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0777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模糊性地名的存在与管理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2-11 阅读:938 次

来源: 地名笔谈


褚亚平


1990年7月,我非常高兴地读到广州市地名办公室杨海清同志寄来的一篇题为《模糊性地名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浅议》的论文。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篇专论“模糊性地名”的文章,启益颇多。作者认为,模糊性地名“是地名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仅因其‘模糊性’而将其排斥于标准化、规范化地名之外,将不利于地名工作的发展”。“相反,它可以作为规范地名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而纳入地名管理工作体系。”据了解,杨海清同志是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地名工作者。他在工作实践中,用心分析研究了直接接触到的地名系统中的实际问题,并做出具有一定见解的地名科学研究成果,委实令人欢欣鼓舞,值得重视。

乘兴,我想对模糊性地名问题也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可称为模糊概念。由于概念外延的模糊,在划分上造成的不确定性,可称为模糊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一类城市地名常用常见,但谁也不容易准确地指出这些地名的区位边界各在什么地方。因为,这些地名均属非行政区划地名,而是专指城市市区范围的习称地名。在其城乡结合带都存在着中介过渡,存在着亦此亦彼现象,故准确地指出“市区”的边界是困难的。何况,任何一个城市“市区”本身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产物,它有不断扩展性。由于“市区”边界存在模糊性,这类城市地名就该排除在标准化、规范化地名之外吗?决不应当这样对待。因为,这些地名的含义是健康的,书写和读音是标准的,在同级同类地名中无混淆可言。它们是历史形成和约定俗成的应用性很强的地名,同时也是得到官方认可和应用的地名。这些地名所指代的地域,其主体及中心部位都是清楚的,只是它们的地域边界是模糊的、发展变化着的。如果由于工作需要,必须找出一圈“现势市区边界”的话,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利用模糊集合的理论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依据一系列“属于市区程度大”的点,找出所要确定的界线。不过,一般说来,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可能是不大的。

二、城市市区内的“区片”地名到处皆有。例如,北京的西单、东单、西四、北新桥、虎坊桥、珠市口、菜市口、公主坟、大北窑,上海的外滩、徐家汇、十六铺、静安寺、打浦桥、周家桥、八仙桥,天津的东北角、西南角、小树林、海光寺、佟楼、黄家花园等,都是区片地名。它们的使用频率很高,具有明显的方位指向性和社会应用价值。这些地名,是城市中普遍和大量存在的一种模糊性地名,同样是由于它们所指代的区片边界是模糊的。还有一种可谓为新的区片地名,是建国后在城市中大量出现的,那就是依据城市规划建设起来的新居住区和住宅小区的名称。例如,北京的和平里、三里屯、呼家楼、左家庄、团结湖、双榆树、刘家窑、劲松、龙潭、塔院、方庄以及亚运村等,都属这种新的区片地名。这些地名,由于来自城市建设规划,它们各自所指代的地域范围都很清楚,现时不存在边界模糊的现象,故这种区片地名不应视为模糊性地名。上述两种区片地名,固然有性质上的差别,但都应包括在标准化、规范化地名系统之中,都应纳入地名管理工作范围。

三、地名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但其“标准”“规范”从何而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疑应当从社会实践中来关键问题是我们从社会实践中调查研究和总结得够不够?如果地名管理部门忽略了普遍存在的区位指向性很强、使用频率很高的模糊性地名,把标志城市区位和区片所在的地名视为非正式、非规范地名,不去研究它们在社会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不把它们直截了当地纳入地名管理工作的项目中来,那就不免要脱离实际。城市聚落地名系统,包括点、线、面各种地域名称,地名纷繁、密集,大、中、小地名排列交汇,加上城市人事活动极为频繁,随时随地出现问路寻址之事,故千方百计使城市地名好记好找,应成为城市地名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城市区片地名也有必要正式标明公布。可否在城市区片地名中心部位吊悬四面可见的地名标志?凡属城市区片地名标志,似宜在地名的左方都画一红色图案标记,以便人们形成区片地名概念和识别区片地名。此议是否可行,供研究。

- THE END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