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日对于“大连”城市名字的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23 阅读:1128 次
来源: 微信公众号
同属东亚文化圈特别是使用汉字汉语进行近代史研究是中日学界的一个特点,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对比本身就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案例,加上在不同时代进行也是具有参考性,而对于“大连”城市名字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无论坊间有多少传说,我个人觉得由大连档案馆近年发表过的大连城市名字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体到这个研究成果可以在去年6月9日《大连晚报》上看到,具体内容可以通过我转发过的全文读到。
在这个研究结果中,对于大连城市名字的研究直接是从源自李鸿章和英国海图的“大连湾” 开始,然后是沙俄时代的“达鲁尼”,再往后是1905年开始的日语名“大連市”、那以后是抗战胜利之后的旅大市,到1981年再次被以大连市命名。
这份研究成果中我个人认为大致无误,最为关键的早期特别是从1860年到1879年之间的研究过于单薄,涉及到由英国海图中的英文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最为关键,事实上这部分缺失,可以今后作为重点的课题。
与之相对的是早期日本殖民地时期也进行过“大连”城市名字来历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由聘请的浅野虎三郎负责编辑的《大连市史》中,而这部分日语资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连有关方面也做过全本翻译,可以作为参考(译自1936年9月大连市役所编印之《大连市史》,译者为大连市科协副主席于明 )。这部分的中文翻译我也曾转发过,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
在这个研究中的名字变迁过程中,日本学者是按照英国海图的“大连湾” 大清国的“青泥洼” 再到沙俄时代的“达鲁尼”之后是日本时代的“大連“的过程进行的,对比增加了“青泥洼”这个当地地理名称的解读,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相当详实,引用了至少三处中文或者书籍或者碑刻的史料。而这种对于史料的研究则是中方档案馆进行的研究中显得不足的地方,无论是对于中国古籍还是英语资料,俄语资料还有日语资料的深入研究都是很肤浅,不准确,这也是我前面说过的造成研究结果单薄,部分过程缺失的原因。
下面全文引用中日语对于“青泥洼”的研究部分,可以看到日本学者当年对于中文古籍资料研究之透彻全面。
(补充说明为什么说最早的关于青泥洼名称是见于松山寺碑刻,是因为这个名字所见的碑刻为松山寺,而松山寺在地理位置上很明确处于现在的青泥洼附近,这也是从1860年以后的海图等等相关地图资料中能明确得到验证,而那之前多次出现的青泥浦青泥岛青泥等等只是在文字中,具体位置都是推测,没有和地理位置建立直接明确的关系,这才是关键。即使到现在也没有说找到这块碑刻,但是由于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调研,可以相信是有碑刻实物或者拓文的,找到这个碑刻也很重要。)
中国的“青泥洼”
青泥洼名称,始见于唐朝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历801年)。当时的地理学家、名宰相贾耽描述辽东的海路时曾说:“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钦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两百里,东傍海懦,过青泥浦。”松井博士见此记载,推定各地的位置是;登州即今之山东省登州府,大谢岛即今之登州府北海中之大竹岛,龟钦岛为钦岛,乌湖岛必为城隍岛,此岛与旅顺间的海面即为乌湖海。乌湖岛北两百里的都里镇,可推定为令旅顺,其西之马石山为今之老铁山。而青泥浦与今之大连旧称青泥洼酷似,恐为今日大连之周边。
又,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制作之中国古地图中,把近于辽东半岛尖端的海,标记为“青泥”。《辽东志》中曾有“金州城南四十里有“青泥岛”的记载。由于此岛不仅是海上岛屿的名称,陆上也用此称,故尚不明确与前记地图是否有关联。
但,《辽东志》第二次刊本刊于嘉靖八年(1529年),其后未经过多少年,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第三次刊出的《金辽志》,还记有“青泥岛”字样,它与青泥洼虽非同一地点,但可想象青泥浦、青泥岛在其附近。实际上,“青泥洼”名称出现在翻刻的约翰·瓦特海图中,把维克特里娅湾的一部分称为“青泥洼湾”。
又,现在的松山町(松山街--译注)有松山寺古刹,在此古刹内,有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重建的一座碑,碑文中记有:“大清国盛京奉天府金州郡西旅安社青泥洼。于乾隆二十一年建立后,于咸丰公年重修松山寺释迦文佛和天仙圣母殿宇两处。此地诸峰磊磊,群木森森,远吞山光,近连松色,千岩万壑,不可胜状。当日庙貌落成,四方顶香礼而告虔者绵绵不绝,极一时之盛事矣。”可见重建碑建立之时,此地已称为青泥洼。青泥洼分东西青泥洼两个村落。
青泥窪なろ名稱は、唐の德宗貞元辛已十七年(桓武天皇延略二十年、西紀八〇一年)當代の地理學者にして貞元の名宰相たろ賈耿は「道理記」を著はし遼東の海路を述ペて、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末島鳥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里領二百里、東傍海惴、過青泥浦」とあり、松井等博士はこの一條に見ゆる各地の位置を推定して、登州は今の山東省の北岸なる登州府、大謝島は今の登州府北の海中にある大竹島?、亀歆島は欽島、烏湖島は城隍島なるべく、この島と旅順の間なる海面は卽ち烏湖海なり、烏湖島の北二百里なる都里鎭は今の旅順その西なる馬石山は今の老鐵山に比定せらるべし、而して青泥浦は今の大連の舊名青泥窪に酷似すれば、恐らくは今の大連あたりと思はると解說してるる。又明の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製作の支那古地圖に遼東半島突端に近く海中に「靑泥」と記した島がある。更に遼東志に「金州の城南四十里に靑泥島のある旨が掲げられてあろが、この島は海中の島嶼につけられた名稱のみでなく地上名稱にも用ひらる-から前記地圖の島と關聯するかは明かでない。併し遼東志の第二次刊本は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にしてその間幾何時代を經過せす、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年)の第三次刊本たる全遼志にも靑泥島のあることを記してあるから、青泥窪と同一地點でないにしても、この附近に青泥浦、青泥島が位置したことが想像せらる」のである 而して實際に靑泥濂なる名稱を附したるは、ジョン、ワードの海圖を酬刻したろものに、ヴキクトリャ灣中の一部に青泥窪灣と記されてあり、又現在の大連市松山町に松山寺なる古刹があつて、その境内に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六月建てた重修碑文に、大清國盛京奉天府金州郡西旅安社靑泥窪、於乾隆二十一年建立後於咸豐八年重修松山寺釋迦文佛、天仙聖母殿宇二處、此地諸峯磊々、群木森遠吞山光近连松色、千巖萬壑不可勝狀、當日廟貌落成、四方頂香禮而告虔者綿々不絕極一時之盛事矣とあり、重修碑建立の時にとの地を靑泥窪と稱したことが示されてるる。靑泥窪は東西青泥窪の兩部落に別れてねた。
中日全文都在,各位也可以自行研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