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千年古村分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2-24 阅读:1109 次
来源: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
张亚杰
张亚杰,男,汉族,中共党员,曾任河北省地名档案资料馆馆长、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专家组组长,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千年古村分析
摘要探讨古村落名称诞生、演进、变化的历史进程,发掘古老的聚落地名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服务。本文对河北省境内千年古村的标准和形态、千年古村的界定、千年古村的比例、千年古村的分布、千年古村的村龄、确定千年古村村龄的依据、对民间村名传说的态度、千年古村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八个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先有村庄,后有城池,小村庄是大都市的始祖。欲想探究聚落地名文化的根,就应该以统计分析古村落名称为切入点,分清主次,追根溯源,去伪存真,唯有如此,才能搞清古村落名称诞生、演进、变化的历史进程,使古老的聚落地名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服务。河北究竟有多少千年古村,历来无人研究和问津。承蒙中国地名研究所刘保全所长和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李炳尧主任的指导,笔者借在河北省地名区划档案资料馆工作之便,利用随时可以查阅馆藏全省地名档案资料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认真的统计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如下八个问题:
一、千年古村的标准和形态千年古村,从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界定,不管是否有无村名,只要村庄本身存在了千年以上,就属于千年古村的范畴。但从地名学的视角出发,除了村庄本身外,村名也应有千年的历史。事实上,现在的千年古村,都是既有村庄,又有村名的聚落。只有村庄,没有村名的古老聚落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古村遗址之中。地名学研究的重点是千年古村村名的文化内涵。地名学意义上的千年古村有四种生存形态:(1)村址和村名千年来都未发生过变化;(2)村址发生过迁移,但村名始终未变;(3)村址未发生过迁徙,村名却发生过变化;(4)村址和村名均发生过变化。以上四种形态中,第一种河北很少,河北绝大多数千年古村是后三种形态,其中第四种最多。
二、界定千年古村的难度界定千年古村,比界定千年古县或千年古城要难得多。千年古县和千年古城,不管其兴废时间有多久,史籍中或多或少会有记载,况且半数以上的古城,还可以找到其遗址;退一步讲,即使史籍中没有记载,也可以在民间口头传说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唯有千年古村,因其太小太多,宋代以前的史籍,几乎很少记述。仔细分析研究,发现有四种古村的村龄相对比较好界定:(1)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且有遗迹;(2)名人故里;(3)古都古城废弃后形成的古村落;(4)与古建筑有关的古村落;除以上四种古村落外,民间口耳相传的古村建村年代最难判断界定。
三、千年古村的比例1982年河北省第一次地名普查显示,全省共有自然村84852个,其中有千年古村5972个,千年古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7.04% 。在5972个千年古村中,一千年以上至两千年以下的古村有4864个,占全省千年古村总数的81.45%;两千年以上的古村有1108个,占全省千年古村总数的18.55% 。现实生活中,千年古村中大多数是行政村,截止2002年底河北省总计有行政村49818个,千年古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1.99% 。鉴于近年来不断撤乡并镇合村,以及为了加强生态建设不断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深山区的小自然村不断被整体迁出,自然村的数量总体上在逐步减少,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河北省千年古村占全省村庄总数大体为10%左右。
四、千年古村的分布河北省千年古村的分布,平原多于山区,山区多于海滨,海滨多于高原,中南部平原地区最多,北部高原地区几乎为零。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由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境内有太行山和燕山,东部濒临渤海,西北部是蒙古高原,是我国同时拥有平原、高山、海洋、高原的省份。齐全的地理环境,使得河北同时拥有以耕作为主的农村,以狩猎、采集和林业为主的山村,以捕鱼为主的渔村,以放牧为主的牧村。千年古村中,农村最多,山村次之,渔村很少,没有牧村。此外,还有征战和戍边形成的军屯兵营村落。我们的祖先偏爱土地,畏惧海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民比较,缺乏征服海洋的决心和魄力,致使黄色文明发达,蓝色文明匮乏,反映到以生产方式为标准划定社会成员身份上,就是渔民在国民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千年古渔村自然就很少。牧民们世世代代赶着牲畜逐水草而居,一顶帐篷,几辆勒勒车,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很难形成村落,故此牧村中没有千年古村。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中原王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从战国时的燕到秦、汉,以及北魏、北齐、北周、隋、辽、宋、金、元、明各代都在燕山山脉修筑或增建过长城,由此形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长城内外,特别是长城内侧,由戍边将士兵营发展而成的军屯村落有一定分布。在河北中南部,三国时期曹操曾实行过军民合一的屯田制,特别是宋朝,宋辽、宋金时战时和,对峙近百年,这样军屯兵营逐渐变成了村庄;其分布情况是,南部以临漳县境内的魏都邺城为中心,三国时期的军屯村庄较多,中部则集中在雄县、文安、霸州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一带,宋辽金兵营村庄较多。
五、千年古村的村龄顾名思义,千年古村是指具有一千年村龄的古老村庄。用数学的思维去计算,就是今年—2008年减去1008,整好是1000年。公元1008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凡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及其以前建村的村庄都是千年古村。但是,千年古村的确定远比简单的加减运算复杂得多。首先,有确切纪年的村庄很少,特别是宋代以前建村的古老村庄,大多以朝代为时间段,如春秋战国时期建村、隋唐时期建村等等;其次,村庄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由最初无名无字的一两户首居者,发展成有名有字房舍毗连的小村,至少需要五代一百年的时间。鉴于此,并结合河北的具体情况,千年古村定为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到东汉初年(公元25年),共计1102年,距今881至1983年之间;两千年古村定为西汉末年(公元25年)以前,距今1983年以上。
六、确定千年古村村龄的依据确定千年古村村龄主要依据有六点:(1)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和地名补调补查成果,省、市、县三级地名机构编辑出版的《地名资料汇编》、《地名志》以及个人撰写的地名专著和文章。(2)正史、典籍,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和近现代的各种史料,如县志、文史资料等;(3)家谱、族谱,它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其先祖繁衍、迁徙和建村立业的历史,极具权威性;(4)碑刻和器物铭文,特别是庙宇中记述布施主人姓名和村庄的功德碑、古钟、云板等,集中记载了大量的地名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记述地名和年代文字的出土文物,如墓志铭、钱币等等;(6)具有断代价值的遗址、文化层、典型器物等。
七、对民间村名传说的态度无论是正史、典籍,还是各级地名机构保存的地名档案,记述村庄的建成年代和名称的由来含义时,均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越古的村庄传说的成分越大。在河北,“刘秀走国”、 “唐王征东”和“杨家将”的传说是对村庄和村名由来产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传说。前者“刘秀走国”产生了一批两千年古村,后者“杨家将”卫国戍边产生了一大批千年古村。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长沙王刘发的直系后代,父亲曾任南顿令。公元25~57年在位。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刘縯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当时,有个叫王郎的人在邯郸自立为天子,对前来镇抚的刘秀进行了残酷的围追堵截。势单力薄的刘秀当然不是王郎的对手,只好在河北中南部与之左右周旋,所到区域很广。这就是西汉末年历史上有名的“刘秀走国”事件。源于此,河北中南部出现了大量有关“刘秀走国”的传说,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村名由来的传说。这些传说的可信度有多高,是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有的认为基本可信,有的则基本否定,认为多是穿凿附会之言。唐贞观十八年(644年),高丽国盖苏文弑君虐民,骚扰侵犯大唐边境,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史称此战为“唐王征东”。河北省与“唐王征东”这一历史事实有关的民间传说很多,因“唐王征东”传说得名的古村,集中分布在唐山、秦皇岛两市。杨业或杨继业(?─986年),后汉及北宋军事家,杨家将第一代人物,又被称作杨老令公。雍熙三年(986年),与辽军作战时被俘,死于押解途中,以身殉国。杨业死后,他的子孙继承其精忠报国的遗志,坚持抗击辽国。其子杨延昭(958—1014年),本名延朗,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后,便担负起戍边河北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杨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杨延昭病故在边防线上,享年57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长达十五六年之久, “杨家将”抗辽保国的英雄事迹万古流芳,被后人创作为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艺术形式,塑造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六郎、穆桂英、孟良、焦赞等多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使得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水乳交融,难以区分。河北中南部有许多村庄的历史与“杨家将”有关。如何辨别真伪,的确不易。即使是因艺术形象穆桂英得名的村庄,也不能草率否定。穆桂英史无其人,但杨家将却实有其事,有相当一部分是把宋军的故事,或改头换面,或移花接木,按在了“杨家将”的身上,这是由社会思潮、民心所向、文化传统和民间传说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笔者对这些民间传说的态度是:抱着一颗敬畏的心面对先祖留下的地名传说,不从所谓的“逻辑”出发轻易否定古人,逻辑推理的起点必须真实,而往往这个起点对多数地名传说而言是扑朔迷离的,因为地名的由来与演变极为曲折复杂,证据零散破碎,且其真相经过时间老人的雕塑已是面目全非。在没有铁证之前,应该宁信其真,勿信其伪。保定市满城县守灵村的传说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守灵村地处满城县正南,其西北方向是陵山,该村世代口耳相传,他们村为守灵人所建,至于为谁守灵,建于哪朝哪代,无人说的清。于是,研究者大多认为该传说仅仅是传说而已,属于子虚乌有之类。但是,1968年8月,解放军某部在陵山施工,意外地发现了陵墓,郭沫若先生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判断,该墓系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之陵墓,这就是现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靖王墓,这一发现,解开了守灵村传说之谜,证明了古老传说的真实可信。
八、千年古村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千年古村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多数是微观的,技术性的,少数是宏观的,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目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有四个:(1)千年古村的概念不清,标准不一。致使自然和社会条件几乎完全一样的相邻县市,有的千年古村很多,达到了总数的50%,有的则很少,寥寥无几。(2)对出土文物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一切唯出土文物是从,在村庄附近出土了刀币就是战国时期建村,出土了秦砖就是秦代建村,发现了唐墓就是建村于唐代,如此等等,经不起历史的考问。(3)对史料挖掘不深,对本地村庄兴废的历史脉络掌握不准,把原本非常古老的村庄,定性为最近一次移民,即明代初期移民所建,从而人为地截短了村庄的历史。(4)部分村庄“同根不同祖”问题突出。如:东张庄、西张庄原为一村,以姓得名张庄。清朝末年,因规模过大分为两村,居东者称东张庄,居西者称西张庄。东张庄建村于唐代,西张庄建村于明朝初年。这就是同一个村庄划分成若干村庄后,被划分出的新村同根不同祖问题。
本文刊发在《中国地名》2008年12期,后被收入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更名为《古村落地名文化个案研究》,全文七万余字,由于篇幅所限,文中的《河北省千年古村古城统计表》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