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014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秦淮河畔奇芳阁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3-13 阅读:1420 次

来源:金陵回声



潘春华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六朝都会南京就出现了茶馆。周晖《二续金陵琐事》上卷载:万历四十一年,新都人开茶坊于钞库街。万历四十六年又有一僧人开茶社于栅口,曰五柳居。清代,南京茶馆、茶社颇多,茶饮之风尤盛,最盛时有茶馆千余处。至民国,仅流经夫子庙的这段秦淮河两岸就有茶馆二三十家之多,奇芳阁茶馆便是其中最老,也是唯一一家清真百年老字号茶馆,不仅老南京人喜欢光顾,品茶消遣,外地游客也无不慕名前往,可谓名扬四海。


清朝末年,南京夫子庙贡院街口有一家官商合办的“启新书局”,因经营无方,生意清淡而难以维持,便告歇业。当时社会名流和商界要人李仰超、朱寿仁、刘海如、禹子宽等人,看中了这块被誉为“龙灯头”的宝地(即贡院街 96 号),将其门面房租用13 年,开设了“奎光阁”清真茶馆,供应茶水,并经营各种面点,生意十分兴隆。1917 年,他们趁势集资又在建康路承恩寺附近开设了一爿“奇芳阁”,同样是清真茶馆。

奇芳阁地处夫子庙“龙灯头”的宝地

1919 年,政府废除科举,拆除了江南贡院,将空地对外出售。朱寿仁是省府议员,他沟通贡院保管处负责人汤肃如、贡院学宫负责人凌卓之等人,捷足先登,买到了夫子庙贡院街南首这块“龙灯头”的宝地,筹设“新奇芳阁”清真茶馆。之所以取店名为“新奇芳阁”,首字冠以“新”,是为区别于建康路承恩寺附近的“奇芳阁”。“新奇芳阁”属股份有限公司,共 53 股,每股股金 600 元,于 1920 年 农历五月初一开张。总经理为朱寿仁,副经理为阮瀛州,业务总管为刘海如,李仰超任协理,禹子宽任副业务总管,李质轩任董事长。

旧时,开茶馆、饭馆、旅社等,如果没有帮会或官绅支持,是站不住脚的,何况在夫子庙这块是非之地与淘金之所,更是如此。新奇芳阁共有股东33 人,主要是炙手可热的省府议员朱寿仁、银楼老板汪荫松、义顺茶社老板禹仲文等商界巨子。此外,还有财阀、士绅及司法界、军政界的闻人显宦为其得力支柱,所以地痞流氓不敢来此胡作非为。其他茶馆、茶社也不是没有人撑腰,只不过没有新奇芳阁的后台硬,当时夫子庙地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六朝居的楼堂大,得月台的座炊(炖开水用的大水壶)大,新奇芳阁的势力大。”新奇芳阁的地位显赫,由此可窥一斑。

奇芳阁在当时南京各色茶馆中首屈一指

新奇芳阁经营规模比原来奇芳阁大许多,装修既豪华精致,又不失典雅,在南京当时的各色茶馆中,其条件、环境都是首屈一指的。楼上下设置一百多张红木杂木方桌,可容纳三四百人同时品茶,茶具十分考究。茶馆两面临街,一溜窗户,宽敞明亮,陈设雅致,洁静宜人,四壁悬挂木雕的特制吊屏,内嵌名人字画,如岳武穆书的《出师表》、郑板桥的字画一类。此外,楼上茶厅还有一批每日必到的老茶客,大多是中产阶级中一些颐养天年的老人。他们自备宜兴紫砂茶壶,长年寄放在茶楼,还备有一小袋松子,茗茶时边以松子摩擦茶壶,边清谈品茗。久而久之,松子油渗入茶壶,壶中的茶水便微含松子香味。在楼下厢房正中,立着一面高大的红木镶框的穿衣镜,茶客进出,会不由自主照照,苦乐悲欢,自览无遗。镜子两旁挂着一副对联:“得山水情,其人多寿;有诗书味,生子必才”。

新奇芳阁清真茶馆以售卖茶水和供应面点为主,一年到头就春节休息三天,其余天天开门营业,使用的食油都是道道地地的纯素麻油,日需小磨麻油六七十斤,除了葱、蒜、韭菜等“小五荤”外,绝无半点荤腥,故俗称之为“素茶社”,因此倍受回民及文人雅士青睐。

新奇芳阁面点小吃颇有特色,主要品种:上午有什锦菜包、豆沙包子、翡翠包子、鸭油酥烧饼、麻油干丝及鸡丝面、茭儿菜烫面饺、千层油糕、牛肉蒸饺等,下午则供应糖酥烧饼、莲子赤豆元宵、五仁馒头及麻油干丝。每天下面条一千余碗,全店日需面粉四百斤。供应做卤鸡的母鸡,每只必须在二斤半以上,日需四五十只。新奇芳阁的麻油干丝,异常珍美,切得均匀,细如生姜丝而不碎,故而老南京有“新奇芳的干丝——盖了”之说。中午则供应酒菜,具有秦淮特色的八味冷盆及颇具时令特色的菊花鸭心、凤冠鸡翅、豆瓣桂鱼、雪花鲜贝等热炒素肴应有尽有。

新奇芳的干丝——盖了

南京民间多饮绿茶,主要有龙井、旗枪、云雾、毛尖、碧螺春、炒青、花茶,后有雨花等。每天卖茶约二千盖碗,每年正月里日高达三四千盖碗,茶叶用量平均每天三十斤。由于地点适中,正处于要道,加上所经营的品种价廉物美,故每日门庭若市,座无虚席。由晨及午,茶馆里人来客往,堂倌的吆喝声,茶客的应和声及卖香干臭干小商贩叫卖声响成一片,异常喧闹。来新奇芳阁品茗的茶客大多是学术界名流,如著名画家傅抱石、陈之拂,名教授胡小石、黄季刚,著名作家张恨水,著名报人、作家张友鸾等,他们都会不时前来品茗会友。还有相当一批工商界的巨头、社会知名人士,军政要员。

晚间还将茶馆包给艺人表演

旧时,新奇芳阁老板们为了充分利用茶馆的经济价值,晚间还将茶馆包给艺人表演曲艺、清唱京戏、赚取茶金。有时还特地到外地聘请名角来献艺。如梨花大鼓著名艺人董莲枝、董莲芳、孙大义、孙二义、赵大义等;说评书的王筱堂、康国华、龚午庭、仲松岩等;京韵大鼓名角李品一、群俊臣、小彩舞等;清唱京戏的王玉慕、曹俊佩、杨蓉、王熙春等;表演相声和杂耍的骆彩武、李宝亮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新奇芳阁每月营业额可达一万余元,在当时来说是同业中的佼佼者,主要是卖茶、卖酒菜利润较高,而面点则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但是口味、质量及面点菜肴品种是绝对保证的,加上注重服务态度及经营得法,因此蜚誉石城,久盛不衰。否则你后台再硬,招牌再老,如果做出的东西不如人,服务不周到,顾客就给别人拉去了。

正当新奇芳阁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不久南京沦陷,新奇芳阁难逃厄运,在南京沦陷前的日机大轰炸及沦陷后的日军大屠杀、烧掠中,新奇芳阁所有房屋和资财均付之一炬,店里股东和员工们四处逃散。1939 年,原业务总管刘海如和一些股东、职工,为生计所迫,冒险返回南京,共商复业大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得股款七千七百元,以七千四百元建造了五开间迎街楼房一座。在原厨房处盖了一间平房,砌了炉灶,又搭一间天棚,余款作为购置桌椅、茶具等材料的费用。不幸的是,营业楼房尚未建成,刘海如竟积劳病故,其子刘祝三继任负责人,继续主持业务,最终完成了刘海如未竟的筹建工作。

经过众人一番努力,新奇芳阁终于在1940 年春节第二次开张复业。由于基本上是原套人马、业务熟悉,在复业初期一个阶段,生意尚可。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便由于汪伪政府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涨,致使茶馆举步维艰,员工们更是度日艰难,生活无保障,迫使许多老职工不得不另谋生路,新奇芳阁勉强撑到抗战胜利,已是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新奇芳阁获得了新生,旧貌换新颜,从私营转入公私合营再转入国营,不仅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而且重新启用了“奇芳阁”店招,门面装修和内部陈设也—改旧观,门市扩大为早、中、晚三市,除了供应早茶外,还兼营饭菜、酒筵业务。

中华老字号——奇芳阁

如今的奇芳阁,历经百年沧桑,得以重建后,重檐飞阁,槛栏花窗,厅堂宽敞,古风依然,正面匾额店招流金,散发着迷人的奇芳异彩。二楼专辟高档餐厅“松香苑”,以明清格调、园林风格装饰而成,令人赏心悦目。早茶不仅恢复了往昔的传统特色名点,还增加了牛肉包子、牛肉锅贴、牛肉烧卖、牛肉馄饨、什锦菜包、小笼杂什包、春卷、四色糕等品种。其中,鸭油酥烧饼、麻油干丝还被评为“秦淮八绝”中的名点;莲子赤豆元宵获评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为适应群众需要,奇芳阁又推陈出新,不断推出高档“小吃宴”及十多个小吃新品种,颇受顾客青睐,不但本地顾客喜欢光顾,外地过客也慕名前往,以一饱口福。当年,荣毅仁先生来奇芳阁,品尝过面点小吃后,雅兴大发,即席挥毫,写下了“奇芳阁小吃好”六个大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伍贻业先生也曾光顾过奇芳阁,对其美食给予了极高评价。一些文人、美食家们亦纷纷为奇芳阁留下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墨宝。


作者 潘春华 镇江市退休教师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