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嵊泗:以海为界以岛为标——绘制海岛特色地名工作新蓝图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5-15 阅读:1083 次
来源:
近年来,嵊泗县地名工作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美丽海岛建设为主线,积极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深入挖掘海岛地名文化,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地名服务能力,全力绘制海岛特色地名工作新蓝图。
公共服务实现“三创新”
创新开展“办事不出岛”便民服务。嵊泗县为突破海岛交通不便瓶颈,方便海岛企业、群众办理地名审批事项,推出“一乡镇一窗口,一小岛一代办员,地名办实地指导”的工作模式,实现权限下放基层,服务在一线。特别针对“行政归属在嵊、实际管理归沪”的小洋山岛特殊情况,组织人员上岛实地为小洋山港区企业编制门牌、出具门牌证,简化办事流程,为企业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助推企业发展,体现民政“三服务”成效。
创新打造海岛特色地名标志。嵊泗县结合国家标准,融入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和渔俗文化,使国家标准和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地名文化的载体。策划“一岛一品”门牌,如嵊山镇“百年渔场”、枸杞乡“山海奇观”、花鸟乡“百年灯塔”;设计“美丽海岛”街巷牌,辅以渔民画、海浪花图案增添海岛色彩。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投入100余万元,设置地名标志5万余个,覆盖率达100%。
创新使用海岛特色命名地名。“依海为名”,嵊泗县在地名命名、更名过程中,侧重使用具有海岛元素的地名,海岛特色的地名占总地名80%以上。如政区地名以驻地海岛命名,群众自治组织地名以海岛名称或海岛稀缺的资源命名,居民点地名以渔业生产设施命名,道路街巷地名以“海”系列命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以海洋物产命名,凸显了海岛地名特色,赓续了海岛地名文化。
文化建设注重“三结合”
注重地名文化挖掘与志书编纂相结合。嵊泗县民政局编纂出版新版《嵊泗县地名志》,充分梳理宋至民国时期各类史料,吸收两次全国地名普查及多年地名研究新成果,全面厘清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来历含义,纠正各类文献记载的错讹与谬误,凸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名特征,重绘了历史轨迹,提炼了海岛精神,传承了传统文化。编辑出版《穿越千年——嵊泗地名与地域文化》一书,充分挖掘、整理了海岛、居民点、街巷、寺庙等多类地名的衍变过程和文化内涵,全面展现具有海岛特色的渔俗文化、语言文化、海防文化和宗教信仰文化,荣获舟山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进一步提升了嵊泗地名文化的软实力。
注重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记忆相结合。嵊泗县探索地名文化保护机制,设立《嵊泗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历史底蕴深厚、地名文化丰富的100多个地名列入保护范围。丰富地名文化传承形式,加强与国家级地名文化人才、地方乡土文化人才联络,在《中国地名大会》《中国影像方志·嵊泗篇》《舟山地名与生肖文化》等科教文化栏目宣传嵊泗地名文化内容,开展地名文化进学校、上船头等活动,在全县形成研究地名文化、宣传地名文化的浓厚氛围。打造地名文化长廊,复活南宋地名“北界坊”,建设海岛历史古街区,让久远历史看得见、熟悉味道闻得到、建筑质感摸得着。去年7月,嵊泗县被列入省级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县。
注重地名文化宣传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嵊泗县以“地名+旅游+文化”,多点位打造地名文化宣传平台。编制、更新《嵊泗县地图》《嵊泗县城区图》等专题地名图,宣传推广使用标准地名。在县博物馆以清代《海疆洋界图》和古界碑为载体,展示嵊泗历史变迁;在各乡镇文化礼堂、渔俗馆设置地名文化展区,讲述各岛屿地名变化历史;在主要景区设置地名标识标牌,助力打造嵊山镇后头湾村“绿野仙踪”、花鸟乡“鸟屿花香”、五龙乡“左岸公路”等网红打卡点。同时,在“嵊泗旅游”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地名文化专栏,进一步讲好地名故事。
数智改革抓好“三环节”
抓好基础数据采集环节。嵊泗县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模式,确保基础地名地址数据采集范围全、空间定位准,圆满完成标准地名地址全域数据治理试点工作,共归集地名地址数据4.2万余条,上图率达100%。
抓好“数字门牌”服务环节。嵊泗县制订可行性实施方案,着手打造“数字门牌”服务端,推进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互联互通,协同文旅、市监、气象等部门应用,实现地名命名和门牌编号的实时发布,为群众提供便捷办事与民生服务窗口,并开设地名文化专栏,推广标准地名,讲好地名故事,传承海岛优秀地名文化。
抓好“民政智脑”建设环节。嵊泗县依托省厅“三大组件”,建设基于数字门牌的全域民政智脑系统。以地名地址为主线,整合各项民政业务数据,在时间、空间维度上融合互通,实现一个平台办理各项民政业务,查询、分析各项民政业务的功能。该项目获得省厅推进民政大脑“三大组件”创新应用工作试点,列入县政府实事项目。
【来源:浙江民政
作者:佚名
2023年5月】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