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的这个千年古镇曾被誉为“六国港口”“海州一镇”!你知道是哪里吗?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0-10 阅读:1936 次
来源:盛唐海事微信公众号
岑港司前街位于舟山岛西北部的岑港镇,是舟山岛西部区域的商贸中心,定海农村的四大老街之一,因元大德二年(1298)置岑江巡检司而得名。
司前街起自虞山嘴下的新司前街,终至冷浦湾的天后宫附近,全长1410米,大部分地段宽约2米,部分路段宽10米。岑港,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为“岑江港”,因海水入两山相夹处,形似江河而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解释说:“以两碶夹山,故名岑;以海尾冲入,故名港。”
图:岑港港区。
司前街地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元大德二年(1298年)。其时,朝廷为强化治安,改善贸易环境,在岑港海滨设立了岑江巡检司,常驻弓兵20名。可谓是:司因港而设,街因司得名。
作为舟山群岛唯一的千年古镇,岑港有史可考的驻兵防卫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为了防范海盗和护卫航道,朝廷在三姑(今大洋山岛)设立了都巡检寨,并下设岑港、冽港两个子寨,合计驻兵638名,从而开启了岑港的作为军事要隘的命运。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蒙元大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和庆元(今宁波)等地,南宋大将张世杰从岑港等地出发两次反攻定海(今镇海)失利,反被元将哈喇斛击败并攻陷昌国。
图:司前街一角。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倭寇头目王直被总督南直浙江福建、军务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胡宗宪诱回国内,抵达岑港安营扎寨,戚继光、俞大猷、张四维等数路大军从此围困岑港。王直被诱杀之后,胡宗宪统率的剿倭大军与王直的义子毛海峰在岑港相持、激战一年,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闰七月方攻破岑港,史称“岑港之战”或“舟山大捷”。其间,倭寇曾经在司前街前的海涂上建筑木城用以防守,并在司前街后的岑港山上架设佛朗机炮轰击明军,而戚继光献计使用“移动木城”战术进击倭巢,收获奇效。鏖战中,司前街的繁华也毁灭殆尽。岑港之战胜利后,朝廷为褒奖岑港抗倭的鸿功,在河浦两侧建两座木城予以纪念。
图:司前街上的老商铺。
图:司前街残存的“马头墙”与“擂鼓门”。周建伟摄
按当地民众习惯,司前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三个部分。大碶桥和永安桥之间称为上街, 永安桥至泥渡口称为中街,泥渡口到冷浦湾称为下街。
约80米长的司前上街是司前街的商贸区,民国年间由孙、施两大家族主导。解放后,上街仍以商贸功能为主,大部分还维持着清末民初商铺的轮廓,多为两层楼建筑,单檐硬山式青瓦顶,一楼以凝灰岩石板作墙裙,可拆卸的木铺板纵向排列,二楼则是木壁木窗,四扇或三扇连为一体的木窗用抹角方形木格装饰。
图:司前街的石板路与老墙门。
百米长的中街曾是这里的行政中心,北面约4亩的地盘是清代岑港巡检司的旧址,据说巡检司的宽大石门槛还躺在“卢家道地”之下。中街保留着不少古民居,一层或两层砖木结构,四合院形制,石板道地,屋檐墙角透着精美的木雕。司前中街在永安桥与从小岙龙潭水库流下的河水交汇。“永安桥”桥铭已经被建筑湮塞,“永年桥”“永义桥”成了它留传的别称。“永年桥头淡包一只油条一根”是许多70后的记忆,跨河而立的大饼店是“街里人”每天一早的“功课”,那店中央仅容一人的河道取水井口至今封存着。
下街是费氏、董氏的聚居区,在泥渡口、向家弄与中街分界。泥渡口在“文化礼堂”的西南,小型商船以前可行驶至此靠驳。泥渡口的西面为“马头墙”,曾经的深宅大院在同治年间的“艇匪之乱”中被英兵所焚,只剩下一个六块弧形石条拼成的俗称为“擂鼓门”的浑圆门洞。向家弄是以往通向“聚水塘”、“冷浦湾”、“碧峰义学”、小岙、涨次的必经地,由此与岑港山下蜿蜒的卵石村道连通。下街的最西端曾修有靠泊商船的石砌埠头。
据全国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司前街有136号、59号、67号、72号、95号、130号等商铺和民居列入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有194号、120号、112号等民居、供销社和电影院等建筑列入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