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掀起的地名更改浪潮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5-24 阅读:1119 次
来源:金陵回声微信公众号
杨隆鑫
“文革”爆发,不久即掀起所谓“破四旧”运动,记得当年《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题为《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一时间刮起一股改名之风,要把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的地名、店名、校名等改成“革命化”的名称,有一些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文革”时期更改的地名,现在的50后、60后还有印象,70后,尤其是80后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带有“文革”印记的地名。本篇只将我查阅到的一些地名更改情况整理如下,可能还有一些道路街巷的更名没有收录,留待今后发现新资料后再行补充。
南京城区原来划分为6个区,民国时以数字名之,1955年,分别命名为玄武(因玄武湖得名)、白下(白下是南京旧称,白下路贯穿该区中部)、秦淮(内秦淮河横贯该区)、建邺(建邺也是南京旧称,建邺路贯穿该区中部)、鼓楼(因鼓楼在该区得名)、下关(下关始建于明代,清末成为重要商埠)。
掀起改名浪潮的1966年8月,玄武区更名为要武区,白下区更名为朝阳区,秦淮区更名为遵义区,建邺区更名为红卫区,鼓楼区更名为延安区,下关区更名为东方红区。不知道当年其他大城市是否也这样更改所辖城区的名称,如果都这样改的话,东方红、延安、遵义等名称到处都是,岂不是乱套了吗?所以在1973年11月,各城区恢复原名。
南京城区原来主要有4个广场,即新街口广场、鼓楼广场、山西路广场、热河路广场,“文革”时分别更名为东方红广场、人民广场、红卫兵广场、解放广场。
城区规模较大的公园主要有玄武湖公园和莫愁湖公园,“文革”时分别更名为人民公园、立新公园。
更名较多的是道路街巷,其中主要干道几乎都改了名字,这些道路的名称并非带有“封、资、修”的色彩,完全没有必要改名,特别是像“中华”这样的名称,居然也改!
民国时建成的“中山大道”,1931年分段命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大道。“文革”时中山北路先改名革命路,后又改名人民北路,中山路更名人民路,中山东路更名东方红路,陵园大道则改名为中山路。道路上的桥梁也跟着改名,原中山北路上的中山桥改名革命桥,中山东路上的逸仙桥改名东方红桥。
中山南路从新街口到白下路段,民国时名为中正路,汪伪时改名复兴路,抗战胜利后复名中正路,此路在1949年前后将天青街、马巷、铜作坊、铁作坊、丝市口北段并入,延伸至长乐路与集庆路相交处,解放后更名中山南路,“文革”时更名人民南路。
今天的太平南路原分段名朱雀路、太平路;太平北路原分段名东海路、太平北路;“文革”时将四个路名合并,统称反帝路,后来可能感觉不便,将大行宫以北路段称作反帝北路,原太平路段称反帝中路,原朱雀路段称反帝南路。
“文革”时常听到的口号是“反帝反修”,有反帝路,反修路自然也少不了,原下关地区的绥远路、民生街、长平路合并更名为反修路,但时间不长。1968年底长江大桥通车,南京主火车站从下关迁到和平门东,下关车站改称南京西站,两站之间的交通日益繁忙,1969年将原有道路进行拓建,并统一以建宁路名之,反修路于此时并入建宁路。
南京主火车站迁址后,南京人习称之为“新火车站”或简称“新站”,车站周边逐步繁荣起来,原来从和平门到岗子村有一条马路,民国时名“环湖马路”,1968年重修后更名为韶山路,路两旁主要是菜地和村落,有新庄、锁金村、岗子村等,企事业单位很少,也没有公交车通行,新火车站的建立使这条路变得日益重要,经过几次拓宽改造,成为南京城东的主干道之一,1986年更名为龙蟠路。
中华路、雨花路因通往雨花台烈士陵园,故合并更名烈士路,中华路与雨花路之间的长干桥更名烈士桥。
中央路更名大庆路,当年中央路上有南京汽车制造厂等工业企业,这可能是该路更名大庆路的缘由,从中央路经中央门向北到上元门,沿途工矿企业也不少,因此同时更名为大庆北路,这条路的原名叫和上路,即从和平门到上元门,取两端地名首字得名,在南京,这样命名的道路有多条。
城区主干道“文革”时更改的名称在“文革”后大多恢复原名,唯独“大庆路”之名到1981年底才复名中央路,个中原因可能跟“中央”二字有关。与此同时,大庆北路被正式命名为中央北路。
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战线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既然有大庆路,也要有大寨路。那时候的南京城,出了汉中门,水西门,就可以看到大片农田,是离城区最近的农村, 故“文革”初改地名,通往汉中门的汉中路更名为大寨路,通往水西门的昇州路更名为支农路,开始是将昇州路、建康路合并更名支农路,后来将建康路改成健康路,昇州路仍名支农路。建康路东端的大中桥更名支农桥、水西门外的三山桥更名立新桥,汉中路外的石城桥更名大寨桥。
建邺路、白下路合并,更名为朝阳路,这个改名在《地名录》等相关资料中未见记载,可能是时间不长即恢复原名。
长乐路一度更名长征路,亦未见记载。我原来家住颜料坊,在我的记忆中,“长乐路”改名“长征路”确有其事,与长乐路相交的江宁路,“文革”时名为“长征南路”有明确记载,可资佐证。“长乐路”改名“长征路”的时间不长,可能在1973年即恢复原名,在我的印象中,“长乐路”作为公交站名好像没有改过。“长征南路”原为市内小铁路,1958年拆除改为马路,以该地原有地名“大树城”名之,当年马路两边有不少菜地,还有几家工厂,因“长乐路”改名“长征路”,此路便改名为“长征南路”,而且“长征南路”之名一直沿用到“文革”结束后,才正式命名为江宁路。
另外还有一条“长征北路”,与长征路、长征南路相距较远,此路从小营向北到北京东路与太平门街相接,路两侧行道树浓荫蔽日,路西是一条河道,十分幽静。民国时名“军校和平里”,解放后与黄埔路同时改名解放路,不过这两条解放路并不相连。“文革”时将此路改名“长征北路”,“文革”后一度改名小营东路,1981年12月将原来的小营路改名为珠江路六五三巷,小营东路改名小营路。上世纪90年代拓建龙蟠中路,此路消失。
其他主要干道,除北京东路、北京西路、长江路外,都改了名称。珠江路与后宰门街合并更名东风路;莫愁路更名四新路;御道街更名工农兵路。
街巷名中凡有“状元”、“进士”、“举人”之名的都被改掉,如:状元境更名立新巷;状元境二十三巷更名立新里;焦状元巷更名新生巷;朱状元巷更名大众巷;秦状元巷更名秦银巷;沈举人巷更名沈举巷;位于龙潭的进士坊更名跃进街。
在街巷名中出现“寺”、“庵”、“庙”、“祠”、“佛”、“观音”、“罗汉”、“天妃”、“天主”、“神”等字词者统统改掉,如:佛心桥更名金星桥;观音巷更名大庆巷;观音里更名大庆里;观音阁更名永进巷;罗汉巷更名破旧巷;瓦官寺更名火炬巷;凤游寺更名凤游路;地藏庵更名永新巷;东妙峰庵和西妙峰庵分别更名东妙峰巷、西妙峰巷;龙池庵更名龙池巷;上乘庵更名上乘巷;水斋庵更名红旗巷,相应的水斋庵三十五巷更名红旗巷三十五巷;六度庵更名六度巷;白衣庵更名白衣巷;伏魔庵更名群众巷;北祖师庵和南祖师庵分别更名群英北街、群英南街;石婆婆庵更名石婆婆安;因南京另有石婆婆巷,不能重名,故用“安”代“庵”,以“安”作地理通名,可能是绝无仅有之一例。龙王庙更名战斗村;同此,龙王庙前、龙王庙后两巷分别更名战斗村前、战斗村后;城隍庙后更名奋斗村;蒋王庙街更名勤丰街;红庙更名红巷;将军庙更名拥军街;夫子庙东、西市场分别更名益民东市场、益民西市场;祠堂巷更名继红巷;西祠堂巷更名西继红巷;长生祠更名长生巷;谢公祠更名谢公巷;刘公祠更名刘公巷;洪公祠更名洪公巷;洪庙巷更名红军巷;天妃巷更名天飞巷;天主堂后街更名天堂街;神巷更名文革巷。
“文革”时道路街巷更改名称的还有:贡院街更名人民街;蓝旗街更名红旗街;永宁街更名永红街;复兴街更名立新街;旧王府更名健康巷;养虎巷、马家山合并更名打虎巷;骂驾桥更名马家桥;杨将军巷更名前进东巷;安将军巷更名前进西巷;刘军师桥更名生产新村;大香炉更名大熔炉;大悲巷更名大公巷;古平岗更名红卫岗;北阴阳营和南阴阳营分别更名向阳北巷、向阳南巷;孝顺里更名葵花巷;狗耳巷更名新华巷;慈悲社更名春风巷;御河新村更名文革新村;大纱帽巷和小纱帽巷更名大沙巷、小沙巷等。
从1966年8月开始到1967年3月,当时的市人民委员会以及后来的军管会先后将城区区名、主要广场名称、城市主要干道名称、部分街巷名称进行更改。1973年11月前后,城区区名和部分道路先后恢复原名或重新命名。文革结束后,城区主干道大多恢复原名,到1981年底,所有“文革”时期更改的地名全部恢复原名,只有个别道路因原来只有民间俗称,没有正式命名,文革时确定的路名未变,如瑞金路等。
一场狂热的改名浪潮,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荒唐。
作者 │杨隆鑫 原南京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