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老地名中的历史文化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6-29 阅读:512 次
来源:地名世界
留住老地名中的历史文化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中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据新华社6月22日报道)
地名不只是一种称谓,一则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更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小到街巷里弄,大到行政区划,每一个地名背后,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沉淀着当地生产生活的印记,或记录着某种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地名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禹贡》所列“九州”州名中,冀、兖、青、徐、扬、荆,至今仍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沿用。翻看中国地图,有着几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地名数不胜数,邯郸、蓝田、张掖、临淄、洛阳……穿越千百年的地名,不因朝代和政权的变迁而割裂,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理形势,回荡着历史画卷中的风云际会、天翻地覆,留存着诗词文赋中的金戈铁马、柔美婉约,人与事、今与古,由一处处老地名串联交织、情景交融,凝结成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建构出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
地名中有浓浓的乡愁和独特的记忆。比起那些“大地方”,千万个王村、李庄、张湾、于屯,乃至一些略显粗粝的地名,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实际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情,彰显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征之美。一个个村庄、一条条胡同、一片片池塘,往往成为一代代“当地人”的文化原乡和精神寄托,让无数在外的游子梦萦魂牵。
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在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式各样的老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沉淀着历史的深意,延续着文化的音符,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鲜明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珍惜老地名,是在传承历史文化,更是在彰显文化自信。保持地名的延续性,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才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战略眼光的做法。
这些年,不少地方因行政区划调整、城乡布局改变而修改地名,其中有些合情合理,为人们所接受,但一些地方的做法却为人所诟病。老地名随着推土机的驶过而消失,从天而降的新地名要么东施效颦、追求“洋化”,尽显文化上的不自信,要么平庸化、粗鄙化,缺少应有的历史定位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改名,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给人们工作、生活制造了许多不便,还更改了公众记忆,甚至破坏了文化遗产,造成文化记忆“断层”。
地名是载体,文化是灵魂。丰富的地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应有一丝轻慢。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尊重历史和尊重文化的态度对待老地名,从珍惜资源的角度保护传承地名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守护“文化之根”,在绵长的历史记忆中,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河北日报,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河南 出台《关于学习宣传贯彻
〈地名管理条例〉的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深化地名服务、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持续深入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地名管理条例》,近日,河南省民政厅出台《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地名管理条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更好发挥地名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地名从业人员的依法履职能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地名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新时代地名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意见》从广泛开展宣传、深入学习培训、建立协调机制、修订完善制度、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监督检查等6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明确省、市、县三级要分级举办《条例》业务培训,分级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或地名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等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分级加强地名信息库建设,分级开展督查行动。
《意见》还强调全省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要点、明确责任分工。要积极作为,不等不靠,创新工作机制,注重工作方法,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发现的新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确保《地名管理条例》落实落地见效。
来源:郑州市民政局;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7日。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