选人16名,并推选7人组成监督小组。按得票多少,选出乡行政委员9人,得票最多的两人为乡行政委员会正、副主席(乡长),其余分别担任民政、财粮、武装、文教、优抚、卫生、调解委员。
戴圩乡试点结束后,全县各乡普遍开展民主建政工作,先后建立151个乡(镇)民主政权。1951年5月12日,濉溪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600余人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区、乡相继召开农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各级党政机构的陆续建立,标志着淮北(濉溪)地区各级党组织担负起领导人民建设新淮北、新社会的重任,淮北(濉溪)地区党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来源:淮北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