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59960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曲阜地名源流考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3-03 阅读:1879 次

来源:今日头条

彭雪开


摘要:曲阜境域,历为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族居地,中国人类早期的文明发源地。传为东夷“少昊之墟”,周公旦受封于此为国都。作为国都、政区地名,历有所称。其地名历史文化深厚,皆有渊源可考。

关键词:奄;鲁都;鲁;汶阳;曲阜;地名源流

曲阜境域,早在五六千年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1]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受封于鲁。作为国都、政区地名,历有奄、鲁都、鲁、汶阳、曲阜之称。其境内历史文化深厚,今择其作地名源流考释。

奄。古邑、古国。《竹书纪年》商王南庚“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庵。”皆指奄。清华简《系年》第三章载:“成王伐商盍(葢),杀工(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钱穆《国史大纲》认为“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谲始西迁。”这是由于《史记·秦本纪》提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2]这些族氏,凡可考者皆源于东方。因此之故,秦人源自东夷裔奄之族裔。

奄为古国名。字出应公鼎。《书·蔡仲之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史记·周本纪》:“东伐淮夷,践奄。”裴骃[集解]引郑玄注:“奄国,在淮夷之北。”《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帝奄反,故国公浅(践)之。”可见奄国当为殷商在东方强国,后被周公东伐九夷时灭之。

“商盍”(葢),即商奄。《墨子·耕柱篇》《韩非子·说林上》中作“商葢”。葢,字出《秦公簋》《楚王酓鼎》。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多作蓋……俗又作盖。”《说文·草部》:“蓋,苫也。”古本《竹书纪年》: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3]《史记·鲁周公世家》:“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因辅佐周武王,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就封于鲁。由以上可知,古文中“葢”“蓋”“盍”“盖”、“奄”,皆可互通,故“商盍(葢)”,即为“商奄”。伯禽封于“少皞之虚”曲阜,即为鲁国之始。

鲁都,鲁国国都。何以得名?

鲁,字出甲骨文,字形“从鱼入口”,其本义指嘉美,亦指迟钝,后泛指古国名。[4]周成王灭殷后,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辅佐成王未就封,便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实为鲁国开国君主。《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鲁周公世家》:“鲁有天子孔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皆指此意。

鲁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古城。西周为周室强藩,管理东夷诸侯小国。《诗经·鲁颂·泰山岩岩》:“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直至春秋时曹、滕、薛、纪、杞、縠、邓、邾、牟、葛等诸侯,仍时常朝觐鲁国。延至春秋末为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所分,立国770余年,历36代鲁氏国君,于鲁项公二十四年(前256年),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亦或迁卞县即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平邑西)。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灭鲁,置鲁县。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沿袭楚制,仍置鲁县,定鲁城为薛郡治。[5]

春秋战国时,鲁国政区实行“都鄙”制,应是县制。

其一,鲁国在春秋时,沿袭周制,设宗伯,佐理朝政。其执政官为司徒、司马、司空,称为“三官”,后又列“司寇”之职。据《左传·昭公四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司徒,实掌国政,位最尊,司马,掌军事;司空,掌工事;司寇,主掌刑法。孔子曾短时间任过司寇之职。西周至春秋中期后(中原)各国诸侯普遍实行“都鄙制”。[6]“都”,可以指国都,但更多的是指大夫的封邑或重要城池。《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鄙”,称为野。《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7]韦昭注:“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也。”鲁国为周朝在东方的小宗主国,周成王因感于周公祈祷让自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于是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其二,春秋时,鲁国设有都(县)大夫。其政制多袭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姓氏制。其宗法制同周制接近,是长子继承制。诸侯分封的大夫封邑更为普遍。鲁僖公将费赐给季友为季孙氏封邑,成为孟孙氏封邑,郈为叔孙氏封邑。这些封邑在邑中筑城族居,拥有军队,上威诸侯,下治庶民。大的封邑设都大夫主政。都与县同,鲁都大夫,实为县大夫(县长、县令)。《孔子家语》首载:“孔子初仕,为中都宰。”[8]中都即今汶上县。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宰中都。一年多后因发展经济,增加人口,重视教化等,政绩大焉。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提拔“孔子”为司空,次年(前498年),由司空而鲁大司寇。上任之初便“堕三都”(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称之为“三桓”,三桓为鲁桓公之后,故名)。后遭“三桓”反对而废,迫使孙子周游列国。《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载:孔子父叔梁纥(前622-前549年)因人品出众,能文善武,曾任过陬邑大夫,为“鲁国三虎将”之一。

《春秋左传校注》载: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建“城莒父及霄。”杜注:“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9]由此推知“莒父”、“霄”皆为鲁国二都邑(县邑)。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鲁国有郈、费、郕中都,阚、防、平阳、负瑕、卞、邹、邾瑕、邿、东阳、武城(南城)、丘輿、漆邑(原属邾国,后属鲁)、阳关、龙、梁父、曲池、桃、西鄙、高鱼、东郓、西郓等。以上城邑是否置都(县),难以稽考,但大多设为都(县)邑,是可认定。

其三,考古文物有证。一是,今山东省内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古国古城遗址,共有172处。除部分古国都外,绝大部分当为都(县)邑,可惜至今未见有详细考证。二是现有防城故城遗址(防邑)。《春秋左传·隐公九年》(前714年):“冬,公会齐侯于防。”即此。该城址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近14万平方米,发现了分属龙山文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夯土城垣、墓葬、沟等遗迹及文物。根据发现的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防故城遗址,可以认定是一处建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它在东周时期为鲁国东疆重镇,也为汉代华县县城所在。[10]三是郕城故城遗址。《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3]254“成”即“郕邑”。该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宽约630米,南北长约850米,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东北角尚存,最高处高出地面约12米,东、北残长约100米。西南部似为中心建筑区,发现多眼陶圈水井,采集到花纹铺地砖、云纹圆瓦当、“长乐未央”圆瓦当、树木双兽纹瓦当等战国、汉代遗物。1994年为泰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郕邑”,就其形制看,当为郕县邑。

秦置鲁县,延至两汉、三国、魏、晋、北魏,鲁县为鲁国(郡)治,北齐、北周为任城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任城郡;四年改鲁县为汶阳县;十六年改为曲阜县,属兖州,后属鲁都。

汶阳,又名汶阳田。春秋鲁地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宁阳县蒋集乡。因处汶水之阳(北),故名。《左传·僖公元年》(前659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春秋左传·成公·经二年》(前589年):“取汶阳田。”“秋七月……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3]127此汶阳田,实指汶水之北一带的土地。

汶,字出《书·禹贡》:“浮于汶,达于济。”阳,向日曰阳,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此指地名。汶,古称汶水,今称汶河。《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别流同。”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六·青州府》:“(安邱县汶水)《齐乘》曰:齐有三汶,入齐之汶见《禹贡》;入潍之汶见《汉书》;入沂之汶见《水经》。”

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省莱芜市北,西南流经古嬴县东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县戴村坝,又西流经东平县南,至粱山县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5]1570今汶阳地名,实指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与古汶阳地名同名异地,不可同语。

曲阜。古邑名,今指县级市地名。曲阜,见载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12]何以为名?

曲,弯折。字出曲父丁爵。《周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郑玄笺:“今曲卷其发,忧思之甚也。”《广雅·释诂》:“曲,折也。”以上皆为此义。亦指蚕箔。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当指弯折。

阜,土石山。《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国语·齐语》:“陵、阜、陆、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尔雅·释地》:“大陆曰阜。”邢昺疏引李巡曰:“土地高大名曰阜。”《释名·释山》:“土山曰阜。”以上皆释为此义。曲阜,《后汉书·郡国二》注:“应邵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13]故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鲁县省入泗水县;八年复置,徒今治市东北旧县村,属兖州。隋唐之际,导致鲁县政区地名频改,当与隋唐之交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交易频繁,文化繁兴以及均推行以文治国相关。我在《宜春地名源流考》中有所阐述。[14]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为仙源县,属兖州。清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十四》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闰十月,以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曲阜,乃故县名曰仙源,徒治寿丘。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复名曲阜县,县治不变。明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至嘉靖元年(1522年),筑成新城,原曲阜城(仙源县治)废为村庄,曰旧县村。鲁县属兖州府。清因之。

民国3年(1914年)至共和国1986年,县名不改,县域微调,区划频更,归属随政区调整而随属,或属道或属专区或属地区或属市。[5]1154

境内山地平原交错。气候半湿润,河流众多,多为季节性河流。富有农产,工业有基础。交通方便。古迹众多,有孔庙、孔府、孔林、鲁国故城和颜庙、少昊陵、景灵宫、周公庙、梁公林、尼山孔庙、孟母林等,尤以孔子故里闻名全世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今成国内外游览胜地。

参考文献

[1]曲阜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1.

[2]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8.

[3]蒋冀聘点校:《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322.

[4]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1943.

[5]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54.

[6]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5.

[7](春秋)左丘明/刘向.国语·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88:57.

[8](三国)王肃注.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3.

[9]陈戍国撰.春秋左传校注(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6:1210-1211.

[10]中国青年报.孔防叔与防城[N].中国青年报,202-05-07.

[11]山东党史办.“乡村记忆”泰安市宁阳县东庄乡[EB/OL]2019-09-14].https:
//www.toutiao.com/article/6734846715225965067.

[12]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406.

[13]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35.

[14]彭雪开.宜春地名源流考[J].中国教工,2022:(3上).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校对:罗洋、粟娟

责编:文学容

审核:刘年喜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