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权先生“重庆地名的地方特色”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2-15 阅读:956 次
来源:川外地名研究中心
2022年11月23日晚,重庆地名文化专家——李正权先生主讲的“重庆地名的地方特色”专题讲座顺利开展。此次讲座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主办。段文华老师担任讲座主持人,出席讲座的有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周文德教授、副院长黄劲伟教授等。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本次讲座的还有川外师生以及地名文化爱好者。
李正权先生是重庆地名及地名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及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顾问,他对重庆的地名以及文化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李正权先生至今已经在报纸、期刊及个人公众号上发表重庆地名相关文章数十篇,并出版《重庆地名杂谈》《九开八闭重庆城》等专著,参与编辑或编写《重庆市渝中区消失地名录》《重庆地名文化故事》《街街巷巷七星岗》等书目,可谓是地地道道的“重庆通”。
第一部分,李正权先生简述了地名的功能与产生。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的专有名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涉及到相当多的地名,地名有交流沟通、社会交际两大功能。地名具有三大性质:统一性、唯一性、传播性。地名由专名和通名构成,地名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地理地名,一类是人文地理地名,例如行政区划名,像是北京、上海等等。人文地理地名又可以分为若干种,一种是行政规划类地名,另一种是居民点地名,比如村、院子、城市里的某个小区等。还有一种是道路交通类地名,如路、街、巷等。地名的产生、命名、更名演变以及消失,始终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李正权先生提到,我国现在有很多地方都叫做“开发区”,其实最开始这一地名只在深圳有,后来逐渐普及到全国,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地名。重庆的科园路,也是在成立了高新指技术开发区之后才产生的地名,江北的海尔路以著名企业为名,也与工业发展有关。重庆解放碑的五四路,其实并非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修。1939年5月4日,日本轰炸机对重庆进行了大轰炸,所有的街道基本上全部被炸毁,经过重修才有了五四路,之所以将这条路命名为五四路,是为了让重庆人民铭记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恶行。地名从诞生到固定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除了政府规划外的,早期的地名都是约定俗成的,但地名的权威性往往来自于政府。李正权先生提到,判断一个地名是否称得上是好地名,主要看是否满足六大条件:一是要好听,二是要好看,三是要有好的意义,四是要能够让人知道其所代表的地方,五是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意味,六是要被广泛接受。
第二部分,李正权先生分几个小点讲解了重庆地名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庆地名的密度很大。重庆之所以地名密度如此大,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城市人口密度堪称世界第一,二是辖区面积是平面投影面积,三是过去的房屋建筑体量大多较小,四是道路变化多端、形态丰富,五是街巷太多太密,六是有不少半边街、黑巷子之类特殊的街巷。第二个特点是重庆地势刚险重屋累居。重庆平地较少,难以大量修建大体量房屋,作为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大城市极少世家大族,也极少大家族,不太需要大体量的房屋。木结构房屋开间一般一丈二,进深不过两丈,房屋之间要沟通就要有街巷,街巷也不必太宽畅。旧时重庆大街往往只有五六米宽,小巷甚至不到一米。三是重庆坡坡坎坎多,难以推平,往往将就地形地貌修房建屋,很多住房因陋就简,吊脚楼遍布两江四岸。
第三部分,李正权先生着重简述了重庆街道地名的特点,首先是通名的特点。重庆城在20世纪30年代前,城墙里面没有叫路的,只有街和巷,原来的“路”都是指出了城门以后的大路、大道。20世纪30年代后,重庆城内开始修建公路,马路要扩宽,为了长宽协调,就合并了很多街,才形成了路。重庆的街巷短小,需要的地名多,多区片地名,特别是没有实体的区片(大地名)地名也多。派生的地名通名丰富,光是与“街”相关的就有正街、行街、前街、后街、背街、新街、老街、旧街、横街、河街、顺城街等等。地名超过三个字后,地名通名往往被省略,像是罗汉寺—罗汉寺街、菜园坝—菜园坝正街等等。菜园坝的坝原本指的是平坝、平地,现在当地人说去菜园坝,实际上去的是菜园坝街区,但“街区”两个字被省略了,同理还有上清寺。重庆地名中也有省略地名专名只留下地名通名的情况,但少,例如将千厮门行街省称为行街。
其次是专名的特点。专名有三个来源,一是借代,如上清寺就是借用寺庙的名称,又比如神仙洞,借的是一个叫神仙洞的道观名称,这里的洞是指道家的洞府。二是象形,如虎头岩。三是表意,表示一些祝福和美好愿望,如幸福路、和平路。李正权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名的特点简要总结为了以下几条:约定俗成,缺之规律;就地取材,范围广泛;形象思维,想象丰富;方言口语,地方特色;传说故事,丰富内涵;重复较多,不断更名;低俗无当,不登大雅。李正权先生举了很多例子:重庆街巷地名都是就地取材,观音岩之所以叫观音岩,是因为山崖上刻了观音像;十八梯是因为要爬十八步楼梯才能到达较场口;洒金坡是一条云梯式的小巷,两边长了很多马尾草,这种草本身带有黄色,等到阳光照到草上,就是一片金光闪闪的景象。
第四部分,李正权先生主要为大家讲述了地名反映出的重庆历史,包括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古地名、城门地名、建文皇帝、湖广填四川、开埠、抗战、解放后、文革、新时期共11小类。
第五部分,李正权先生讲述了地名反映的重庆地名地貌。重庆是山城,地名中就有数不清的诸如枇杷山、洪崖洞、观音岩、七星岗、杨家坪、蚂蟥梁、李子坝、黄泥塝、土塆、九尺坎、神仙洞、烂泥凼、猫儿石、北碚之类的地名。重庆又是水城,地名中就有数不清的诸如綦江、石马河、唐家沱、打鱼湾、寸滩、大阳沟、彩云湖、鲤鱼池、二塘、大堰、南泉之类的地名。有山有水,重庆人惯于形象思维,总是能够抓住一个地方的某一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来给这个地方取名字,因此重庆地名中就有很多美景。
第六部分,李正权先生讲述了地名反映的重庆文化特征,包括方言对地名的影响、体现开放精神的地名、体现顽强精神的地名、体现平民精神的地名、龙凤地名、码头地名、寺庙地名、低俗地名、以讹传讹的地名、以错写错的地名。李正权先生还提出了保护地名文化的建议,他倡导通过独特性的专名来增加地名的文化内涵,一是要充分运用城市历史资源,二是要充分发掘老地名点文化意味,三是要挖掘地形地貌所包含的文化意味,四是要从新老建筑中去获得灵感,五是要从景观中去获得灵感,六是要尽量避免与外地地名重名。
李正权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讨论,不少老师同学提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名问题,李老先生一一耐心作答。本次“重庆地名的地方特色”专题讲座深化了师生们对重庆地名的认识,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通过李正权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述,重庆这座山城的地名记忆已深深根植于师生们的心中,地名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与情怀将永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