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0233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掌故

江苏与“母亲”有关的地名知多少?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5-29 阅读:1115 次

来源:交汇点

今天是母亲节,江苏也有不少地名与母亲有关。有的是因为儿子报答母亲的恩情,有的为了纪念儿子对母亲的孝顺,有了为了纪念母爱的伟大,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王聿诚向记者介绍了这些地名背后的典故或动人的故事。

南京大报恩寺传说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答自己母亲而建的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天禧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

大报恩寺塔远景。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 丹 摄大报恩寺塔远景。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 丹 摄

那么朱棣的母亲是谁呢?主要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马皇后,这是根据正史的记载;第二种是达妃;第三种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朱棣则是元顺帝的遗腹子;第四种是碽妃,这个普通妃嫔因触怒朱元璋,被以残酷的“铁裙”刑折磨而死。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第四种。朱棣之所以隐瞒这件事,是因为他的皇位来得并不名正言顺,他就大举篡改正史,把自己刻画成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这样坐上皇位才更有说服力。关于碽妃是朱棣生母的记载主要来自一本叫作《南京太常寺志》的书,里面明确记载了孝陵神位的摆布情况,摆在最中间的是太祖高皇帝以及孝慈高皇后,左边一位的是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王、晋王;右边一位是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不过,据朱棣所言,他重建被焚毁的天禧寺,是为了要报答父皇和马皇后的“罔极之恩”。

在南京,皇帝为母亲专门建的塔还有高淳区城东龙城山上的保圣寺塔。塔始建于孙吴赤乌二年(239年),系吴大帝孙权为其母延寿祝福而建,后因寺得名。其塔七级四面,为砖木结构木檐楼阁式塔,是迄今江苏省保存历史最久的两座方塔之一。

大行宫东南有条利济巷,曾名离子巷,据传离子巷名也与碽妃有关。民间传说朱元璋将朱棣生母碽妃打入冷宫,受铁裙之刑,母子在此巷口泣别,故称离子巷。

孝顺里是一条小巷。杨民仆 摄孝顺里是一条小巷。杨民仆 摄

在南京城南的集庆路边有一个小巷子叫孝顺里。传说清末这里有一非常不孝的儿子,对待老母亲很差,街坊邻里无人不知。江宁知府李璋煜得知此事,亲自介入。不知李璋煜用了什么巧妙办法,让这个儿子懂得了纲常人伦的道理。这个儿子洗心革面,来了个180度转身,变得对母亲非常孝顺。周围居民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条这家人住的小巷命名为“孝顺里”。

大行宫的东南面,还有一条名叫“仁孝里”的东西向小巷。清代这里住了一位名叫赵拱振的大孝子而得名。不过赵拱振的生卒事迹已经失考,但这条小巷成为他一片孝心的见证。

子母洲、子汇洲位于南京城西南长江之中。两洲于1949年之后形成,形态基本相似,子母洲大,子汇洲小。民间称下游先露出江面的沙洲为上游沙洲之“母”,故名子母洲。上游子汇洲本名子会洲,传说他来与母亲相会,故名;后“会”讹为“汇”。

南京长乐路秦淮区少年宫附近,有个有趣的地名叫做“骂驾桥”。据说是朱元璋有一次和徐达一起在外出巡视,体察民情时,在这里被一位老妇人冒死拦下,大骂朱元璋忘恩负义,为自己死去的儿子感到不值!朱元璋听到后十分奇怪,派人询问那老妇人的儿子是谁。老妇人回答道:“我儿的名字是韩成。”朱元璋听到这个名字恍然大悟。

传说当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于鄱阳湖。混战中,朱元璋被围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与朱元璋长得很像的大将韩成挺身而出,乔装成朱元璋的样子替他投降。朱元璋感动地问韩成有什么后事交代,韩成大义凛然,“臣一生为国,岂复念家”说完,韩成便对着敌军大呼,称自己愿投河自尽,只求放了部下。陈军以为是朱元璋,便答应了。韩成刚一投河,敌军便纷纷下河打捞尸体。趁着混乱,朱元璋逃出重围获救,最终打败陈友谅部队取得胜利。

朱元璋立刻追封韩成为高阳侯,并册封这位老妇人为“诰命夫人”修建了高阳侯府邸为其养老送终。此地也被称为“骂驾桥”。

在南京长江路附近,有一条名叫石婆婆庵的小路。事实上,很多地方都有石婆婆相关的地名。除了长江路附近的石婆婆庵,还有进香河路的石婆婆巷、红花街道的石婆庙以及六合竹镇的石婆村。这些地名,都是在纪念石婆婆。石婆婆是谁呢?

石婆婆庵。薛玲摄石婆婆庵。薛玲摄

据史料记载,石婆婆名芮娘,王氏,是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也是乳娘)。燕王朱棣夺取皇位,陈迪全家遇难,唯一剩下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芮娘与陈珠母子相称,到处躲藏,立志将陈珠抚养成人。在南京城外的村庄短暂地躲避后,来到山东邹县西双村。后被朱棣皇帝怜而赦之,戍遣登州。成化年间芮娘去世,但她的美德留传千古。因此,明末在芮娘留居过的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石岛村,都曾立起石婆婆像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山塘街,原来是明礼部儒士贝启祚妻子程氏节孝祠。

贝启祚23岁时与程氏女成婚。这个程氏女十分孝顺聪慧。十岁时,父亲背上生了疽痈,年幼的女儿十分懂事,天天用嘴将浓血吮出,疽痛才慢慢痊愈。与贝启祚结婚后,育有一子名贝斑。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入苏州,贝启祚在乱军中丧命年仅32岁。从此,27岁的程氏带着7岁孤儿艰难度日,终将贝斑养大成人。程氏守节34年后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病故,享年61岁。到七世孙贝溥时,贝家的药业经营得非常红火,成为苏州巨富。其子贝慕庭将程氏的感人事迹上报江苏巡抚,后经礼部奏报,乾隆三年(1738年)旌表“节孝”,乾隆十年(1745年)在山塘街桐桥西侧立“节孝”牌坊。程氏节孝祠历史上因建设的需要而被拆除,仅存“节孝”牌坊一座,2009年修复为“吴中贝氏纪念馆”。

兴化市有个中堡镇与救母有关。传说盐城与兴化之间的大纵湖原为一座繁华城市,叫做晋城,这里曾住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叫宗保子。宗保子家里比较贫困,有一个70多岁的老母亲。宗保子靠做豆腐度日,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这里发洪水时,宗保子背起母亲就跑,终于到了一土墩之上,躲过了洪水,而他们停下来的地方就被称为宗保庄,即为现在的中堡镇。

徐州有条王陵路与哭母有关。王陵是徐州沛县人,协助刘邦打败了秦兵。当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项羽派人把王陵母亲从沛县“请”到彭城霸王宫,劝说王母写信招王陵归顺楚军。但王母给王陵写信,叫他好好帮刘邦打天下,并当着项羽的面拔剑自刎。

项羽对此非常气恼,派人把王母的尸体抬到彭城南门外,在大铁锅里煮了三天三夜。然后把大铁锅反过来扣在王母尸骨上,想叫王家永远不能见到天日。徐州百姓对王母的气节十分崇敬,趁霸王离开彭城时,偷偷在扣着王母尸骨的铁锅上加了许多土,堆成一个土丘,这就是最初的王陵母墓。

刘邦打败项羽后,王陵回到了彭城。他走出南门就跪倒在地,爬了两里多路来到母亲墓前痛哭,后人在王陵爬过的地方建了一条路,这就是王陵路。

金山寺与慈寿塔。来自视觉中国金山寺与慈寿塔。来自视觉中国

镇江金山寺有座慈寿塔,这是座为母亲建的宝塔,建塔人是历史上一位名相——一生先后侍奉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个皇帝,官拜尚书右仆射(右宰相)的曾布。

实际上,当年他为母亲修建的是两座塔,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一名“荐寿”。曾布还写了一篇《敕赐金山龙游禅寺度僧荐慈宝塔记》,寄托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南宋诗人陆游从绍兴到蜀地赴任的途中,在金山稍住几日,日记中留下了“寺有两塔,本曾子宣丞相用西府俸所建,以荐其先者”的记载。双塔后来倒塌,明穆宗隆庆年间重建时,合二为一,名“慈寿塔”。清咸丰三年(1853年),这座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隐儒自行募修此塔。他奔走南北,多方募化,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约历五年,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建成,即现在的慈寿塔。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几次修缮,至今巍峨秀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