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路名规划编制方法与实践探索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6-13 阅读:1556 次
来源:地名笔谈
李贞
地名作为无形地标,承载着人与环境的关系,蕴含社会记忆,是居民意象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规划道路如雨后春笋般增加,大量路名需要进行命名。然而当前城市路名规划相对滞后,缺乏系统的规划方法,科学性和规范性不够,对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路名规划方法体系,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对路名进行规划论证,制定路名命名原则,确定路名规划主题并提出具有共同社会认知、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长久使用的路名,是路名规划工作者需要系统考虑并解决的重要问题。关于上海路名的研究以地名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探讨为多,例如张鸿奎研究了移民与上海地名的变迁;亢娜等运用GIS手段探讨上海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丁家骏以上海为例研究我国传统地名特质及其对当前路名规划的启示;吴俊范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研究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综合来看,对于城市规划层面的路名专项规划方法体系研究以及相关案例分析相对较少。本文从路名规划整体性、系统性考虑,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路名规划实践,探讨路名规划编制方法体系。并结合规划实例,探讨路名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情况,以及如何综合考虑路名与城市文化、风俗、城市品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科学合理的路名方案,对于科学编制路名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及《上海市地名管理导则》,路名规划中的城市道路是指在控规中已确定道路红线,并纳入各级城市市政道路管理的道路。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路。本文探讨的路名规划为控规层面命名市政道路名称的规划。
城市路名规划主要分为准备阶段、梳理阶段、分析阶段和方案阶段4个阶段,同一工作方法可贯穿多个阶段,进而进行相互修正和完善,最终完成路名规划方案(见图1)。
图1 路名规划方法和路径2.1资料准备规划任务确定以后,首先需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收集的资料主要有4类:纸质资料、电子资料、地名查询数据库、相关单位及专家名单。纸质资料包括地方志资料、地理历史文献资料、相关规划等;电子资料作为路名规划工作文件的基础,力求准确性和时效性,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内的道路红线图、电子地图、最新版的电子地形图等;地名查询数据库等平台类资料,主要包括各地方地名查询系统等。工作过程中通过专家咨询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访谈获取的信息也非常重要,其中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市政、交通、规划、自然资源、地名等管理部门以及公安局、邮政局、相关街道镇等。2.2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建立和维护地名统计数据库是路名规划的重要工作方法。数据库内容有现状路名数据库和规划路名数据库,格式上包括矢量地图文件数据库和图表文件数据库。矢量地图文件数据库建立之初需要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分层和编号,以方便数据的完善和维护;图表文件数据库主要的要素信息包含道路走向、路名、道路起迄、规划道路红线宽度、道路长度、路名批复情况等。2.3路名查询平台的使用道路路名查询平台是路名规划的必备工具。上海市路名查询最常用的是上海市地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全市所有已批及待审批城市路名,从中可以进行标准路名、道路起迄及规划路名同音重名等的查询。浦东新区的路名基本情况也可以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门户网站——行政许可结果公开——地名审批”的路径进行查询。2.4实地踏勘与专家咨询实地踏勘主要考察现状路名使用情况,包括道路走向是否与规划红线一致、道路门牌的编制走向、门牌号码使用情况等。专家咨询则贯穿路名规划的整个过程,梳理地名的历史由来、地名背后隐含的典故、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等,方案阶段规划地名的采词风格、采词方案,都离不开各类专家的献计献言。
城市道路名称遵循“专名通名”的命名规则。通名体现道路的类型、共通性和部分特性,专名则是道路的专用代号。3.1通名命名规则及现状分析通常道路命名中,出现的通名主要有3种,分别为“路”“公路”“大道”。按照《上海市地名管理导则》中对通名命名的相关规范,使用“大道”作为通名,必须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规划红线宽度50 m以上的主干道(崇明例外)。主干道以下的道路一般以“路”作为通名。 “公路”则为公路交通体系专用通名。但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道路性质、管理主体等发生变化,导致城市道路和公路存在一定重叠,有些城市道路通名为“公路”,实为城市道路。例如以浦东新区规划道路红线为基础,结合现状地形图及实地踏勘,统计浦东新区干道以上道路共计317条,其中通名“大道”的有15条,通名“公路”的有26条,其余276条道路通名为“路”(见表1)。
在使用“大道”作为通名的道路中,浦东新区规划道路红线宽度达到50 m的道路有9条,符合通名使用规范。另有6条道路红线宽度在32—45 m不等,虽不符合通名使用规范,但多因交通通达性需求和区域对外指位需要而设定(见表2)。
3.2专名命名规则及结构分析3.2.1专名命名分类体系按照不同的采词方向,将专名命名规则分为10大类16小类(见表3)。
3.2.2路名专名命名规则结构分析对上述317条干道道路专名进行分析,使用最多的是借用地名,占比为46.7%。其次为依据区域功能命名和依据方位命名,占比分别为12.9%和12.0%。依据区域或道路历史特色命名的比例为7.4 % ,寓意美好吉祥愿望的比例为6.2%。另外花草树木、时代背景、诗词佳句、自然景观、人名命名的道路也有一定的数量,所占比例在1.9%到3.6%之间(见图2)。
可见,路名命名采词仍以借用地名或者地名派生为主,这是浦东新区道路命名的传统思路。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规划编制的要求,与控规同步编制的路名规划则注重区域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着重考虑功能方面的因素,以体现区域特色,增强区域辨识度。依据方位命名使路名具有较强的指位性,并在使用中更加方便有效。路名规划应注重挖掘地区的历史特色、历史典故及历史渊源,使路名承载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所在地区在文化上充分融合。3.3路名规划案例分析3.3.1历史地名的挖掘与保护浦东新区新场镇相关路名规划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使当地的历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新场镇地处原南汇县中西部,成陆于唐中后期,有着近1000年的历史,史称“石笋滩”“石笋里”,文化底蕴深厚。新场历来有“笋山十景”“马鞍水桥石驳岸”“十三牌楼九环龙”等胜景,驰名江南。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浸润着这块古老的土地。规划区域位于镇历史风貌区东侧(见图3),据《浦东村史》《南汇县卷》《新场镇志》等史籍资料记载,规划所在区域历史上为新场金建村绣花坡(铺),“顾绣的发源地在新场,其地位于今千秋桥东约里许的金建村”。顾绣为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经过大量考证和走访调研,充分还原了绣花坡与“顾绣”文化的历史原貌。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绣花坡有个姓韩的刺绣人家,世代以刺绣为业。韩家有个姑娘名希孟,自幼刺绣,而且心灵手巧,学得一手好画。其所绣花鸟、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其妙绝一时的“画绣”,成为时尚,连宫廷也知其名。韩希孟嫁入上海县做官的顾家,成为名贤顾名世的孙媳妇。后来韩希孟及其教授出来的女性绣品,一概冠以顾姓。韩希孟的“画绣”一度成为顾家的“摇钱树”;“顾绣”也成为一块金字招牌。顾家所处位置在上海市区的露香园路一带,因此“顾绣”也称“露香园顾绣”。规划考虑,若将“顾绣”文化用于路名命名,为广大百姓使用,则可以将这段几近湮灭的历史重新唤醒。首先提出“顾绣”是否可以直接作为路名,对这段历史进行记载。但考虑到“顾绣”虽发源于绣花坡,但成名于露香园。为避免在地域上引起争议,最大程度地尊重和还原历史,笔者进一步拜访了上海露香园顾绣研究院的专家,对新场金建村作为顾绣发源地的历史进行求证,并征询专家意见。经过详细讨论,结论是顾绣发源地为浦东新场绣花坡,将“绣花坡”作为地名更为妥当,路名方案采用绣花坡路能够更加真实地保护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3.3.2分类分片,体现区域特色张江科学城为叠加3大国家战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由贸易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点地区。张江科学城目标将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成为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为主,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在科学城范围内的路名规划中,则紧扣科学城发展目标,分类分片,根据各控规编制单元的功能定位来制定地名命名主题,对具体路名采词进行指导(见图4)。
国家实验室单元路名规划中,紧扣“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新型宜居科创功能片区”的功能定位,探索科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的叫法,制定“格物致知”这一路名规划主题,并将“闻”“晓”等体现做学问多听多想、细致入微、见微知著等字源用于地名采词,提出博晓路、格晓路、闻晓路等路名方案。国际医学园区单元是“以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为核心、打造高端医疗服务平台、建设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园。路名规划中首选与医疗相关的命名思路,使其既能传承中华传统医学的文脉,又能与其他区域医疗园区有所区别,凸显生命主题。结合园区内已有路名的采词规律,规划中提出采用中草药植物采词命名,名称选取原则一为人们喜闻乐见,既是花草植物,又是中药药材;二为百姓熟知,能够体现医术高明、妙手回春之意。经过反复论证及推敲,最终确定红景天路、牵牛花路、檀香路、百合花路、甘草路等命名方案。康桥工业区南区规划中,路名规划则紧扣“先进制造业、物联网制造基地的功能定位”,制定“产业腾达,企业长青”的地名命名主题,确定广青路、良腾路、良虹路等代表企业发展美好企盼的路名方案。结合规划区域的功能定位,分类分片,紧扣地名命名主题,构建良好的地名命名体系,形成区域的鲜明特色,增强地名的指位性,是路名规划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3.3.3延续既有地名规律,提高辨识度在金桥副中心核心区路名方案研究中,充分考虑区域原有的地名命名规律,使区域地名系统性更强,增强区域的识别度。金桥副中心核心区位于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周边板块功能相对稳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名命名风格。分析周边板块的地名规律有助于确立路名规划的主题。北侧的金杨新村居住板块,地名采词多以借用地名(山东地名)为主。例如菏泽路、牟平路、长岛路、胶东路等。东侧的碧云国际社区板块,以范仲淹的诗词入地名,反映了该地区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并采用色彩加植物的方式命名道路,营造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宜居生态环境。例如碧云路、明月路、红枫路、黄杨路等。南侧的张家浜楔形绿地,则采用植物命名道路,展现区域绿地特性,例如碧桃路、翠柏路、银柳路、紫竹路等。与规划区域结合最为紧密的金桥开发区,前身是金桥出口加工区,为1990年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历史形成过程中,路名规划结合定位,抓住出口加工区拥有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企业这一特色,采用“金”“桥”二字加全国各地省份简称来命名、其中南北向是“金+省份简称”,例如:金京路、金穗路、金苏路等。东西向采用“省份简称+桥”,例如:宁桥路、鲁桥路、川桥路等(见图5)。
经过近30年的开发建设,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历史已成为该区域的烙印,保持原有“金”“桥”作为地名的命名规律,既符合区域定位,又是对历史的尊重。考虑到地名同音重名、省份简称资源有限等因素,并结合金桥副中“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的城市设计理念,建议采用与用地功能结合并展现美好生活的字与金字组合,及省市简称与桥字结合的地名方案(见图6)。
道路通名方面,在今后地名规划实践中,应严格按照《上海市地名管理导则》中规定的技术标准执行,避免通名不规范造成使用上的混乱。道路专名方面,采词方向需结合所在区域进行特定分析。从浦东新区整体空间特征上来讲,陆家嘴地区及三林镇较多路名采用直接引用山东省地名命名,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辨识度。花木地区道路命名多采用花草树木命名。外高桥、金桥、张江地区则依据用地功能内涵来延伸道路命名。航头、惠南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命名道路较多。临港主城区路名依据花草树木来命名,西侧临港产业区集中采用伟人诗词佳句命名道路,南侧海洋高新基地又依据功能来命名。浦东中部地区大多数集镇则多采用地名派生或道路连接村镇首字相接来命名道路。总结近年来路名规划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浦东新区路名规划在空间上可分为3大板块:北部板块、中部板块和南部板块。对于不同板块的路名命名,可以参考以下引导。北部板块主要包含外高桥综合片区、陆家嘴——世博综合片区、张江——金桥综合片区、曹路——唐镇综合片区。该板块各区域功能相对明确,路网命名较为完善,且已形成区域特点鲜明的采词主题。建议路名规划以延续为主,在充分结合区域功能和原有道路命名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路名采词。中部板块主要指浦东新区中部城镇群地区,包含周康航新综合片区、川沙——主题公园综合片区、惠南综合片区、大团——老港综合片区。该板块较多区域功能尚未明确,干道系统路网命名尚有一定空白。板块内包含川沙、新场、航头等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城、古镇多,历史悠久,拥有较多历史文化资源,且多数区域属于农村,相对应的河渠、护塘、村宅、祠堂、豪门望族等老地名占了很高的比例。建议该板块道路命名在原有命名规则的基础上,以挖掘历史文化特色为主要思路,并结合区域功能命名。南部板块主要指临港新片区。该片区功能为城市新城,现有路名规划相对较新,路名特色明显。建议路名规划在现有基础上,着重体现新城特色,增强新城的区域辨识度。
路名承载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信息,大到国家的国防安全,小到居民的社交出行,都与路名密切相关。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路名规划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同步规划进行编制,才能使得城市规划体系完整统一。路名规划必然是动态的过程,规划方法和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持续研究。制定路名规划的命名方案时,应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考虑大众的心理倾向,顺应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出群众喜闻乐见、长久传承使用的好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