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地名说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4-08 阅读:1674 次
来源:锦溪苑公众号
靳燕清
清人周作谋所写的高都,就是今天的高都镇,它距晋城市区20千米,位于泽州县东北部的丹水河畔、垂棘山下。源泽河沿镇南蜿蜒而过,为古镇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高都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和文物遗存。
那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居然敢以“都”来命名,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头说起。高都在历史上可有鼎鼎大名,早在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3700年前,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又叫履癸,他是最勇猛而又最凶残的君王。他身高体壮长相古怪,豹头虎眼,鬼面狼声,为人心狠手辣,他力大无比,武艺高强,行走赛奔马,徒手捕犀象。手下有虎、豹、熊、罴四员猛将,每人都可力举两千斤,然而,四人合力与夏桀拔河,被他轻轻一拉,皆扑倒在地。他使用的兵器是一件长达两丈、重达三百斤的大铜钩。四将合力拉钩也拉不直,而他用手轻轻一捋,钩即拉直;又轻轻一弯,钩又恢复原状。观者人人骇服。桀王大笑道:“我要是当大将天下还有对手吗?”他自称可以“刚断宇宙,鞭挞四极”。当时,天下各国,惧他如虎,惶惶不可终日。
在夏桀之前,历任君王大都以德行政,让诸侯臣服。到了桀王,则大动干戈,用武力征服。虽然版图迅速扩大,为商朝时的洋洋大国奠定了基础,但天下自此沸沸扬扬,不得安宁。在走投无路之时,山东蒙山国的国君听从幕僚之言,将爱女妹喜献与桀王。桀王平生有三大爱好:女色、杀伐和游玩。桀王得了天下第一美人,魂魄飞动,整日里与妹喜卿卿我我,她竭尽才艺,非歌即舞,与桀王昼夜行乐,不知有天日。早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有一年,大雨如倾,烈风摇城,迅雷摧殿,宫城内皆成大水。百姓哭声恸地,扶老携幼,争相逃命。夏桀令士卒拦住退路,将逃之平民一一诛杀。众臣苦劝,亦遭夏桀鞭挞,官逼民反,城中发生暴动,更是火上加油。
各诸侯国早已恨之入骨,此时觉得时机已到,商汤联络各国,不违天命,火速起兵。在这种情况下,内外交困,夏桀苦思无计,只好率领将士弃城北上,投奔三峻国鬼臼。鬼臼在诸侯中也是以残暴凶猛著称,同夏桀臭味相投。诸侯随商反夏,但鬼臼却助桀为虐,不愿背叛夏桀。听说夏桀要来,急忙派兵救应。商汤攻占夏都之后,畏于夏桀和鬼臼勇猛,不敢贸然而进。这样夏桀在三峻岭(周世忠巴原之战后,将此岭改为兴隆山)稍加休息,便来到了垂棘山。
古代的垂棘山,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垂棘山东边是河,西边是泉,南面山岭逶迤而行,正北山下又是潺潺溪流。山上浓荫蔽日,奇花芳香。山的南北是茂密的森林,西边二里许,又是硕大的湖泊。湖里芦花飞荡,金鱼游动。在溪北偏西的一座古寨,居住着不少人家,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给这深幽的旷野又增添了几分活力。这就是现在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都新石器遗址。大臣亦见此地易守难攻,只要扼守住四方关险,就可等待时机,与商汤决战。君臣议定,就在此地另辟新都。遂命将士在山对面的村落里大兴土木,修路架桥,造宫建殿,挖湖立亭,修城筑垒。而夏桀王和妹喜暂且住进了垂棘洞中。两人素喜洞穴,这在历史上已成公论,但至今传说夏桀居住的洞穴,也只有垂棘洞而已。
到了一个新的天地,桀王和妹喜欢喜不已,每日寻欢作乐,早已把国家安危置之度外。一住就是数年,新城已成规模。二人见了大喜,就命名为垂都。公元前1766年,就在夏桀逍遥极乐时,突然噩讯传来,商汤率领各国诸侯,前来围剿,对方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来势凶猛。天门、孟津俱已失守,眼看就到新都。夏桀和鬼臼抵抗不住,只好弃城而逃,在鸣条山全军覆没。
夏桀王走了,却留下了高都这座古城。垂棘山的洞口刻有6个大字:“夏桀王迁都处”。山上有庙,洞口有阁,路边有亭。建筑物造型别致,雕刻细腻。垂棘山以其秀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
清代诗人宋学礼留诗云:
一湾流水数峰青,
十丈桥南列画屏。
柳浪排冲垂棘洞,
松涛捲送碧烟亭。
后来在姚学甲、林荔等人的诗中,用“胜地”“赛江南”等词语赞誉垂棘山和高都。可惜在“文革”时期,这一景观遭到了破坏。庙宇亭阁拆掉了,石洞也被开石取料而毁坏。
至于垂都,是单指垂棘山,还是包括高都城?从高都新石器遗址可以看出,垂都主要还是指高都古城。遗址保护的是保福寨,其实,东从保福寨,西到前后沟,南到街沿,北到岭下,到处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面积约十多万平方米,远不止现在的450平方米。文化遗存大多为陶片、石器、动物骨骼、动物牙齿等,据考古界有关专家分析,上推可达仰韶文化时期,下延可到商代中期。由于时间上的衔接与内容上的延续,对夏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泽州的先民已从远古漂浮不定和渔猎、采集生活走向定居的以农业为主、兼以畜牧的氏族社会。可惜的是,保护范围以外的高台土坡被建成大量民房。挖台取土中,发现大量洞穴,里面有动物骨骼、陶片、柴灰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村落,规模已经很大,相当于现在数千人以上的村庄,这在新石器时代是极为罕见的。到了周时,高都城的规模已经很大。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把高都定为宗祀之城。过去的宗祀是国家的大事,宗祀之城亦称陪都.其地位仅次于首都。正由于它的名气与地位,在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攻守之战,仅屠城、焚城之灾,史书上记载的就有数次每次都是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城毁屋塌,一片废墟。战争使高都城走向衰落,它用自己血迹斑斑的历史告诉后人:只有和平,才能为人类创造幸福。
这样看来,史学家关于“国始迁于垂”的说法,并不是主观臆断。正由于夏桀迁都之事,才使貌不出众的垂棘山成为一座历史名山,自此历史上也有了“垂都”的地名。
秦始皇统一天下,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始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这样垂都就叫成高都了。那么,为什么叫成了高都县?《史记》云:“上党者,与天为党。”意思就是这里很高。位于冀州之域,帝都畿内。帝都是指:昔尧都于平阳,平阳故城在今临汾县西南。名相陈廷敬就说过:高都在“太行山之绝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所都也。”说白了,高都就是位于太行山丹河岸边高高的地方,距离都城很近,或是说和都城联系在一起的地方。
悠久的历史为高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镇西有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都遗址”,镇南有“夏桀王迁都于垂”的垂棘山,现名凤凰山,镇中有修建于金大定年间,现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岳庙,镇北有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卧龙山,龙五庙,还有景德寺,关帝庙、二仙观,城隍庙、白衣阁、万年桥等文化古迹,现不少地方已开辟为旅游胜地。
在这里生活过的历史名人有北宋天文学家刘羲叟,明代工部右侍郎张昺,清嘉庆年间书画家原秉琏,近代书画家原石民,当代艺术理论家赵力忠。并且,晋城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垂棘山小学党支部,由孔祥祯在此建立。
因此,高都是晋城最早设县立郡的地方,是泽州的源头,晋城的起点,更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以后历朝多次在此建郡立州,成为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称“行山重镇”。在2019年1月,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