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名,懂地标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8-31 阅读:661 次
来源:地名世界
张思佳
地名标志古已有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从原始社会的刻痕为记、立物为标,演变到封建时期的碑碣、匾额、招幌、牌坊,发展到当今社会的地名标志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饱经风霜而恒久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见地名标志与人类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关系何等密切。地名标志的“特异功能”,就是使各种地理实体的名称明码化、公开化,便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传播与使用。正如列宁所言:“……一种惹人注目的标志,我们用它来代表事物,说明事物,以便使事物能够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改革开放十年来,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增多,地名标志化在全国应运而生,也就成了情理所至,势所必然。
地名标志初具规模后,群众喜形于色,外地客人交口称赞,溢美之词,不绝于耳。请听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吧:交通部门反映说,“有了地名标志,就象有了活地图,我们的司机就会少跑冤枉路,省油省时省精力还增加了经济效益”。测绘部门反映说,“有了地名标志,外业人员调绘时,大大减少了地名标注的错误率,提高了成图质量”。出差人员反映说,“有了地名标志,我们不用费尽口舌四处问路,避免了徒劳往返,加快了办事效率”。乡镇企业反映说,“有了地名标志(过去乡镇驻地大多无门牌),客户找厂少走弯路,也不会摸错门,有利于产品供销,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居委会反映说,“有了地名标志,邮递员再也不用把书信、报刊委托居委会干部转送, 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北京人豪迈地说,地名标志是“首都的牌子,北京的窗口,国家的门面”。
农民喜悦地说,“河变、路变、村庄变,立了村牌真方便”。
游客兴致盎然地说,“指路牌是好向导,不用问人也能到”。行人感慨地说,“地名标志不是修桥补路,胜似修桥补路”。
“地名标志”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被形象地比喻为“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中国地名网就是充当着这个“脸”与“眼”的结合。使地名标志成为当地文化信息的重要入口和展示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运用,丰富地名标志功能作用,为人居环境提升贡献力量。
地名是有生命的,一个地名从出现,历经岁月沧桑,形成地名沿革,彰显文化底蕴;亦或某一天地名消失,便成了历史地名。一乡一村皆有历史,一街一巷皆有文化、一山一景皆有故事、一地一物皆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