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01-杭州地名探源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9-08 阅读:695 次
来源: 微信公众号微信
2016年在时光碎影系列里发了几篇钱益知老先生的遗作后反响不错,后来又拿到了钱老先生关于杭州地名方面的大部分文章,当时以《杭州地名史话》命名,这是第一篇。现在整理后选了几篇重新发表。文中所指的余杭,是今留下、闲林出去往临安方向的老余杭,今天的新杭州人可能并不知晓,如今的余杭是新余杭,本名临平。慈禧年间发生过一桩轰动全国,震惊朝野的大案,主角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就是余杭人,事情也发生在余杭。其实这本来只是一个很寻常的小案,七搞八搞越搞越大惊动了中央,最后老福爷亲自过问了。案情大白后,慈禧原想赦免二人,后来转念一想对小白菜说,你虽是冤枉的,但你坏了我朝一百多位官员,罚你出家为尼,杨乃武的功名也未恢复,郁郁而终。这件事告诉我们,自古反贪有风险,实名举报要三思。慈禧寻思,一个原本不大的案子,竟然蹦出一百多个贪官,这么查下去,我大清朝无官可用也。还有,西太后年轻轻就守了寡,最是嫉妒小两口恩恩爱爱,连自己的儿媳都要嫉妒,她就怕将来小白菜和杨乃武勾搭在一起。这小白菜也是嫁错了人,老公姓葛,婚后称葛毕氏,葛毕与嗝屁同音,意思你懂的。
杭州,别名武林,本为秦代会稽郡之钱唐县,唐朝因其与国号相同而改为塘。杭州地名的由来有三说:一曰唐者,途也;钱,古篯姓。秦汉间有钱姓者居此,筑堤捍水,而遂系之以唐因以为名(见《西湖游览志余》);二曰《汉书》、《晋书》的地志皆有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北魏阚駰曰:武林山出泉水,东入海。所谓武林山之泉水,即今灵隐山南北两涧所合之水。秦代时,西湖犹为海湾,受潮汐之冲击,居民筑塘以捍之,故曰泉塘;三曰《水经注》引《钱塘记》云: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之而去,塘因以成,古改名钱唐也。然而,当代许多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钱塘江两岸,从远古至秦汉都是越人聚居区,钱塘一名当来自越语。上述三种解释,是望文生义的越语汉解。
杭州一名始见于隋朝。《隋书.地理志》有载:余杭郡,平陈置杭州。杭是专名,州是通名,州同郡、府,是行政区划名称,不具有另外意义。杭州因州治初设在余杭县而得名,因此必须解释余杭之含义。据志书及有关资料记载,杭之含义有三;一是夏禹东去,舍舟杭登陆于此,乃以为名(见《郡国志》);二是杭,方舟也,殆今之浮桥,禹至此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禹杭(见《西湖游览志余》);三是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见《杭城都市发展之经过》/谭其骧)。隋开皇十年,移州治于钱唐县的柳浦西凤凰山麓,唐以后,钱塘县遂专以杭州之名。然而,当代著名的地名学者陈桥驿教授认为,余杭和浙江的余姚、上虞、鄞县、诸暨等县以及瓯江、甬江、姚江等都是越语地名。正如清代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所说:盖余姚如余杭、余暨(萧山的古县名)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今嵊州市)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不详。然而,《越绝书》说: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可见,将余杭解释成夏禹出航,实为牵强附会,但流传已久,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