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57338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文苑

胡阿祥教授:诗礼江山南京城,最适合读书!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8-03 阅读:1110 次

来源: 南大招生小蓝鲸

崛起于六朝,自古被颂“天下文枢”

复兴于盛世,获评“世界文学之都”

千年南京城,不张不扬,行稳致远

南京城中的南大,最适合潜下心来读书

一座城,便是一部讲不完的山河画卷

今天,我们将走近

南大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

胡阿祥教授

跟随教授娓娓道来的故事

漫步和体悟脚下这座

最适合读书的南京城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我们该如何描绘南京?胡教授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勾勒出这座千年古都的基本轮廓。

南京给人很多的感慨,她是引人思考、让人变得深沉的城市。她的氛围是平静的,文化是厚重的,历史是悠久的,而其处事的方式又是潇洒的。说得高级一点,南京有一种六朝烟水的心态,处于这种灿烂的文明大光环下,它又是充满着烟火气的一个古城形象。

南京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领着越国的士兵在秦淮河的南面、雨花台的西侧筑了一座城——自此往后约2500年的时光里,南京城一直在此地扎根,演绎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

胡教授又谈到,南京的建都史始于三国时期。公元211年,孙权迁移政治中心至秣陵(也即今天的南京)。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南京第一次作为“帝王州”为人们熟知。


此后,东晋、刘宋先后扎根南京。公元318年,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这里称帝,后来的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而六朝风云变幻,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轶事。胡教授就向我们介绍了梁武帝的故事。据传,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教,乃至于几次舍身入佛庙,希冀遁入空门。而佛教中的许多仪式,其实都自他而始。

常言“六朝金粉”,六朝时代的南京尊为帝都,其社会环境多元而包容,历史的画卷就逐渐在喧闹繁华的时代下缓缓铺开。在六朝的伟大烙印下,我们习惯性地将南京称作六朝古都。然而,“金陵帝王州”的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远不止于此。南唐(937-975)为南京的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句千古流传,将南京的文化雅致推到极致。

而明代朱元璋治下的南京,迎来了物质繁荣的顶峰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太平天国于1853年至1864年的12年间建都南京,而孙文为领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及此后1927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皆以南京为都。回首过去千年,十个王朝或政权先后在南京书写其兴衰故事十朝都会”之名也应运而生。

 

南京建都延续的时间是很长的——早到三国,晚到民国,中间有着许多的兴衰起伏,因此也造就了她的“厚重”。


·文脉赓续,金陵为尊 ·

与北方城市相比,地处江南的南京十分与众不同。如果说北方是“金戈铁马”,那么南方就是“温山软水”。南京城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正是它的精神文化

南京生存的力量特别强,她很坚韧,城市的力量很伟大,她背后所承载的民族使命也很光荣!

南京城所传承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更是长江流域在江南农业下孕育出的水土情怀。谈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性,胡教授转述了1930年代中央大学教授朱偰先生的《金陵古迹图考》自序中的观点——


 

而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的确,在南京的无数特质里,文脉之昌盛一定在其中占据最耀眼的位置。2019年10月31号,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都”的称号,南京也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因此,我们可以说,南京城文学的韵味是特别的。

南京城兴衰起伏的历史,让历代文人的怀古幽情尽数走向勃发。因此,中国文学史上,才有了淮水东边的命途多舛,有了旧时王谢的前尘梦话,有了三山半落的壮丽豪迈,甚至菜佣酒保都有了六朝的烟水气……金陵怀古——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南京这座城市,赓续千年,也因此变得深刻。纸上写不完她的灯火繁华,笔下道不尽她的前尘沧桑。


 

走在南京,就是走在历史里,就是走在怀古诗中。


· 天造一半,人造一半 ·


余秋雨先生曾于《五城记·南京》中写道:“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漫步南京,我们必然可以感受到别样的山水情调……胡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上世纪80年代,教授前往南京图书馆查资料。归程中,他路过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紫霞湖紫霞湖在威严的明孝陵旁,却别有一番天地,林木蓊郁,山青水碧,风景秀美。而他的下山之路,教授回忆起来是那般的神采飞扬——

那时,我骑着自行车从山顶沿着小路下来,一路上都没有踩刹车——就这样一直滑到了新街口。彼时正是夏日,和风煦煦,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

南京的山水是温柔的,是可以亲近的而正是这样的南京让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南京的山水是“天造一半,人造一半”——若将南京的紫金山放到中国的别处去,它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土坡,但紫金山为什么那么有魅力?那是因为它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山的背面还有明朝功臣墓、航空烈士墓;南京的玄武湖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这里不仅仅有中国风水鼻祖郭璞的衣冠冢,更是古代练水军之地,是明朝的国家档案库。可以说,南京城的好山好水,与她浓厚的历史背景是互相成就的。

最适合沉下心来做学问

而在如此钟灵毓秀、沉稳大气的南京城之中,坐落着中国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治学风格,反映出的,恰恰是南京城的精神底色——

南京的秀美山水和历史底蕴,能让在此求学的人感悟良多,耳濡目染之中修养行稳致远之心态。在南京,人们很少有毛糙急躁的体验。正如胡教授所言:“南京人总是不慌不忙、不张不扬的。”这样的城市性格,使南京的学风不会流于浮躁,而是追求踏实做事,行稳致远。

 

我想,对于喜欢历史的同学,南京是一块圣地。对于喜欢文学的同学,南京整个就是一支歌。


 

南京是值得我们好好读的一本书,读好南京这本书,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国历史。


提起南京的“景点”,人人皆知总统府、夫子庙、中山陵等“南京老三样”,但这远远不是她的全部。截至2012年,南京就评选出新旧两版“金陵48景”,再加上近十年中不断修缮并重新面世的金陵景致——不重复的景点累计已70有余。南京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金陵气象包罗万千,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品读。


正如胡教授所言:年轻人来南大读书,在找寻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伴的同时,也一定会爱上南京——在这座稳重古朴的城市里,南大人的气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南京大学的校训就是典型的诚朴雄伟,这就是南大人的气质。


· 南京大萝卜?听听南京轶事!·


作为一个在南京生活了将近40年的人,胡教授在最后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南京的轶事,比如:南京人有一个外号,叫做“南京大萝卜”,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第一站到了扬州。扬州地方官为皇帝献上地方特色的扬花萝卜——这种萝卜口感不错,但是个头很小。乾隆皇帝一看,这萝卜这么小,就以为扬州人民生活艰难。同情之下,他大笔一挥,就免去了扬州的赋税。


乾隆皇帝的第二站是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江宁府的地方官捧出了又粗又长,又脆又白的大萝卜。乾隆皇帝看后很高兴,心想这里萝卜都长这么大,人民一定生活丰腴富足,于是决定给南京加税。


当然,这个故事含有文人杜撰的成分,但是我们却能从其基本内容中,看出南京人憨厚实在的性格。


南京人还有一句口头禅,叫“多大事啊?”这反映出南京人一种普遍的处变不惊的态度;南京人特别爱吃鸭子,有句俗话叫“没有一只鸭子能够走出南京。”南京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故事,值得有心之人细细品读……


在南京,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板着面孔的冰冷城市。相反,她是鲜活的——秀美的山水、壮阔的历史、有趣的人事,都会让你愿意为她驻足,听她静静讲述一段岁月的故事。

从文学意义上讲,这里是富有烟火气的,从大众层面上说,这里是平静博爱的。胡教授希望青年人们在近距离地接触南京后,能够从内心深处生出对历史的感悟,感受到这一方水土的无限魅力。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