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地名的文化意蕴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4-19 阅读:1094 次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穆振昂
2014年1月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自此,历经66年的苍山县名被废止,有着232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来地名——兰陵得以恢复,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是视察民情体民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决策。当我们回顾兰陵地名来龙去脉的时候,不禁为兰陵的悠久历史所魂牵梦萦,不禁为兰陵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陶醉。
(一)鲁国建立次室邑。地处鲁南的今兰陵县域古称“缯衍”之地,夏代少康分封次子曲烈建立缯国,商、西周时代为鄫子国(向城西北有鄫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这时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同时,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南下谋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黄淮滩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隶们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于是,次室周围的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国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据鲁穆公和三年后的时间推算,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今县域至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二)楚国将次室更名兰陵。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兰陵县地处鲁南,周边与郯城、兰山、费县、峄县、邳州接壤。夏商时期属缯国;西周属鄫国。公元前553年,鄫国归属鲁国,鲁国三桓季氏设立次室邑。遗有季文子、左丘明、高柴子羔等圣贤墓址。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属楚国所辖;楚人尊兰草为圣王饰物,遂将次室更名兰陵,意为圣王统治的高地。楚国在此设立县治,辖地大致为楚国占据的古泗水以北,古开阳以南,沂河以西的武河、泇河流域地区。因齐鲁不曾设立县治,所以兰陵县是迄今所知山东省内最早的县。
(一)先秦时代的兰陵县治。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是在秦帝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国春申君为令尹时,著名的学者荀子曾两度任楚兰陵令约20年。他任县令时,兰陵县治早已设立,属地范围包括楚军驻扎的襄贲(今长城镇)、开阳(今临沂城)两个军事要地。因齐鲁两国未设立县治,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
(二)秦汉时期兰陵县治。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分级管理,兰陵县旧地一县分三县,设立兰陵县(今兰陵镇)、襄贲县(今长城镇)和鄫县(今向城镇鄫城),隶属东海郡管辖。公元9年,王莽改国号“新”,将兰陵县改名“兰东县”。汉承秦制,兰陵县设置不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二年),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主张,决定采取削减诸王刘戊封地的措施,下旨收回东海郡,直属中央管辖。兰陵等三县脱离楚国管辖。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兰陵等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王莽篡夺汉室政权后,将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制。
(三)魏晋时期兰陵郡县。太和元年(227),魏明帝封王朗为兰陵侯。其子王肃(195—256),字子雍,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承袭兰陵侯爵位。
晋天熙元年(290)四月,晋室把东海郡分割为二,东部到沿海仍称东海郡,西部取楚兰陵县名称,置兰陵郡,包括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永嘉(307—313)内乱,导致北方内迁少数民族“五胡乱华”。接着晋朝官民大量南逃迁徙,史称衣冠南渡,兰陵萧氏族人等离兰陵故土南渡,在江南侨置兰陵郡县,有南兰陵之称。
咸康四年(338),冉闵担任兰陵游击将军,率兰陵郡三千兵马北上参战,后赵诸军尽溃,唯冉闵三千兰陵军独全。此战冉闵功名大显,被石虎提升为北中郎将,以出生地兰陵封侯晋爵,称兰陵公,都兰陵郡。352年,冉魏汉人政权瓦解,兰陵县被鲜卑人建立的前燕国统治17年。
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大战,东晋大破秦军,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兰陵郡、东海郡回归东晋统治,共17年。
(四)南北朝时期兰陵郡、县420年,刘裕迫晋帝禅位,改国号宋。南朝刘宋政权实行土断政策,保留江南侨置的兰陵郡,撤销本土兰陵郡,设置东平郡(今山东济宁,北魏改为高平郡),兰陵县隶属东平郡管辖。武定五年(547),在刘宋废兰陵郡。兰陵郡治所在承(今峄城)。兰陵郡领承县、昌虑、合乡、兰陵四县。天保七年(556),废昌虑、合乡、兰陵三县。兰陵郡只领承县一县,兰陵县旧地隶属承县。
(五)隋、唐时期兰陵郡、县的存废据《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三年(583)罢兰陵郡,承县属徐州。开皇十六年(596)置缯州,将并入氶县的兰陵地区析出,又置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废缯州,省兰陵县并入氶县,属彭城郡管辖。
唐初,承县属沂州,兰陵属承县。武德四年(621)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632)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
(六)唐之后兰陵县区域行政设置五代十国时,兰陵古城属于沂州的承县管辖,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朝代。北宋时,兰陵仍属沂州承县管辖。
金统治初期,兰陵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1195)改承县为兰陵县,治所在承城(峄城)21年。金贞佑四年(1216)三月,兰陵县治所移至土娄村(见《金史·志第六》),共49年。金兴定中(1217—1222),在承县旧地设置峄州。
元代,据《新元史·志第十三》载:“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并入峄州,东部包括兰陵镇并入沂州府管辖。
(七)明、清以后的兰陵县域明、清两朝,兰陵县区域分属沂州所辖的(临沂)兰山、郯城、费县、峄县。清朝兰山县将明朝芙西乡(以芙蓉山为标志,东为郯城县芙东乡)更名卞庄乡。
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三十日,乾隆帝朱笔御批《山东巡抚玉德奏请移驻县丞事》的奏折,批准将兰山县丞移至兰陵古镇,设立兰山分县,也称分防县丞署,相当于副县级单位。这是隋唐兰陵县衙废止后,兰陵再次成为县衙驻地。
中华民国时期,兰山县更名临沂县,兰陵县东部属郯城县,西南部属临沂县,西北部属费县。1942年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设置兰陵县。1945年10月,兰陵县撤销,辖区并入赵镈县。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将赵镈县东部析出置县,新县治取名苍山县。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1953年7月,兰陵县建制撤销,并入苍山县。2014年1月,苍山县名废止,兰陵县名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