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0845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史念海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刊文一览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5-26 阅读:1192 次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2年是史念海先生诞辰110周年,史念海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正是由史先生在1981年7月创设的,从1981年第1辑开始到2000年第1辑几乎每辑都是先生亲自主编(1988年第3辑为陈桥驿先生主编),同时几乎在每辑上均有文章发表。为缅怀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及其对本刊的开创、筹办之功,表达对先生的崇高敬意,弘扬先生“有用于世”的理念,本刊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的文章,以兹纪念。

史念海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刊文一览

[1]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序》,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2]史念海:《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88页。

[3]史念海:《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理黄河的方略》,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6-304页。

 [4]史念海:《论地名的研究和有关规律的探索》,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47页。

[5]史念海:《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5-210页。

[6]史念海:《论黄土高原的治沟和治水》,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1-375页。

[7]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3页。

[8]史念海:《再论关中东部战国时期秦魏诸长城》,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9-188页。

[9]史念海:《前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辑,第1-3页。

[10]史念海:《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辑,第19-57页。

[11]史念海:《新秦中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辑,第119-160页。

[12]史念海:《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第2辑,第3-54页。

[13]史念海:《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辑,第1-17页。

[14]史念海:《隋唐时期域外地理的探索及世界认识的再扩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2辑,第73-110页。

[15]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第45-84页。

[16]史念海:《河西与敦煌(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辑,第51-76页。

[17]史念海:《河西与敦煌(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第1-32页。

[18]史念海:《历史城市地理与历史区域地理的可喜收获——读〈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第151-158页。

[19]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因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第15-44页。

[20]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第3辑,第11-37页。

[21]史念海:《与王北辰先生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第4辑,第9-35页。

[22]史念海:《壶口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第4辑,第75-88页。

[23]史念海:《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1辑,第9-40页。

[24]史念海:《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辑,第57-84页。

[25]史念海:《致谭季龙先生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辑,第3-4页。

[26]史念海:《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辑,第5-37页。

[27]史念海:《论班固以后迄于魏晋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4辑,第23-67页。

[28]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辑,第19-57页。

[29]史念海:《论我国人口重心区域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辑,第15-55页。

[30]史念海:《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3辑,第43-73页。

[31]史念海:《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辑,第31-53页。

[32]史念海:《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辑,第57-112页。

[33]史念海:《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辑,第1-36页。

[34]史念海:《<秦长城与腾格里沙漠>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辑,第43-52页。

[35]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辑,第1-13页。

[36]史念海:《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迁徙人口(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辑,第89-116页。

[37]史念海:《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辑,第1-28页。

[38]史念海:《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辑,第1-37页。

[39]史念海:《子午岭北段上的直道遗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第12页。

[40]史念海:《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第57-64页。

[41]史念海:《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3辑,第1-18页。

[42]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4辑,第1-39页。

[43]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辑,第1-39页。

[44]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辑,第1-44页。

[45]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辑,第1-61页。

[46]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辑,第1-33页。

[47]史念海:《〈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辑,第201-205页。

[48]史念海:《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第1-25页。

[49]史念海:《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辑,第1-15页。

[50]史念海:《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辑,第1-26页。

[51]史念海:《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第33-62页。

[52]史念海:《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辑,第1-37页。

[53]史念海:《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重读辛树帜先生〈〈禹贡〉新解〉后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辑,第1-18页.

[54]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后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辑,第89-84页。

[55]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第3辑,第1-23页。

[56]史念海、史先智:《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兴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第1-26页。

[57]史念海、史先智:《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辑,第1-13页。

[58]史念海:《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辑,第15-32页。

[59]史念海:《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辑,第1-22页。

[60]史念海:《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辑,第1-40页。

[6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辑,第1-18、247页。

[62]史念海:《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谨以此文恭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大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辑,第1-40、249页。

[63]史念海:《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辑,第197-234、251-252页。

[64]史念海:《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辑,第1-8页。

[65]史念海:《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辑,第181-226页。

[66]史念海:《郑韩故城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第1-36、249页。

[67]史念海:《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第5-87页。

[68]史念海:《后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第288页。

[69]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辑,第1-40、248页。

[70]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辑,第1-6、249页。

[71]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辑,第7-36、249页。

[72]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辑,第1-28、250页。

[73]史念海:《龙首原和隋唐长安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辑,第1-20、249页。

[74]史念海:《唐长安城的池沼与林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第3-41页。

[75]史念海:《评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第217-218页。

[76]史念海:《方志门槛内外的徘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辑,第5-13页。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