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8995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城市地名

南京冶山道院与朝天宫关系考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8-23 阅读:907 次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提要:南京朝天宫虽定名于明代,但其所处冶山之名尚早于其地宫观之建。南京本地的文史专家常以冶山道院与朝天宫互称,认为朝天宫实质上有“地处冶山的道院”的性质。虽然这一提法与今日城市地理中两个地名的大致位置有相符之处,但在朝天宫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所指代的宫观范围和发展历程都存在差异。厘清朝天宫和冶山道院之间的关系,对了解今日城市中这两个活地名的由来,以及回溯冶山范围内明清道观发展历史均将有所帮助。

关键词:朝天宫;冶山道院;南京道教;地名文化


引言


南京朝天宫是明清以来南京地区最为重要的道教宫观,清代同治以后其地道观的性质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周边的宗教氛围依然长久地影响着冶山地区的城市文化。目前尚能见到的地名“朝天宫”和“冶山道院”等,就是对这种城市文化记忆的反映。学界对南京朝天宫历史发展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诸多成果,特别是对明初朝天宫高道群体的研究,揭示了其明代官方道观的性质。但是对朝天宫清代发展的情况,目前还没有细致的研究,对清代开始出现的冶山道院宗教建筑和朝天宫的关系,也未能得到准确的叙述。南京本地的文史记录常常以民间的说法来解释冶山道院和朝天宫的关系,认为两个地名之间几无差异。这种解释虽然也符合地方民众对地域与建筑关系的认识,但是很难解释朝天宫附近出现的以“冶山道院”为名的建筑官方命名的过程。实际上,冶山道院是清代晚期,特别是同治年间朝天宫主体建筑改建成学宫之后,冶山一带持续保留的道教建筑群的代表,它一度以朝天宫下院的形式发挥着宗教、旅游、居所等多重作用,见证了朝天宫地区隐而不衰的道教传统。本文尝试在梳理冶山道院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作为具体道教宫观的“冶山道院”从笼统的“地处冶山的道院”(朝天宫)的性质中分离出来,这对理解朝天宫地区宗教建筑群变迁和城市地名文化发展均将有所裨益。


一、明清以来朝天宫建筑的发展


冶山,位于今南京城之西,本吴之冶官治。筑城卫之,故曰冶城。朝天宫是明代洪武年间对地处冶山的道教宫观的赐名。洪武十七年(1384),朝天宫经历重建,“至是重建,赐名朝天宫。设道录司于内。”这是明代对南京朝天宫的首次重修,观名由永寿宫正式改为朝天宫,开始兼有道教宫观与全国道教管理机构的双重身份。但是赐额之后的朝天宫建筑,尚不能承载百官习仪的功能,断续的重建工作又持续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二十八年底,“重建朝天宫成,先是建是宫,凡正旦、圣节、冬至群臣习朝贺礼于其中。上以其制度未备,故命重建之。至是成,诏右演法曹希鸣住持。”至此,朝天宫建筑的皇家宗教、习仪、官署三大功能都已具备。洪武二十八年的重修也奠定了朝天宫明清道观建筑的基本格局。

朝天宫建成之后,其主轴建筑主要集中于山南,包括三清正殿,威灵、景德、显化、宝藏傍殿等重要的殿阁。同时,朝天宫山北(后山)的道观建筑也开始逐渐发展。成化年间是明代朝天宫规模最大的一次重修,在恢复此前焚毁的前山建筑的同时,在后山建立了全真堂。《奉敕重建朝天宫碑》对成化年间重修后的朝天宫后山建筑即有记载:“山后,全真堂。”全真堂建成后一度衰败,万历年间,礼部祠祭司郎中葛寅亮(1570—1646)又主持了对山后全真堂的重修。根据《金陵玄观志》所载,重修后的全真堂包括“大门三楹,一楹作门,左右作住房。正殿三楹。左右静室六楹,厨库等房四楹。”《金陵玄观志》前附有“朝天宫左右景图”,可见万历重修后的朝天宫后山,有全真钵堂、圜堂和园池等建筑,已经初步具备了道院的规模,并尚有隙地可供拓展之用。全真堂的道士虽然在万历末年被迫迁出朝天宫,但是全真堂建筑应未随之损毁。长远来看,朝天宫道教建筑向后山的拓展为此后冶山道院在后山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