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荡、塘的不同地理概念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07 阅读:3107 次
来源:
我的良师益友陈基金先生,生前教我说:“中国文字有不少是‘音’相同‘义’相近的字,但有微妙区别,选字时应注意。”
今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有张“1973年漆桥公社徐砚大队社员在担砚瓦宕水抗旱保苗”的照片。但我看到有地方写成“砚瓦塘”,也看到过南荡圩写成“南宕圩”。为此,我想起了先生的话而探究了一番。
一、先看下辞书上对宕、荡、塘的注释:
1.宕(dàng)——
①与“荡”通。意气横佚无检制也。如跌宕、偏宕。
②谓悬其事而不结曰宕。如久宕、悬宕。
③石矿曰宕。
2. 荡(dàng)——
①往复动也。如荡浆。
②放纵而不自持也。
③涤除也。
④水泽也。湖沼之属,可收水草之利者。
3. 塘(táng )——
①堤也,筑土遏水回塘。
②池塘也。圆曰池、方曰塘。
据上注释,宕、荡两字有多义,声母、韵母相同。其“义”相同时,则宕、荡可互通使用,如跌宕=跌荡。而塘,声母不同,义也不同,是不能和宕、荡通用的。
二、再看地理方面的含义:
1.宕——《辞》释“石矿曰宕”。是系指地表上那些人为开采矿石而形成的石坑、矿坑曰宕,或为岩石自然构成而洼下去的地方;
2.荡——《辞》释“水泽也。湖沼之属,可收水草之利者”。是系指地表低洼处,水草丛生的湿地、湖泽为荡;
3.塘——《辞》释“筑土遏水曰塘”。是系指在地表土层上筑成洼地而止水,称其塘。
由此看来,三字相近之义,即都为“洼下去的地方”。这是“形态”特征上的相近。但文字表意的构造、象征性的符号语素,已表明它们三者之间是有地理属性的“本质”区别。即有从“石”从“草”从“土”的不同。
所以,砚瓦宕,不能写成“砚瓦荡”或“砚瓦塘”;南荡圩,不能写成“南宕圩”或“南塘圩”;蟹塘,不能写成“蟹宕”或“蟹荡”。
三、再从实际情况来看:
1.砚瓦宕——位处漆桥镇游子山西麓海拔20米左右。游子山是由石英砂岩构成,其“宕”像是人工所为,因底部是不透水层,周边有水渗进,故终年不竭。水中有一小墩,可能是当时为计算石方工程量留下的,因形似南唐名砚中之“砚山”,故称此宕为“砚瓦宕”。
高淳山乡多石,故称“宕”的地方也多。有横头宕、瑶宕、马家宕、黄泥宕、宕宕坳等等,海拔多在20米以上。有的是天成的“凹宕”,大都为前人采石或灌溉蓄水开挖而成。固城镇石山村上的“龙宕”是一明显的采石宕坑。
2.南荡圩——明弘治二年刘鉴三倡筑。是在石臼湖南面的湖荡浅滩上围筑起来的,故称“南荡圩”,海拔在5米以下,面积有二万多亩。
3.塘——各地都有,山乡居多。是为灌溉和生活用水所需,在松软的土层上人工开挖而成,面积不大。
综上所述,宕、荡、塘虽有“形”似,皆为“低洼”之处,但有“质”的区别和体量大小的不同,它们的地理属性是不同的,还是应当分清它们不同的地理概念。
作者简介
李代明,1936年3月生,江苏高淳人。儿时在家乡城小和初中上学。1955年毕业于江苏丹阳艺术师范学校,1956年入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就读,之后在中学任教。1965年调入县文化馆从事摄影、美术等群众文化活动,直至1996年退休。有摄影、美术作品和文章发表和获奖。出版有《岁月留影》、《百姓风采录》等影集;有“格言”和“论语”收录在《中华名人格言》和《感恩论语》书中(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现为高淳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江苏省美协会员。传畧已入编《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南京文化界名人录》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