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00:25:59 农历三月初十 你是第 8132561 位访问者
;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独山地名源流考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09 阅读:1525 次

来源:今日头条网

彭雪开


独山境域,春秋战国时,为牂牁候国、夜郎侯国之旁邑,史称毋敛酋长小方国。《汉书·地理志上》载:牂牁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属益州。”又云郁林郡定周县“(周水)首受无敛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1]无敛即毋敛。

淸代洪颐煊《汉书水道疏证》引《水经注》曰“‘周水又东经牂柯郡之毋敛县北,而东南与毋敛水合’。”周水下游,现经有关学者考订,即为都柳江。秦置毋敛县(亦云西汉初置)。[2]这表明都柳红源于秦象郡母敛县。《汉书·地理志》载:牂柯(即牂牁、牂牱)郡有十七县,其中有毋敛县。此后历代国史、地方志皆以此为据,通言汉置毋敛县。这值得商榷。


秦置毋敛县。

其一,毋敛,最早应为古越语华夏语译写地名,皆以毋敛部族及族居地称名。毋敛部族,可能源自“句町王国也。其置,自濮王,毋姓。汉时受封迄今。”[3]“濮王”,应是濮人部落联盟大酋长,最早出现在《尚书·牧誓》中,曾率兵助周武王灭商纣王,其后裔在“汉时受封”亦受封为濮王。今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及西林县发现铜鼓墓和铜棺墓,充分证明在商周时期,这儿是个古国实体及句町(注:壮语红色藤蔓之意)国的政治中心。[4]尧舜时,据传毋敛酋长,封在今四川蓬安一带,商周时南迁今广西那坡、西林一带。其母敛首长族裔一支,何时又迁徙今贵州独山县境,难以稽考。不过,东周末至春秋初,中原诸侯争霸,母敛首长族裔一支,依附牂牁侯国立为小酋长国,实有可能。

其二,有学者认为,毋敛地名源自壮语汉译地名。这当然沒错。但这是从今广西迁徙贵州之后的情形。春秋之前,应是古越语华夏语译写部族名、地名。据周振鹤、游汝杰两位学者的研究:古越语与华夏语有很大的区别。“江浙一带古越语地名一条规律,是齐头式地名只有关加式,即以发语词领首,未见倒置式地名。”[5]广西百色地区学者吕嵩崧认为:壮语地名“‘通名十二节地名’形式中,通名一般会脱落,而只剩专名。”我们认为,这刚好与古越语华夏语译写地名相合。在古汉语中“无”通“毋”,毋敛即为无敛。西汉末王莽改制时,将毋敛县改成无敛县,即为此意。

在古越语中,“毋”为首语亦为敬词,意为部落首领之意。敛,不可用古汉语通译。在古越语中,毋敛即为部落首领之意。“汉牂牁郡南部(今贵州中南部)有且兰、毋敛、谈指……等百越地名。此类地名在百越地区分布很广。”先秦至秦汉出现的有无锡、芜湖、无盐、母敛、毋单。[6]作者认为,这些字都属重唇音帮、明母,韵母也多在鱼部和相近的韵部,读音近可通假。毋敛就属这一类古越语(后属壮族侗族语)华夏语译写地名。

我在《长沙地名源流考》中认为,长沙之“长”当为首语敬词,表示神圣。在古越语读音中可省略;“沙”即以沙名地。由此构成古扬越语(古越语一支)“沙”部族方国及族居地名。商末长沙实以“沙”名地,西周初便以华夏语称名“长沙”。

其三,秦置毋敛县,治今独山县城郊古城遗址处(亦云在今独山县治北)。一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皆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10余个君长国,应是夜郎侯国边邑部族酋长小方国。战国时期,今独山一带,有毋敛部族酋长毋敛国,这与同时期黔北有部族酋长鳖国,黔东南有部族酋长且兰国,是完全一致的。我在《遵义地名源流考》《长顺地名源流考》《黄平地名源流考》中,均有考释,不赘述。二是秦置毋敛县,属象郡。这表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后,于今两广及今越南中北部设置象郡(治今广西崇左,亦云治今越南河内)、桂林郡(治今广西布山)、南海郡(治今广东广州)。三郡地望约当今广东、广西、贵州东南部及湖南西部一隅。[7]也应包括交趾一带(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有关国史、地方志载:战国末楚将庄蹻灭且兰国步战夜郎后入滇称王,“南中之地”(今云南东隅及贵州全境),实为楚将庄蹻所控,极可能楚于今独山县城一带,灭毋敛部族酋长小方国为楚邑。秦置象郡时,据考仅置镡成县。[8]秦始皇去世后,国内大乱,诸候称王争霸。公元前210年七八月间,蜀王子安阳王借机攻象郡而据之。秦将龙川令尉佗,兵伐安阳王,收复象郡。大约在此时,于象郡北部在楚毋敛邑基础上置毋敛县。

秦末义军蜂起,又复毋敛小方国为土酋所据,毋敛县制不存。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复置毋敛县,治今县城古城遗址处(亦云在今独山县治北),属牂牁郡。


西汉末,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毋敛县为有敛县。这与王莽篡政改制有关。王莽当政后,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企图复古为“井田制”;推行五均六筦制,借以控制工商业征加税收;屡改货币掠夺社会财富;常改官制,尤其是乱改郡县地名,导致国家行政管理效能极端低下。如此折腾,加深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农民苦难深重,终于引发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导致新莽王朝覆灭。[9]

东汉建武元年(25年),仍复毋敛县,治原址,属牂牁郡。三国蜀汉、晋、宋、齐、梁、陈(221-561年)年间,毋敛县相沿不改,归属少更。

贵州《独山县志》等地方志载:南朝宋在今独山县极南置新宁县。有关地名辞典亦云:新宁县,南朝宋置,治今独山县南。[10]南朝宋时(420-479年),毋敛县域,约当今贵州独山、都匀、荔波、平塘、罗甸诸县地。地方志与地名辞典所载:“治今独山县南”,这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在当时山区贪瘠人口稀少的苗族地区,在相距约200里内置有毋敛县、新宁县,是难以想象的。南朝宋新宁县治,可能在今贵州荔波县治一带,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当然,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才有可信结论。

《南齐书·宁州》载:宁州“南牂牱郡,且兰、万寿、毋敛、晋乐、绥宁、丹南。”[11]可见其时,今独山县境毋敛、绥宁两县并存。南朝齐末年,东昏侯萧宝卷年间(498-500年),极可能改毋敛县为绥宁县,县治原毋敛县治,属牂牁郡(治万寿县即今贵阳市老城区,亦云治贵州瓮安县银盏乡大房村古城遗址)。


绥宁得名。绥,古文中指登车时拉手之绳索。《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太子绥而乘之。”亦引申为安抚、牵制之意。《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书·武成》:“肆予东征,绥厥士女”。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牵制的绳索。

宁,在甲骨文中,字形象柜中藏贝币状。《说文》:“宁,辨识物也。”后多引申为佇立之状。《说文解字注·宁部》:“宁,《毛诗》传云:‘宁立,久立也。’”今有安定之意。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为久立安定不易。绥宁,意为安抚牵制,使其安定不易。

绥宁县设置,当与宁州南牂牱(牂牁)郡时局相关。“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11]201

南齐寿国不长,历七帝共24年。萧道成(427-482年)为开国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关心民漠,推崇儒学文教等。萧赜(440-493年)以长子继位后,也算有些作为。此后继任者,据《南齐书》记载,一代不如一代。至东昏侯萧宝卷“东昏侯亡德横流”。史官评价,颇为中肯。

南齐时南牂牱郡毋敛县内,少数民族反抗朝廷之状,难窥其貌。然而,《南齐书》概括性结论及史官评价,当有所本。这是当朝统治者造成的。南朝齐朝廷改毋敛县为绥宁县,希企境内“安宁不易”,这纯属一厢情愿。不过,“绥宁”地名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值得肯定,以致今湖南亦有绥宁县名,存留920年至今不改。

隋至唐初(589-628年),牂州牂牁郡毋敛县,为当地南谢蛮所据,县名不存。唐贞观三年(629年),南谢蛮首领谢疆(强)入朝贡地,朝廷以谢疆为南寿州刺史,并置石牛县为州治(开元中废);次年(630年)更名庄州,谢疆仍为刺史;十一年(637年)置庄州都督府(治今贵阳花溪区青岩镇)。玄宗开元间(713-740年),庄州降为羁縻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废石牛县置中平县,治今广西南丹县北,原石牛县地属之,属南丹州(南宋初废)。大观四年(1110年)五月,废中平县,并入庆远府河池县。


石牛县何以得名?

石,字出甲骨文,字形如石岩突凸。商代已用“石”建筑都邑。[12]《易·困》:“困于石,据于蒺藜。”孔颖达疏:“石之为物,坚刚而不可入也。”《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牛,字出甲骨文,字形正面看如牛之形。卜辞中牛可分类,多用于祭牲。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水牛遗骇。这足证7000年前南方水牛己驯化。《诗·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庄子·养生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说文》:“牛,大牲也。”以上皆释为此义。

石牛,以山石如牛状称名。贵州学者万大章(1887-1979年)为独山人。他认为独山“县北五里有石牛坡,是驿路所经,牛迹常见的小山,有故垒。因念此间既是毋敛地,疑为谢氏之旧居。南齐后勿不见,应是谢以豪族脱羁縻,私改县名为石牛。”

今考独山县麻万镇治约当2.5公里处有石牛村(今为社区),距县城北1.5公里。此村与万大章先生所云“石牛坡”地望及地名相合。共和国首部《独山县志·石牛坡》:“独山县城北郊小山上有一巨石形如牛,远望去仿佛日日夜夜在山顶上吃草,格外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为石牛。”由此可知,石牛县因有石牛坡,坡顶上有巨石如牛状,因而得名,比较可信。

元初置独山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隶湖广省。独山地名始于此,入载国史地方志。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蒙闻随征有功,封为独山长官司长官,赐世代承袭。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属都匀卫。明正统末年(1449年)之后,民族矛盾加剧,各土司及苗民不堪欺压多次反抗朝迋,均被朝官镇压而败。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称独山州,治今城关镇,属都匀府。

清初因之,派知州镇守。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始办州学,行教化之策。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建州治石城,城内有南北二街。咸丰四年(1854年)后,境内苗民因苛杂过重,数次起义均败。

独山何以得名?

独山,亦名独秀峰。徐霞客《黔游日记》载:“独山州南二十里,有山尖起,立于众山之中,是名独山,州之所以得名也。”[13]清康熙《贵州通志》载:独山县内“独秀峰,州以此名。”亦云:因县城东南独坡,四野广陌平畴,一山中立,不连他山,故名。《独山县志》载:“独山之名,取于城东南之独坡。独坡是一个方圆零点一平方公里的独峰,凸起于八平方公里的大坪坝中央,山高百余米,显得特别突出,故以为名。”

民国2年(1913年),废独山州为独山县,属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9年11月19日,独山县解放,后属独山专区(治都匀)。1952年改称都匀专区(治都匀),县属都匀专区。1956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1957年荔波、平塘两县合入独山县,1961年又复原制。之后,县域稳定迄今不变。

境内地处黔南山地,群峰逶迤,少有平地。气候湿润多雨而微凉。河溪斜横多涧溪。农产有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茶叶等。独山辣椒素有名声。矿藏有汞、锑、铁、锌等。工业有锑矿、水泥、发电、制伞、织绣、药业等厂矿企业。黔桂普铁、高铁过境,甘新、册独、独荔公路交汇于县城。素有贵州“南大门”之称。古迹有毋敛古城遗址、上道神仙洞。清代创立的“影山文化”,至今影响日广。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02.

[2]独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独山县志·序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4.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03.

[4]吕嵩崧.对“句町”及与之相关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J).广西民族研究,2008:(2).

[5]周振鹤、游汝杰.古越语地名初探——兼与周生春同志商榷(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6]牛汝辰著.中国文化地名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90-97.

[7]马金霞.秦平岭南置郡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8]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96.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201.

[10]薛国屏编著.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83.

[11](梁)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1.

[12]赵诚编著.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3.

[13](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390.

[14]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237.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校对:罗洋、粟娟

责编:文学容、宁红媛

审核:刘年喜

彭雪开老师原创,欢迎读者评论转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地名传播!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