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1014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区别政区地名和城镇地名,注重地名学内涵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4-15 阅读:1131 次

来源: 地名笔谈

马永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以下简称《地名词典》)的开编卷——江苏省卷和浙江省卷等业已陆续出版问世了,这确实不仅是辞书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我国地名事业上的一件大事。《地名词典》是在我国地名词典编纂出版工作中断半个多世纪的1981年起步的,在全国地名普查的基础上,动员全国30个省市的科技力量,有几千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地名工作者参加此项浩大的工程,它将收录10万条地名词目,可达1500多万字,规模空前!堪称我国第一部大型标准化的地名词典,其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预期达到国家级水平,将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供人们查考,与世长存的常备地名工具书。将并译成多种外文,向世界发行,从而使得编纂出版《地名词典》又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因此,《地名词典》亦是我国地名学科学水平的象征,如何向各国人民反映我国地名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是关系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望的大事,是绝不可掉以轻心的。
但是,只要读一读江苏和浙江等省卷,就不难发现这部地名词典在科学性上仍有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政区地名取代城镇地名和释文重地理概况轻地名学内涵两个方面。

一、要维护政区地名和城镇地名的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的行政建制,习惯用相关法以某些城镇地名的专名作省、市(地)、县和乡镇各级政区地名的专名,《地名词典》对此未从地名的内涵和功能等方面加以区分。如以南京市取代南京、扬州市取代扬州、杭州市取代杭州等。这样,势必就会使南京、扬州、杭州等这类大中城镇的地名在《地名词典》中消失了,将来人们在这部巨著中只能见到南京市、扬州市、杭州市这类政区地名。行政区域地名与城镇地名是属于两个不同类型的地名,无论在其内涵还是外延方面,总是泾渭分明的。

1.空间概念有异


鉴于地名是人类按单个地理实体逐一赋予的称呼,因而无论什么地名,它所标记的那单个地理实体的空间在地球上或宇宙间总是唯一的,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重复地点,一个地点偶配一个地名,地名与地点一一相应,所以地名应该是不重复的,或是不可替代的。这单个地理实体的空间尽管各式各样,但是就其几何特征仍仅为点、线、面三种,通过赋予不同的地名通名加以区分。地理实体这三种几何特征的区别十分清楚,例如,“南京”标记的是人类聚落,是城池、镇所,是点的概念,具体指南京的城乡,即南京的城里(市区)和南京的乡下(郊区),其面积仅为867平方公里;而“南京市”标记的则是行政区划上的行政区域,是面的概念,具体指包括南京城乡和辖县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在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其面积达6516平方公里。一位领导同志若要了解南京市的工业情况,除了要知道南京的城乡这个局部外,还须掌握5个辖县的工业情况。一个由北方去南京出差办事的人,不能只走到江浦或六合就算到了南京,忙着要办事了;此时只能说他已到了南京市,要说到达南京,一般总得走过南京长江大桥才行。事实也正是这样,当走到南京长江大桥北首咽喉要地泰山新村处,指路牌便告诉你去南京12.7公里。因此,南京与南京市是两个不重复,不可替代或排斥的地名;它们所标记的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两个不重复、不一可替代或排斥的地理实体。杭州与杭州市、上海和上海市、北京和北京市等相关地名,其性质和功能亦均如此。

2.稳定程度不同

地名的稳定性取决于命名的依据和地理实体的性质。一般以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事迹命名的地名寿命较长;因政治需要而命名或更名的地名,随机性大,很不稳定,自古以来促使地名变化的诸因素中,政治因素始终占着主要地位,其例不胜枚举。山和水是属于自然一类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对的永恒性,以这类地理特征为命名的依据,地名的稳定性相当大。村庄和城镇虽然是属于人文地理实体,但不同于始终受着政治形势左右的行政区域这一类地理实体,其稳定性亦较大。例如,扬州这一名称沿用了千年之久,而作为二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仅从1952年至今的短短30多年中间就历经扬州专区、扬州地区、扬州市的三次名称更替,辖境析置离合屡经变化,以后政治形势发展了,还可能会有其它形式的变化;相比之下,地名的稳定程度,“扬州市”较扬州逊色多了,这绝非仅有,类似的情况甚多。《地名词典》作为常备工具书,应该优先采选和重点保证稳定性大的地名得到充分反映,不能让稳定定性小的地名取代。

3.信息量不同


地名标记的地理实体不同,内含的信息不尽相同,聚落与行政区域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实体,自然就会有它们不同的历史、素质和容貌。例如南京建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后期,吴国在今朝天宫后山筑冶城;战国时越王勾践灭吴后,于公元前472年在今中华门外迤西建城堡,曰“越城”;嗣楚国在今清凉山筑金陵城,名“金陵”;再历经秦汉“秣陵”、三国“建业”、晋“建康”、隋“蒋州”、元“集庆”、明“南京”等名称变化。今日的南京市,作为国家二级行政区域,其辖境历史上是多变的,到了清代才统属江宁府,民国属金陵道,1927年析江宁县在南京外廊城以内部分和江浦县浦口镇,置南京市,1957年辖江宁、江浦和六合三县,1983年溧水和高淳二县并入,形成今日这样一个行政区域。要说真正成为一个政区实体,最早只能上溯到战国中期,公元前333年楚国在此置金陵邑,且其境域亦远非今朝,另外,众所周知南京简称“宁”,《地名词典》的释文将南京市简作“宁”,照此南京市的5个辖县全都成了“南京”这个城镇的一部分了,这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相关的政区和城镇地名它们的历史沿革是无法合在一起综述的。这类相关地名在其地理实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包含的人口、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名胜古迹等均有质和量的明显差异;若人为地将它们揉合在一起,则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必然是混乱的、似是而非的、不完备的、失真的,其结果只能使《地名词典》里这些大地名词目注释得含混不清,失去备人查考的作用。在《地名词典》里南京市和杭州市词目释文的结构,似乎是前一段讲“面”(包括市所辖的几个县),后一段讲“点”(指城镇);但实际上却是面中寓点,点上扯面,时点时面,点面交织。这两种类型地名信息混杂在一起,读者必然是无法一读就能理清头绪,明晰一切的。由此可见,在《地名词典》中专名相同的城镇与政区地名列为两条词目分别诠释,完全是由地名和地名词典本身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绝非因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4.应用有别


鉴于地名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发生各种交往和联系的产物,致使地名从来就不是束之高阁的鉴赏物,而是供广大人民群众实际应用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城镇和政区地名所标记的地理实体性质不同,因而使用价值不一样。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其它有关领域在实施行政管理或做其他工作时,则多用政区地名。任何国家在确定各级政治中心时均用城镇地名,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各省的省会和自治区的首府都驻在城镇,如江苏省省会南京,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在交通、邮电、旅游、国际交往、科学研究等方面,因需指称准确和具体,所使用的都是城镇地名。在所有的车、船、机等票面上均只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镇地名,从未见印北京市、南京市等政区地名的;气象部门在预报天气形势时,亦都用城镇地名,如某日1500米上空,1002毫巴等压线在北京、汉城、长崎、上海、重庆、兰州、银川、乌兰巴托、北京一线,亦从未见有用在北京市、汉城市……的报法,道理很简单,依次通过各个点只能连出一条等压线,若是依次通过各个面,则可连出无数条等压线,究竟以哪一条线为准?无法确定。此外,在国际交往中,常见以一国的首都名称代替该国政府的提法,例如在报道各国政府对某一重大国际问题持何种态度时,就有“华盛顿(或华府):……”、“莫斯科:……”、“北京:……”等说法,但从不见“华盛顿市(或华府):……”、“莫斯科市:……”、“北京市:……”等提法,外国政府或友人给我国政府贺电,开头也总是写“北京,X X X总理阁下,……”,就是从未见过“北京市,X X X总理阁下,……”,的写法。鉴于编纂出版《地名词典》的宗旨全在于“用”,《地名词典》里就不能以政区地名取代城镇地名,否则,不仅编纂出版的宗旨不能实现,而且在实际上必然导致地名的新混乱,给地名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上述情形,在处理建制镇与其相关的自然镇地名关系上,亦有类似的表现。

二、要突出地名词目的地名学内涵

在《地名词典》江苏、浙江等省卷问世后,常听到一些地名爱好者有关地名词典名不符实的感慨。他们颇感这地名词典像地理词典。此种说法是否言之有据呢?仔细地读一读江苏等省卷便会发现不少地名词目的释文确有此种味道。如江苏省大丰县南阳镇这条地名,根据《地名词典》最初拟订的编纂体例撰写的释文原稿是:“大丰县南阳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大中集东南11公里,中子午河西,一卯酉河两岸。人口2600。清嘉庆间,西团等地灶户迁此煎盐,聚落初建,以芦蒿丛生,初名芦荡集。又称蒿荡集1925年大丰垦殖公司兴镇,以居南卯酉河(亦称一卯酉河)北岸,更名南阳集,1931年改称南阳镇。有粮油加工、服装、仪表、农具等厂。黄海公路经此公,通客车”。刊发的释文则是:“大丰县南阳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大中镇东南11公里,中子午河西,一卯酉河北岸,相传清嘉庆间西团等地灶户迁此,以芦蒿丛生,初名芦荡集,又名蒿荡集。1925年兴镇,更名南阳集。1931年改名南阳镇。人口2600。有服装、仪表等厂。通客车。”从内容上看,这两种释文的相异点有8处:

“大中集”与“大中镇”不是同义词,前者为聚落名称,后者为乡镇级政区名称,由宪法中“首都是北京”的规定推论,县政府驻地不应该用“大中镇”这种政区名称。

原稿中“一卯酉河两岸”表述的是南阳镇聚落分布的现状;刊文以原稿这句话为据,将聚落的现状改成“一卯酉河北岸”,这样一改,使南阳镇的发展史逆转了半个多世纪。

“煎盐”一词是“灶户”这个主语成分的动宾成分,一个句若只有主语,则它能说明什么?此句省去“煎盐”这个成分,不仅一般读者不易理解“灶户”的含义,而且亦不能了解南阳镇这个地名的来历会与什么样的区域经济有关。这样,必然无助于读者应用地名提供的信息研究区域的发展史,对发挥《地名词典》的社会效益,无疑是一个损失。

“大丰垦殖公司”这词揭示的是地名更名的主体和更名的历史背景,是地名演变过程重要的一幕。这正是各地名的地名学内涵的一部分,亦是读者所渴知的,绝非多余之墨。

原稿“以居南卯酉河(亦称一卯西河)北岸”这一段表述的正是“南阳集”这个地名的特定含义和命名方式,是属地名学内涵的主要成分。刊文删去这一段,不纯是减少14个字的小事,而是删去了这现行地名重要的地名学内涵。这类问题的出现是造成广大读者视这部地名词典为地理词典的主要原因。

“粮油加工”与⑦“农具”,表述的是同农业有关的乡镇工业门类;⑧“黄海公路经此”既从一个侧面表明该聚落地理位置的重要,又预示今后发展交通事业的有利条件。对地名所含的这些社会经济信息,确有精简之必要,但到底取舍什么,是值得研究的。

对地名词目释文的原稿,作体例审核和文字加工等技术处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到底如何处理较好,却大有讲究。是在维护原义的前提下作文字的润饰和压缩,还是只顾“惜字如金”机械地删减?是重地名实体的地名学内涵信息,还是重地名实体的地理概况?侧重点不同,作法和效果自然不尽相同。“惜字如金”固然重要,但它的本文是珍借释文的每一个用字,尽量以较少的字表述出更丰富的信息,不出现可有可无的字,使释文的形与义更臻完美,绝不是可以不顾地名学的内涵,舍字去精,让地名词典的科学性受损。已出版问世的几部《地名词典》省卷,在体例上混淆了政区与城镇两类地名,忽视了地名词典的特殊属性,使其释文变得政区不像政区、城镇不像城镇、地名词典颇像地理词典,这无形中给读者带来错觉和误解,影响深远。在这样一部权威性的大型的《地名词典》中,出现这种科学性问题,不能说这不是我国地名学理论上的一个失误。为了保证《地名词典》的科学水平,为人民、为子孙后代负责,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争光,应适时采取补救措施。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