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482533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舟山的这个千年古镇曾被誉为“六国港口”“海州一镇”!你知道是哪里吗?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0-10 阅读:1936 次

来源:盛唐海事微信公众号


夏志刚 王建富 


岑港司前街位于舟山岛西北部的岑港镇,是舟山岛西部区域的商贸中心,定海农村的四大老街之一,因元大德二年(1298)置岑江巡检司而得名。


  司前街起自虞山嘴下的新司前街,终至冷浦湾的天后宫附近,全长1410米,大部分地段宽约2米,部分路段宽10米。岑港,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为“岑江港”,因海水入两山相夹处,形似江河而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解释说:“以两碶夹山,故名岑;以海尾冲入,故名港。”


图片
图:岑港港区。


  岑港贸易集市的形成,大抵形成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舟山群岛属于以杭州为都城的吴越国,吴越国虽是偏隅小国,但其国君是曾有贩私盐经历的临安人钱镠,长期受海上丝路贸易的熏陶,熟知丝瓷贸易的巨大利益,深谙造船技术和海上贸易的方法。为保障海上航路的畅通,吴越国于天宝二年(909年)在舟山群岛复设翁山县。依托古鄮县(即后来的明州、宁波)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的海上贸易枢纽港的重要地位和在全中国排名第一的航海能力,吴越国延续了先人的贸易传统,重新构建了内通国内各诸侯国,外交西洋和东洋各国的海上丝绸(瓷器)贸易线路。其中,在岑港建立了海内外贸易基地,“南北舟舶辐辏于此”,造就了海上贸易的集镇,誉称“六国港口”。元《大德昌国州志•叙水》记载说:“岑江港……旧谓之六国港口,南北舟舶辐辏於此,亦海州一镇云。”“六国港口”从此作为岑港的代称,而延续千年的司前街的繁华,也大抵以此为肇始。

图片


宋代,朝廷在岑港设立名为“岑江坊”的买朴酒坊 。月纳税银一千零六十五贯四十二文 。是当时纳税额仅次于翁山坊和北界坊的第三大酒坊。


  司前街地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元大德二年(1298年)。其时,朝廷为强化治安,改善贸易环境,在岑港海滨设立了岑江巡检司,常驻弓兵20名。可谓是:司因港而设,街因司得名。

  作为舟山群岛唯一的千年古镇,岑港有史可考的驻兵防卫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为了防范海盗和护卫航道,朝廷在三姑(今大洋山岛)设立了都巡检寨,并下设岑港、冽港两个子寨,合计驻兵638名,从而开启了岑港的作为军事要隘的命运。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蒙元大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和庆元(今宁波)等地,南宋大将张世杰从岑港等地出发两次反攻定海(今镇海)失利,反被元将哈喇斛击败并攻陷昌国。


图片
图:司前街一角。

  元军攻取浙、闽等地后,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循唐宋旧制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处港口设立市舶司。后来又陆续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处市舶司。在元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带动下,经历了短暂战争后的岑港,又迅速恢复了繁荣。与此同时,为报日本国辱使和第一次东征失利之仇,踌躇满志的元世祖忽必烈利用招降的宋水军和海盗,在东南沿海筹建海军,拟从海路再次征日本。其间,元朝廷根据筹备东征日本和守护贸易航线的需要,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将昌国县升格为昌国州。在此过程中,岑港因其优良的港口条件和成熟的造船技术,成为元朝的造船基地,昼夜赶工为远征军建造大小战舰和运输船。


 进入明代以后,明朝廷背历史潮流而行,于洪武十九年实行了残酷的海禁政策, “以昌国濒海民尝从倭为寇故”强迁除舟山岛外的舟山群岛46个海岛居民入内地,并于次年废昌国县,迁昌国卫到象山。但岑港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保留了居住人口、加强了防卫力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岑港巡检司和司前街外,建筑了周围六十三丈的岑港巡检司城,南开一门,上建谯楼。在此后的抗倭战争中,倭寇曾经多次骚扰侵占岑港,民生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倭寇头目王直被总督南直浙江福建、军务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胡宗宪诱回国内,抵达岑港安营扎寨,戚继光、俞大猷、张四维等数路大军从此围困岑港。王直被诱杀之后,胡宗宪统率的剿倭大军与王直的义子毛海峰在岑港相持、激战一年,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闰七月方攻破岑港,史称“岑港之战”或“舟山大捷”。其间,倭寇曾经在司前街前的海涂上建筑木城用以防守,并在司前街后的岑港山上架设佛朗机炮轰击明军,而戚继光献计使用“移动木城”战术进击倭巢,收获奇效。鏖战中,司前街的繁华也毁灭殆尽。岑港之战胜利后,朝廷为褒奖岑港抗倭的鸿功,在河浦两侧建两座木城予以纪念。


图片
图:司前街上的老商铺。

  司前街现有的街巷多形成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展复之后。凭借着海岛开发战略和优良的避风条件、以及沟通宁波的地利因素,司前街逐步恢复了生机,并以贸易之利形成了费家、董家、孙家、施家等大宅。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占据了舟山。其间,青岭义士包祖才活捉正在测绘的英军上尉安突德(Anstruther),经由岑港押送至镇海大营;钦差大臣裕谦也曾安排数千精兵到岑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第二次定海保卫战失利之后,英国侵略军安排“皇家爱尔兰”部队进驻岑港,每逢“圣巴特里克”节,侵略者们就会在营房里举行庆祝活动和体育比赛,岑港司前街附近丰富的鸟类资源,也引起了侵略军的垂涎,“响尾蛇(Rattlesnake)”号舰上的司令官詹姆斯•布罗迪(James Brodie)与随军外科医生爱德华•克里(Edward Cree)曾多次到岑港天鹅湖偷猎天鹅和野鸭,俨然把岑港当作他们的私有领地。


  鸦片战争以后,饱受摧残的岑港成为“绿壳”(海盗)作乱的巢穴。自咸丰九年(1859年)始,来自广东的“艇匪”“绿壳”占据了司前街,不仅在附近绑票、敲诈,还经常到横水洋等附近海面抢劫,司前街又经历了一场浩劫。后来,宁绍台道史致谔借助英军之力剿灭了海盗,也焚毁了司前街的大量房屋。其中,司前街90号边上曾有七道墙门的费家,即在此过程中被焚毁,仅余一道圆洞形的“擂鼓门”。


图片

图:司前街残存的“马头墙”与“擂鼓门”。周建伟摄


  旧时的司前老街原长650米,起自三官堂,终至天后宫,呈S型的东西走向,以密集的居民点封住了整个岑港小岙的岙口。司前街虽然偏居海隅农村,但街巷整齐、商铺林立,老街的路面大多以产自里钓山和老塘山古宕口的石板铺设,民宅或商铺的墙裙也大多用石板建造。这些建筑虽然历经沧桑和劫难,已褪去繁华,但也仍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记忆。


  按当地民众习惯,司前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三个部分。大碶桥和永安桥之间称为上街, 永安桥至泥渡口称为中街,泥渡口到冷浦湾称为下街。

  约80米长的司前上街是司前街的商贸区,民国年间由孙、施两大家族主导。解放后,上街仍以商贸功能为主,大部分还维持着清末民初商铺的轮廓,多为两层楼建筑,单檐硬山式青瓦顶,一楼以凝灰岩石板作墙裙,可拆卸的木铺板纵向排列,二楼则是木壁木窗,四扇或三扇连为一体的木窗用抹角方形木格装饰。

图片

图:司前街的石板路与老墙门。

  百米长的中街曾是这里的行政中心,北面约4亩的地盘是清代岑港巡检司的旧址,据说巡检司的宽大石门槛还躺在“卢家道地”之下。中街保留着不少古民居,一层或两层砖木结构,四合院形制,石板道地,屋檐墙角透着精美的木雕。司前中街在永安桥与从小岙龙潭水库流下的河水交汇。“永安桥”桥铭已经被建筑湮塞,“永年桥”“永义桥”成了它留传的别称。“永年桥头淡包一只油条一根”是许多70后的记忆,跨河而立的大饼店是“街里人”每天一早的“功课”,那店中央仅容一人的河道取水井口至今封存着。


下街是费氏、董氏的聚居区,在泥渡口、向家弄与中街分界。泥渡口在“文化礼堂”的西南,小型商船以前可行驶至此靠驳。泥渡口的西面为“马头墙”,曾经的深宅大院在同治年间的“艇匪之乱”中被英兵所焚,只剩下一个六块弧形石条拼成的俗称为“擂鼓门”的浑圆门洞。向家弄是以往通向“聚水塘”、“冷浦湾”、“碧峰义学”、小岙、涨次的必经地,由此与岑港山下蜿蜒的卵石村道连通。下街的最西端曾修有靠泊商船的石砌埠头。

据全国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司前街有136号、59号、67号、72号、95号、130号等商铺和民居列入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有194号、120号、112号等民居、供销社和电影院等建筑列入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


  从下街出来,一条老路经“冷浦湾”的沈家聚居地通往已经改为教堂的“天后宫”,一条新路延续到店铺林立的“新司前街”。“新司前街”两端分别是汽车站和渡口,一眼便能看到远处的舟山跨海大桥,古老的活力已经注入这条地处“望海湾”的新街之中,而老街则继续承担着见证“六国港口”兴衰的历史重任。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