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2-22 阅读:2957 次
刘庆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保护传承黄河地名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地名文化故事,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内容。
丰富多彩的黄河地名
根据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地理特征、与黄河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等方面进行综合判别,与黄河相关的地名的命名方式有以下几类:包括以黄河方位命名,反映黄河自然地理特征,反映黄河变迁与渡口,反映黄河险工与堤防,期盼黄河安澜与反映黄河治理,反映黄河典故和故事,受黄河影响以“堌堆”命名,黄河故道有关的地名,反映城市社区建设的黄河地名,反映黄河文旅开发与工程项目的名称等。
按照与黄河之间的方位关系进行命名是大众最熟知的,如黄河以南“河南”、黄河以北“河北”、河湟谷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与黄河自然地理特征有关的地名数量最多,如青海龙羊峡、甘肃刘家峡、壶口瀑布、白龙湾村(滨州惠民县)、河底铺村(新乡原阳县)等。历史上,黄河河道变化无常,与之相关的黄河地名产生与变迁是很自然的事情。如荥阳故城、河津老城、娘娘滩(忻州河曲县)、黄河沿渡口(青海玛多县)、大禹渡(运城芮城县)等。与黄河险工和堤防有关的地名包括沿黄河大堤修建的丁坝、垛、护岸工程等,如黄河“三口”(花园口、柳园口、泺口),还有黄河沿岸以“坝”“堤”命名的,如金堤、黄口村、御坝村、睢州坝村等。
中国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治黄”史,所以古代官府与两岸人民一直都期盼“黄河安澜”“河清海晏”,与此相关产生了相应地名。如河清县(现隶属洛阳孟津区)、河清村(孟津区白鹤镇)、济南长清区、锁水阁(焦作孟州市)等。焦作武陟县建有专门祭祀治理黄河的嘉应观(又称黄河龙王庙)。黄河人文典故和民间故事早已融入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已演化为地域民俗文化、口头传说等。这方面的地名有荣河镇(源于“荣光冥河”典故,“河”即黄河,此地位于运城万荣县),禹门渡(又称龙门古渡,“鲤鱼跳龙门”传说源于此,位于运城河津市)等。
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或地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堌堆”这一称呼在鲁西南比较普遍,目前菏泽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反映城市社区建设的黄河地名都是比较新的,它刻画了现当代的黄河印记与黄河文化的时代变迁,以街道里巷命名为主,如黄河路、黄河街道、黄河社区、黄河村等。反映黄河文旅开发与工程项目的名称包括文化旅游项目、旅游线路、黄河大桥或引黄工程等,这种命名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近年来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此类黄河名称增速明显。
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村庄在消失、街区在更新,同时由于合村并居、黄河滩区迁建等原因,导致黄河地名的生存面临困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黄河有关地名的消失似乎不可避免。黄河沿线一些新地名存在“大、洋、怪、重”等现象,当然这种情况并非黄河流域独有。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们抵御黄河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随之与黄河“堤”“坝”“湾”“台”等有关的地名逐渐在减少。同时随着黄河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黄河产业项目的增加,土地征收拆迁在所难免,总会导致一些旧地名消失,新地名出现。历史时期黄河对两岸人民生产生活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为深刻,而在当代,由于黄河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堤防加固,现代化的桥梁渡口一应俱全,黄河水患对两岸的破坏已大大降低。随之而来,黄河有关地名的影响早已淡化,社会公众对黄河地名的认知也不再像古代那样重视。
黄河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讲好黄河地名故事,挖掘黄河地名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二是提升保障力度,加强法治化建设,制定黄河地名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或专项规划,依法将黄河地名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明确黄河地名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编制黄河地名遗产名录,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加强黄河地名文化遗产研究;四是多管齐下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黄河地名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以及地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黄河地名的使用要规范化、制度化;五是搭建黄河地名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地名标志设置要标准化、数字化;六是开发黄河地名文化,注册黄河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塑造黄河文旅品牌;七是充分展示与阐释黄河地名文化的深厚内涵,重视黄河地名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发挥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