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文化遗产探究尝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8-09 阅读:1223 次
来源:地名笔谈
商伟凡
引言:地名—地名文化—地名文化遗产,是当今地名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自己也在探索与实践当中。应邀指导撰写“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概况时,有感“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于是抽取未曾驻足的四川“盐亭县”为例,撰写按规定不超过5000字的文稿作为样板。其中,首次将自己的“地名考证应精准到‘字’”、“树立当地历史文化标志”、“冠以地名的社会现象为亮点”等新型理念落到实处。
遗产名称:盐亭县
所在政区:四川省绵阳市
文化内涵:嫘祖、岐伯、文同文化
入选时间:2019年2月21日
一、县域由来
二、文化标志
“嫘祖”在盐亭
“岐伯”在盐亭
(二)岐伯文化
“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经史百家杂钞》注)。这位传说中的上古时期著名医家,被尊为“天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天师,尊称岐伯也”;中华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便是托名岐伯与黄帝等讨论医学问题并以问答形式写成,“岐(伯)黄(帝)”由此被奉为医家之祖。及至后世,中医学被称作“岐黄之术”,或以“岐黄”代称中医学。
相传,岐伯是嫘祖的舅舅,生于古岐舌国,其都城在今盐亭县柏梓镇。这一时期,他遍尝百草,发明中医药,治病救人。嫘(祖)轩(辕)联姻后,他被黄帝任为太医。作为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即传说的岐伯诞辰日,盐亭城乡郎中、药师及信众聚集岐伯庙,举行名为“岐伯行乡会”的祭祀、庆祝活动,缅怀中医始祖救死扶伤、医行天下之德。柏梓镇的金钟山古寺,始建于元代,内设与“嫘祖殿”齐名的“岐伯殿”。
盐亭县境北部山区,有盛产上千种中药材的“药谷”,现存“岐伯墓”及诸多相关地名:有岐伯山、岐伯沟、岐伯坝、岐伯洞、岐伯桥、岐伯庙、岐伯宫、岐伯殿等;有天师庙、天师台;有药王岭、药溪、药潭、药池。在此兴建的“岐伯中医药生态观光园”,形成以岐伯中医药文化为主题、以岐伯地缘与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
“文同”在盐亭
(三)文同文化
北宋诗书画名家、一代清官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属盐亭)人。《宋史·文同本传》称之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苏轼称其技艺为“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竹画四”。存世有诗文《丹渊集》和相传为其作品的《墨竹图》等。北宋元祐九年(1094年),由外地归葬永泰县新兴乡新兴里,今盐亭县永泰乡文同村。
文同大半生亦学亦官,以“学端而行正”流芳:论治学,他钟情山水且尤擅墨竹,自创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画法,成语“胸有成竹”即出自他所主张的画竹之先;苏轼等名家画竹也受他影响,日后相从学者甚多,以致有“湖州竹派”之称。论行为,进士及第后历任普州、陵州、兴元府(汉中)、洋州等处主官,后于赴任湖州途中病故(人称‘文湖州’);在任体恤百姓而淡薄名利,矫枉纠错而为官清廉,有“清贫太守”之称。
在盐亭,《文同的传说》列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城命名“文同干道”;拍摄专题片《文同乡音》《文同故里情》;编著《文同传》、杂志《文同诗声》、歌曲《成竹在胸》;举办2018年文同诞辰1000周年首届廉政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在文同故里“文同村”:北桥山下重建“故宋文同之墓”,“文同桥”头恢复文同画室兼收藏场所“墨君堂”,茅茨山顶树立“文同塑像”、山麓开辟“文同廉政文化广场”;在太元观村,有隋代始建“太元观(文同读书台)”。
(四)冠名事物
盐亭县各类人文事物,不少冠以地名,用于强调权属、方位、特色并区别于同类:全县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蚕姑庙会”“蚕丝祖神传说”外,有4种民间舞乐形式冠以县名或河名:其一,取蟠桃造型、献寿之意,用于喜庆场合的龙舞“盐亭桃子龙”;在纪念嫘祖各节日,表现桑蚕农耕劳作并祈盼丰收的龙舞“盐亭蚕龙”;用于驱鬼(旱魃)祈雨的民俗龙舞“盐亭水龙”;感恩相传天神除鳌鱼精绝水患的民俗龙舞“梓江龙”。
此外,县域及县城有“盐亭糖画”“盐亭皮影”“盐亭回族风情园”“文昌宫庙会”,县城北、弥江畔的隋代“赐紫山遗址”;各乡镇有:两河镇的汉代“元宝山崖墓群”,冯河乡的清代“达家坪清真寺”,黄甸镇的清代“木龙湾王氏宅”,榉溪乡华严村的清代“榉溪笔塔”(又称“华严字库塔”),柏梓镇龙顾村的民国“龙顾井摩崖石刻”、高灯镇的清代“莲池寺字库塔”;以及“龙潭古乐”“茶亭李家大院”“龙门垭摩崖造像”等。
民间饮食中,有“盐亭酸菜”“盐亭豆腐干”“盐亭腊肉”“盐亭凉粉”“盐亭辣酱”“盐亭曲酒”“盐亭醪糟”,以及“弥江酒”;其中“盐亭凉粉”12个品种,古称“盐亭十二菽”,以“豌豆凉粉”“红苕凉粉”最受青睐。
盐亭的“字库塔”
三、乡土特色
(一)文化传承着力点。除蚕桑、丝绸文化发源地、川西北主要井盐生产与加工基地外,具有全县意义的还有如下两项:
1.一方交通枢纽、战乱必争之地。自古“蜀道难”,而盐亭“东拥凤冈,西环负戴,南通天府,北望神京”(清乾隆《盐亭县志》)。“战国末期,巴、蜀两国对峙,战争频发,蜀领今盐亭地,位巴、蜀两国分界处,故于此置亭,名潺亭,以资候望”(蒙文通《汉潺亭考》)。清代四川驿道中,川北两道必经盐亭:广汉至蓬溪的“僻东北路”;成都至巴中、城口的“小川北道”。1932年建成潼(川)保(保宁,即阆中)公路(今唐巴公路)亦过盐亭。
2. 全国字库塔第一县。字库塔,始见于宋代,多见于明清,主要分布在南方省份,是古人出于“敬惜字纸”“惜字祈福”而用来焚烧字纸的塔状建筑物,并承载器物、建筑、艺术、文化等属性。据统计,国内现存字库塔259座,盐亭县字库塔群以拥有31座(29座完好)成为数量最多的县域。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县城的清代“笔塔”,以塔形似笔得名;有附近类似的清代“惜墨如金坊”,其建筑形式为全国仅见。
(二)自然、人文景观
1.风景名胜。除纪念嫘祖、岐伯景区外,凤凰山有“凤灵寺景区”,始建于北宋的寺院连接原始林区,佛教文化浓厚;县城东北有“玉龙山景区”,海拔约700米,相传嫘祖于此教民养蚕曾名“嫘宫山”,隋末唐初始建报恩寺,清代誉为“天下无双景,玉龙第一山”(文人李调元)。县城西负戴山有“高山国家森林公园”,望江亭、春晓亭、魁星亭、凤凰台、濯笔溪、紫薇仙洞、严震墓等文物汇集。还有盐亭回族风情园、麻秧西部水产科技园等。
2.传统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较完整保存清代四川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巨龙镇“桅杆塆张氏民居”,安家镇建于明代、修缮于清代的“文星庙”,富驿镇始建于唐、重建于明的“花林寺”,玉龙镇建于清代以旌表节妇赵涂氏的“涂氏牌坊”,黄甸镇始建于元代的道教活动场所“真常道观”等。其他还有陈家庵、黄氏宗祠、玉带城门、参议会馆、五世同堂牌坊、五城寨、东亭书院等。
(三)历史人物
1.本县名人:除嫘祖、岐伯、文同外,唐代有八岁吟诗、以神童进京迁右相的“李义府”,著《长短经》明王霸、天人大略且为李白之师的“赵蕤”,为官忠君报国、兴利除害有“清严”之誉的“严震”;清代有“坐必焚香书字”以《鹃声集》传世的“陈书”,戎马倥偬于故乡捐建军门清真寺、创办松柏书院的建威将军“江长贵”;近代有早期传播马列主义、1927年英勇牺牲的革命家“袁诗尧”——今县城新区命名“诗尧路”。还有张泰阶、杨太虚、袁焕先、蒙文通等。
2.寓居名人:隋代“董叔封”在任盐亭县令,教化、训导辅之文礼、倡之蚕桑,离任时百姓拥道十里、泣声一片,后于凤凰山顶建“董叔亭”。南北朝“张峻夫”漫游至此,遇负戴山蟒蛇为害乡里遂率众除之,今存宋代“峻夫祠”、当代“斩蟒亭”。唐代大诗人“李白”与“赵蕤”结为“布衣之交”,到此向其学书于昙云庵、学剑于仰天窝“岁余”;“杜甫”亦曾到此寓居昙云庵,留诗三首脍炙人口,如“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
盐亭县
[Yántíng 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