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5742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文苑

贺云翱:寻访南京梅花山的故事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2-06 阅读:1177 次

来源: 贺室絮语微信公众号

贺云翱



按语:本文为笔者于2006年2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南京“市民学堂”上的演讲稿。一年一度的南京梅花节又要到了,谨以此旧文与朋友交流。

梅花山是南京东郊钟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海拔高度只有55米,在一般人眼里只是个小土丘。如果把它放到中国的山水景观中去讲,显然是没有什么位置的,可就是这样的小山,却拥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图片梅花山:南京历代人民建构的文化空间

对南京人民来说,梅花山不止是一座山,它是一处重要的文化空间。它既是南京梅花节所拥有的一个文化空间,也是历代人民特别是当代南京人民建构起的一处文化空间。人类在各种生活形态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活动形式与内涵,这是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其他所有物种的最大特征,人能够建构文化,同时也生活在自己建构的文化体系中。你看,每年梅花节,大家都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享受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情感之美。

“文化空间”作为文化遗产学的实践与理论概念,最早是从国外传入的。1998年10—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155次大会上,首次使用了“文化空间”这个术语,2001年,该组织正式启动世界遗产体系中“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工作,其中包括“文化空间”项目。在新评出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中,文化空间项目有5个。因此,世界遗产中就包含了“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有具体的概念内涵:是指传统和大众文化活动集中或经常有规律举行的场所。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推断,梅花山正是每年南京市梅花节期间大众文化活动集中并有规律举行的场所。这个文化空间深深扎根于本地的文化传统及文化历史中;它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积极的作用。如:促使不同人群和社会集团更加接近;促进文化的传承与播迁;促进智慧的借鉴与交流;同时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因此,离开梅花山,我们就不能够见证与南京梅花节相关的某些文化特征、文化传统、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

作为文化空间应同时兼有空间性、时间性、结构性和功能性。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就是它的这些特性的内容和形成过程,即梅花山给我们展示的南京历史文化在这一特定空间里积淀、传承与建构的过程。

无独有偶,这一文化空间与南京夫子庙秦淮灯会的文化空间构成山水、雅俗互补相映的南京城市中二元文化空间结构。

图片梅花山文化空间是钟山文化区构成之一

讲梅花山的梅花节文化,不能不讲到钟山和钟山文化。在这里我们引进第二个概念:钟山文化。几年前,我们在先后开展明孝陵、明东陵、六朝祭坛、南朝定林寺以及吴大帝孙权陵考古等活动过程中曾提出“钟山文化”这一复合型的文化体系和名山型的区域文化现象,并认为它是一种积淀深厚、影响广泛的动态文化,是南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融学术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特征。

钟山文化的纵向文化

钟山文化在纵向上是一个文化链,在时间轴线上由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三大文化构成:一是六朝文化。是东吴都城“青龙”之象;东吴蒋庙、孙权陵所在;是东晋帝陵区;是南朝祭坛、南朝别墅区、南朝寺庙区、南朝帝王陵区等所在。二是明代文化。为皇家陵区、皇家寺庙区所在。三是民国文化。属于中山陵区及民国要人墓区、寺庙区和别墅区等。这些不同时代的多种文化形态构成了时间的链条,使钟山文化体现了一个时间与文化的传承过程。

钟山文化的横向文化

钟山文化在横向上有六个文化板块或者文化结构:

一是礼仪文化。如南朝祭坛、明代告天石刻和历代谒陵祭拜礼仪等;

二是陵寝文化。包括孙权陵、东晋东陵区、南朝刘裕陵等、明孝陵和明东陵及明功臣墓;中山陵、“蒋公”墓位,甚至汪伪总统大汉奸汪精卫墓址等。这个陵寝文化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明孝陵,它在历史上的帝王陵寝文化的影响直达今北京、河北和湖北、辽宁等省,时间上则贯通明、清两代将近600年的帝王陵寝文化形态的演变;又比如中山陵,它是民国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并延续了钟山陵寝文化的文脉,同时对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华人而言还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重要的情感纽带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南京钟山文化体系中,其影响和价值可见一斑。

三是宗教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南朝都城寺庙500余所,钟山区域约有70所,关键还不在数量多,而是寺庙文化影响深远。中国保留的唯一一颗传世佛牙就是从钟山出去的,现在保存在北京。被誉为“佛教史上一座永远照耀后世的丰碑”的《出三藏记集》由佛教艺术家、哲学家、建筑家高僧僧祐在此完成。刘勰在定林寺完成的《文心雕龙》地位尤重,现在国际上研究《文心雕龙》的学问被称为“龙学”,影响很大。至于钟山定林寺,历史上中国山东、南京的江宁、镇江以及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都有定林寺,但学术界认为这些寺都与南京钟山定林寺有关,南京钟山定林寺可能是个源头。这里还有道教文化,比如宋以后有道教的“第三十一洞天”——紫霞洞。

四是名人文化。诸多皇帝、贵族、文化名流、高僧等都在钟山留下史迹。如秦始皇、吴大帝孙权、东晋皇帝、南朝宋、齐、梁、陈等历代皇帝,南唐皇帝,元文宗,明洪武帝朱元璋、永乐帝朱棣、清康熙帝、乾隆帝以及民国建立者孙中山等。历代文化名流更是举不胜举,沈约、苏东坡、陆游、米芾等都到过这里,王安石就住在钟山脚下。

五是大量的文学成就。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诗作赋,形成奇特的钟山文学体系。

六是休闲文化。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才有休闲文化的产生,所以休闲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这种休闲文化在钟山也是很早就产生的,比如南朝的沈约在钟山建了一座房子,很多文人到他家里来,还在墙上写诗,他本人也写了《赋》,主要是说在钟山脚下生活,是多么地享受人生。这个休闲文化在钟山也是特别好,所以现在钟山风景区能成为全国的旅游胜地,它是有传统的。

以上这些文化形态就是在钟山区域发展时空上多有关联、前后承绪的文化因子,它们构成了钟山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梅花山这一古今融汇的文化空间正是这富有生命力的钟山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结构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我们所要强调的就是梅花山这个文化空间和钟山文化建构的一体互动的关系。

图片梅花山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

目前明孝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遗产”称号,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孝陵博物馆展馆如今就在孙陵岗上,原有的孙陵岗即今梅花山地区作为明孝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生存地域空间和风水景观构成,拥有崇高的文化地位。

●钟山名称的由来

钟山曾有金陵山、钟山、蒋山、紫金山、北山、神烈山、圣游山等各种称呼。这些名称或与事件、或与山形、或与人物、或与方位、或与礼仪相关,但有一个名字我有不同的看法,就是紫金山。可能许多书上都写了,是因为山的颜色是紫颜色的,所以叫紫金山,还有学者说山上飘着紫云,所以才这样称呼的。我在钟山区域做考古多年,有时候整天都在山上,也没看到过有什么紫云,那么我怀疑这个名称是起自东晋南朝,与佛教有关。当时佛教在这个地方很盛行,《出三藏记集》一书的卷一载有一句偈语云:“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这本书就写于钟山,言语之中又有专门“紫金山”的说法,我觉得这里可能有佛和佛教的象征,而不一定是因为石头是紫的,云是紫的,当然这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钟山的地位

钟山地位为什么这么高?这与南京都城的开创者吴大帝孙权有直接的关系。晋人张勃《吴录》记载,诸葛亮一次路过秣陵,就是今天的南京在汉代的名称,秣陵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他就讲出一段名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是历史上首次对南京,包括对钟山作出的风水景观价值的评价。从此,钟山成为南京都城的“镇山”(《丹阳记》“其形象龙,实作杨都之镇”)和“风水宝地”。这里,我们不是谈风水,但是风水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不能简单说是迷信。所有时代的人都想建构一个有利于身心的、安全的和能够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生存空间,比如现在进行的城市规划、乡村规划也有类似目标。那么六朝时期,人们是用风水理论来建构自己的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目的是想让自身融入到自然里,让天地人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文化建构行为,我们没有必要认为风水就是迷信甚至说是反动的等等,没有必要去完全反对传统文化。

●梅花山的主角

从历史上来说,梅花山的主角首先是孙权。孙权于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由此揭开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页。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所有这些都是孙权开创的,他在南京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人物。

孙权也是位神奇的人物,他起初建城市于石头山,也就是“白虎”之地,而归终于钟山,又是“青龙”之地,所以他是第一位开启钟山文化的人物。他因避其祖父(孙钟)名讳,为了纪念因公牺牲的汉末秣陵尉蒋子文,改钟山为蒋山,并为蒋子文建钟山“蒋庙”。孙权运用风水观及“四象五行”思想规划建业都城,当时孙权的皇宫东吴太初宫就利用了“四象五行”思想,既借鉴了中原文化,又开创了南方都城规划的模式,并将钟山纳入都城的风水景观构建中,使“钟山龙蟠”成为南京都城重要的文化意象和文化符号,影响非常深远,开创了中国都城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规划模式,此后历代建都者无不受这一思想的浸润和启发。公元252年,吴大帝孙权71岁时病故,下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陵寝史称“蒋陵”,葬处得名“孙陵岗”,即今天的梅花山。

孙权此举开启了以后历代在南京定都的著名帝王和政治家喜爱以钟山作为陵址的先河,因此,他是钟山陵寝文化的开创者。梅花山的故事也就由此开始。

●葬在梅花山的人物

葬于钟山的“帝王”级人物不下10位,但能葬于主位即钟山主峰或东、中、西峰下的只有孙权、朱元璋和孙中山先生三位。

有趣的是,钟山地域最先葬入的名人姓蒋(蒋子文),其后是姓孙(孙权),再后是姓朱(神僧宝志);而让时间“逆行”,想在钟山立墓或已入葬钟山的名人也是第一姓蒋(蒋介石),第二姓孙(孙中山),第三姓朱(朱元璋)。其他或偏于一侧,如东晋东陵区仅位于钟山龙尾之地,或即使葬入也被拆除,如汪精卫。而朱元璋竟用其先世(宝志)“穴地”作为自己的陵址,占了人家的“风水宝地”。清代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赵翼在《题明太祖陵》里写道“桥陵曾借神僧穴,易代犹闻禁采樵”,说的就是这件故事。明人杨义《明良记》载传言:朱元璋将以钟山原南朝神僧宝志塔址为穴位,祷告于宝志,签曰:“世界万物各有主,一厘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就是说朱元璋你要我(宝志)的墓穴是可以的,但得按规矩办,至于怎么按规矩办,后面还有记载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由此,从历代重要人物对梅花山一带“空间”的尊崇可以看出,梅花山有很强的风水地缘优势。这里我建议现在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权墓”应改称“吴大帝孙权陵”或“东吴大帝孙权蒋陵”,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真实,给历史人物应该有的尊严。

东吴以后,东晋帝陵(为安帝、孝武帝、简文帝、康帝、恭帝五陵)在“钟山之阳”,但却位于“钟山龙尾”之地(今富贵山南麓);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葬钟山区域东侧;南朝刘宋孝武帝在钟山南面山腰建北郊坛。南朝齐武帝在孙陵岗建商飙馆,用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宴请群臣,后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说明南朝时期孙权陵区已成为帝王贵族游览胜地,地域空间没有改变,但地域功能在变。

●梅花山的功能变迁

南朝时期,钟山中峰、西峰一带佛寺众多,著名者如上定林寺、下定林寺、宋熙寺、草堂寺、云居寺、开善寺、大爱敬寺、头陀寺等。钟山佛教文化繁盛一时。当时孙陵岗附近成为佛教圣地,不少寺庙一直延续至唐、宋、元时期,尤其是由神僧宝志和梁武帝开创的开善寺,后来成为明洪武帝朱元璋的陵寝所在。朱元璋于洪武元年选定陵址,洪武九年迁移蒋山寺即原开善寺,由此造成孙陵岗一带的原有文化向钟山东侧转移和延伸,形成了今天钟山范围内的灵谷寺景区。因此在钟山这个文化圈里,文化的转移与梅花山密切关联。

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为自己建造陵寝,将孙陵岗作为风水意象纳入孝陵的总体设计之中。朱元璋是不是让孙权为他“守大门”?孝陵的风水说是不是真的?现在导游都这么讲,古书上也这样写,说朱元璋留下梅花山是为了让孙权给他看大门,这我不太同意。我们在明孝陵考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就仔细研究过明孝陵的风水,后来就画出了下面这张图:明孝陵左边是龙山,右边是虎山,南边是前湖,呈朱雀象,后面是钟山的三个峰,风水书上称“华盖三峰,尊极帝座”,即这样的风水宝地可以做皇帝的陵位,前面就是梅花山。非常奇妙,明孝陵四周的山从高到低依次是玄武峰、龙山、虎山、案山,这些“砂山”“案山”完全符合风水的要求。另外明孝陵有条水,是从东向西流的,这就是风水上认为最好的“水”,叫“冠盖水”,这是地象。还有当您站在明孝陵的明楼上向南看的时候,正前面是梅花山,目光再向前伸就是江宁境内的土山,这也符合风水,那是“朝山”。好天气的时候,你一眼望过去,正好是一条直线。而且从平面图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围绕着明孝陵,再加上华盖三峰,我认为这就是一幅北斗七星图,明孝陵可能就是北斗星的象征。这些呢,其实就是继承了孙权时期的天、地、人合一的建构思想。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