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112222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录》积极吸纳历史文献考证成果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0-25 阅读:1557 次

                                                                                                                                                                                   王聿诚

 

地名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理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社会形象的一种体现。作为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体现,收录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 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 11 大类地名,共计13400余条的《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今年已经正式出版。此距1984年编印的《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已有四十年时间,就南京地名文化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四十年,既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化昌盛的时代。大量的南京稀见历史文献层出不穷地面世,让地名工作者如鱼得水。积极吸纳历史文献考证成果,还原老地名来源真相,准确诠释老地名含义,是《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以下称新市录)的显著特色。

今天的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县和原浦口区于2002年合并而成的政区名。对于“浦口”这一地名的含义,1984年的《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解释是:“浦口,意为水滨临岸之地。据清《同治江浦志》载:‘浦口……,元为浦子市,亦称浦子口’。”2012年《南京地名大全》亦称“‘浦口’,意为水滨临岸处。”

    将浦口(或者浦子口)解释为“水滨临岸之地”,实际是只采用了“浦”字的第一个义项——水滨,而非对“浦口”的完整解释。但“浦”字在古文中还有其他含义。《康熙字典》引《风土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南京地区的“浦”字作为河流通名,均为长江支流水道,如古称龙藏浦的秦淮河,古称板桥浦的板桥河,古称江宁浦的江宁河,还有新林浦(遗存今称路线河)等。实际上,无论是浦子口,还是浦子市、浦子山(在浦子口城中)地名中的“浦子”,里面都藏着浦口地区的一条河流——浦子口河。明《万历应天府志》记载:“浦子口河,东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锡、珍珠二泉,由浦子口西入江。”《清史稿》记载:“大江西南自安徽和州入,右与江宁分岸。为口四:曰乌江,曰老西江,曰新河,曰老河。受浦子口河,东北入六合。”今天浦口的丁家山河及下游的外金汤河均属原浦子口河。新市录因此增加了“浦口为浦子口河省称”之说。

江南第二泉是雨花台风景区里的一处名胜,亦名永宁泉。江南第二泉的得名传说是南宋诗人陆游评定的。其实该泉在宋元地方志中均无记载,在明《正德江宁县志》关于高座寺的记述中始见“永宁泉”名。但据明人周晖万历三十八年刻印的《金陵琐事》记载,著名文人盛时泰遍访金陵名泉“二十四处,皆序而赞之,名曰《金陵泉品》”,其中高座寺之泉名为“高座寺茶泉”。万历四十三年,盛时泰的朋友朱孟震在所撰《河上楮谈》谈及“金陵泉水”,书中记载:“茶泉在高座寺右,成化甲辰寺僧湛寂庵自开凿,得水沦茗味尤胜,嘉禾姚绶题曰茶泉”。成化甲辰即成化二十年。湛寂庵为高座寺住持,成化元年举人桑悦称其虽“澄心面壁”,“犹有诗书结习未忘”。湛寂庵编有《雨花台志》、《雨花台诗集》。嘉禾即今浙江嘉兴。姚绶字公绶,号谷庵,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曾至官监察御史,明代书画家。朱孟震记述甚详,足见江南第二泉系明代成化年间人工开凿,本名茶泉,新市录因此加以采用。

    百花巷是老城南的著名古巷,后分为大百花巷、小百花巷。旧市录在解释巷名来源时采用了民间传说。相传清兵入清时,明三山王的大小百花二女投进自杀,里人敬其忠烈,以大小百花为巷名。但《同治上江两县志》、《钟南淮北区域志》均言巷名源于“古采花市于此”。经查《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史料,百花巷宋元时称花行街,层楼跨其上。《景定建康志》引旧志记载:“今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笪桥、清化市皆市也。”明人陈沂所著《金陵古今图考》一书中的《南唐江宁府图》上就有“花行”标示。足见“古采花市于此”之说确凿可信,故新录予以采纳。同时也查明百花巷名《万历江宁县志》已载录,说明民间传说在朝代上有讹,也做了相应纠正。

长乐路是南京城南东西向的一条干道,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三坊巷、顾楼街、武定桥、大夫第、院门口、新廊、小石桥、正觉寺等路段整合而成。对于其地名来历,有的地名书说因长乐禅林(长乐庵)得名;《南京近代道路史》则言“‘长乐’一线需经所在长乐桥(即今武定桥)故就其路线所经以命名”此说也被多部地名书接受。

    第一种说法,显然是将长乐路与长乐街的地名来源混淆了。长乐街古称竹街,清代称篾街。街东段清末改称糖坊廊。街西段民国时因街中有长乐庵而改称长乐街。 而民国时长乐路旁并没有长乐禅林或叫长乐庵的寺庙。

  第二种说法将武定桥认定为长乐桥,显然是错误的。不过在明代就已经有人弄混过。顾起元《客座赘语》称:“武定桥,马光祖建,定今名,旧为长乐。”“吴丹阳郡城,晋加筑,在长乐桥东一里,今桐树湾处。”两段文字放在一起,错误就很很明显了。因为武定桥的旧称不是长乐桥,而是嘉瑞浮桥。元《至正金陵新志》载:“ 武定桥在镇淮桥东北,淳熙中建,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旧名嘉瑞浮桥,又曰上浮桥,时长乐为下浮桥也。”说得很明确,武定桥与长乐桥是两座浮桥,武定桥为上浮桥,长乐桥为下浮桥。《客座赘语》提到的桐树湾,宋代桐林湾。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唐秦淮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南六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桐树湾在哪里?原指位于镇淮桥东北的秦淮河南岸。《至正金陵新志》载:“桐树湾在秦淮南,向逼府城,北临淮水,岸旧植桐甚繁,故名。东北有浮航,即长乐桥也,宋人称桐林。”清初《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上元县东南六里为桐树湾,秦淮曲折处也。旧多桐树,因名。湾东北有浮航,即故长乐桥,今废”。所谓秦淮南岸曲折处,也就是今膺福街(今河道、街道依然弯曲),明《万历江宁县志》载“剪子巷在桐树湾北”可以佐证。清代以后,河对岸信府河街亦称桐树湾。位于湾东北的长乐渡北岸,清代因为渡口真武庙门前的长杆上立着一只铁老鹳,亦称铁老鹳渡。《白下琐言》记载:“信府河救生局正当古长乐渡处,有真武庙,庙门外树长杆,嵌铁坎卦,上立铁鹳,其大如驴,俗呼为铁老鹳,正对蟒蛇仓……前人因城内屡遭火患,作此厌之。”铁老鹳渡是秦淮河上最后一个停摆的渡口,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见人摆渡。后来在其遗址上建成了今天连接军师巷与马道街的朱雀桥。也就是说,今天的朱雀桥所在,才是古长乐渡遗址。在清末南京著名方志大家陈作霖所著《东城志略》 所附《东城山水街道图》上也可以看出,武定桥与长乐渡中间隔着大油坊巷、翔鸾庙。新市录因此避开了上述两种错误,指出武定桥南的长乐桥、长乐渡、长乐坊才是长乐路地名来源,并在“朱雀桥”词条下注明“原为长乐渡(铁老鹳渡)”。

 

荷包套在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为街巷名。东起龙蟠中路,西至演武厅、兰园路相交处。长 530 米,宽 13 米。西段曾名小营北路。其名来源旧市录解释为“此处低洼,状似荷包,故名”。但据考证,荷包套原来是围绕小营区片的河沟名,初称河套子,后名荷包套。因九华山水下注其中,亦称九华山沟。民国地图显示,荷包开口于北,隔路(今北京东路)与打靶场相望,包底近大影壁。荷包口西北端近蓝家庄,东北端近圣公会。荷包里“装”有关帝庙、昭忠祠、演武厅、农场、中大宿舍、航空委员会、空军司令部等。1951年曾更名为小营河。故今市录给出的解释是“以小营河(九华山沟)俗称荷包套得名”。

标营是位于秦淮区大光路街道的一个老地名,旧属白下区。西起御道街,东至通院幼儿园。长 500 米,宽 10 米。对其来历,《南京市白下区地名考》中称标营“清朝为驻军营地,标系军营的编号,故名。”《南京市白下区地名志》则称“此巷清初原为某标营的驻地而得名”。《南京地名大全》称:“因此处有“标建制”(相当于今团的建制)的驻军营地,后成街,以营名街。”但据考证,标营地名明朝即有,也非近代“标”(团级建制)的意思。在明故宫遗址前有一块万历十年(1612年)所立“疏通沟渠”石碑,碑上有标营地名:“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以东,从口口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门口,掘去淤泥,进洞加工,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雨遂顷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洪武京城图志·官署图》上也有碑文中提到的工部、宗人府、东城兵马司、太医院标示,均位于今御道街东,其中东城兵马司、太医院东近明城墙。但无标营标示。这是因为标营设置于明朝后期。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因妖人刘天绪变,兵部添设标营,颛属参赞,营兵一千三百有奇,此近年所立营也。”刘天绪事件发生于万历三十四年。据《万历野获编》、《江苏省通志稿》等书记载,刘天绪是河南永城人,流寓凤阳临淮县,他以莲教煽聚千余人,自号龙华帝主。他率众潜入南京,计划在冬至那天“乘百官谒陵举事”,“先掠仓库,质百官,次犯陵寝。为操府家丁陈继学所发,遂一夕掩捕,尽得之。”最终“天绪等二名挫尸,余五人坐斩。”此事催生了南京标营的诞生。据后来范景文崇祯年间所撰《南兵部标营重修营房记》记载,创立者为南京兵部尚书孙矿,“时因不逞纠党谋逆事败,特题増置,用备非常,其所莅将士,皆拔众中翘健屹然一旅称冠军”。标营“置营房八十楹,而诸立表则有棹楔,画界则有缭垣,树纛则有崇台,治兵则有厅事”,看上去颇具规模,也很规整。因此新市录对标营地名给出的解释是“明朝为标营驻军之地”。

复成桥位于瑞金路西端, 常府街东端,跨内秦淮河东支(杨吴城壕)。地名颇具辐射性,延伸出了复成里、复成巷、复成新村、复成南巷、复成北巷等地名。对于其地名来源,旧录称以附近旧时“复成仓”得名。但查明《洪武京城图志》记载,实际是因“坏而复成”得名:“复成桥,在玄津桥南,既坏而复成之,因以名焉。”而明代属于南京羽林右卫的复成仓,《明英宗实录》、《明睿宗实录》均写作“复成桥仓”,可见复成仓是因复成桥得名,是复成桥仓的省称。

除此之外,明代南京还有一座复成桥,就是位于鼓楼区宝塔桥街道的宝塔桥,地处金川河入江处。旧市录称“因江岸塌方下沉,故名伏沉桥,后以西岸建宝塔,遂名现名。”实际所谓伏沉桥是“复成桥”之讹。明景泰年间刻本《寰宇通志》卷八“应天府”一章记载:“复成桥有二,一在西安门外竺桥北(应为南),一在金川门外通江桥西”。为加以区别,明人称下关复成桥为“小复成桥”。故明陈沂《金陵古今图考·明都城图》载名“小复成桥”。新市录据此进行了更正。

栖霞寺是六朝古刹。对于其始建时间,史学界公认是齐永明年间。但具体是哪一年,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齐永明元年,主要依据是唐高宗李治所撰 《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铭》:“永明元年,又征为国子博士……因即邻岩构宇,别起梵居。耸峤飞柯,含风吐雾,栖霞之寺,由此创名。”二是齐永明七年。明《金陵梵刹志》就说“齐永明七年,明僧绍舍宅,法度禅师建寺”,依据的则是南朝江总所撰《摄山栖霞寺碑》:“有法度禅师,家本黄龙,来游白社……居士遂舍本宅,欲成此寺,即齐永明七年正月三日度上人之所构也。”两种依据都很权威,在无确切考证定论的情况下,新市录采取了两说并存处理方式。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