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5684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学术探讨

钟山为何从一座山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3-08 阅读:1003 次

来源:交汇点新闻

南京钟山历史上就是知名的风景区,六朝以来,文人膜拜钟山、吟咏钟山、寄情钟山。那么钟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从一座山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在3月1日钟山文学馆开馆仪式上,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心分享了钟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今流变。

“两汉以前,钟山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六朝时期,钟山文化迅速发展并出现高潮;唐宋以后,钟山逐渐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标志。”文心把钟山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神话源自钟山。在民间传说中,女娲补天时炼五色石,掉下来一块砸出大的湖泊,就是玄武湖;石头砸下来后再弹起来,落到旁边就形成了紫金山。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广为人知的“钟山龙盘”是指钟山如一条绵长蜿蜒的青龙。

“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中国神话与南京本地山川形貌相结合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南京的神话源自中原,同时又经历了本土化的演绎。”文心说。

山神信仰的人格化,我们从钟山又名蒋山中可见。

“蒋”是指蒋子文,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任秣陵尉。一次,他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扭打中因受伤过重死去,后埋葬于此。到了孙吴初年,有人看见蒋子文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他自称是这里的土地爷,保佑一方百姓,后来所说的预言多次灵验,于是孙权为蒋子文立庙堂,封为蒋侯,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

据史料记载,蒋子文生前嗜酒好色,一身毛病的人为什么反被祭为神呢?原来这与吴地祭祀风俗有关。南京属吴楚交界之地,在汉代,民间信仰活跃,败军死将往往摇身转变为鬼主、瘟神,受到民间膜拜。起初,孙权对待蒋子文显灵一事,延续了其家族对巫觋鬼道的一贯排斥态度,“未之信也”。但在江东名士的劝说下,孙权为了巩固江东统治,态度发生巨大转变,转为册封蒋子文,鼓励百姓祭祀,这是孙权“江东化”政策在信仰上的体现。

到了六朝,中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第一次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钟山文脉开始带有明显的中原属性,并赋予了强烈的正统观。如谢灵运诗《君子有所思行》中有“总驾越钟陆,还顾望京畿。踯躅周名都,游目倦忘归”。这首诗是对君子品性的思记,认为君子应当有所敬忌,不耽于欢娱。回顾周礼,追求君子之道,这是典型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体现。

后来沈约等人关于钟山的诗文中反复呈现这一特点。随着衣冠南渡,中原文化重心南移,大量中原文人南迁,钟山成了中华文脉在南京本土化涵育的重要地理场所。

一座山成为名山并不稀见,但一座山有其自身文脉传承则不多见。六朝时期,不论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学,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著作,如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文心雕龙》、我国迄今所见第一部佛学目录著作《出三藏记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都与钟山有着很深的渊源。

到了唐代,钟山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多层文化样貌,让钟山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比如钟山的六朝文化记忆有李白的“钟山危波澜……六代更霸王”,李商隐的“三百年来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山林宗教文化有高适的“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崔峒的“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山岳地理景观有王昌龄“远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李建勋“楼台虽少景何深,满地青苔胜布金”等,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宋代对钟山倾注最深切情感的诗人是王安石。钟山从文人吟咏的写作对象之客体,升华为可寄托生命追求的精神主体。如《独卧有怀》“有怀无与言,伫立钟山瞑”,这里的钟山成为王安石们生命的知己,也让这座山在文化、政治、情感与生命的交织中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大观。

明清两代,关于钟山的诗文最盛,钟山的政治符号、文化符号、精神符号因为南京曾作为帝都的历史再一次得到深化。帝都怀想、遗民之叹、陵寝文化、名人史迹、宗教呈现等等,形成了清晰且丰富的钟山文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吴雨阳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