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山(节选七)——前瞻:南部名山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3-21 阅读:2091 次
来源:金陵回声
胡阿祥
明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图》之"三山”
这样的三山,诚为感悟地理成败、历史兴亡、人事沧桑的一方胜地,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凤凰三山”,即在城西南花露岗凤凰台遗址远眺这江边的三山。
远眺东山
明末清初高岑《金陵四十景》之“天印山”
方山在历史上真正扮演重要角色,是在六朝时期。自孙权建都建业后,秦淮河东源句容河、南源溧水河汇合处的方山,成为都城与三吴沟通的水运枢纽。赤乌八年(245),孙权派遣校尉陈勋率领屯田作士,在方山南侧“截淮立埭”,即建拦水坝,调节水位,以利船舶通行,号曰“方山埭”。方山埭为通往吴会地区的运河“破冈渎”上的十四埭之一,也是规模称最的一埭。破冈渎与方山埭竣工后,太湖流域乃至钱塘江流域的各类船只可以直达建康,方山遂一跃成为南京东南最重要的交通门户,迎来送往、商旅云集的繁盛之地。
六朝破冈渎路线示意图(陈刚)
方山的历史记忆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如山顶及山麓曾有佛寺、道观多所,东有东霞寺,西有玉积庵,南有洞玄观,北有定林寺,顶有海慧寺。惜经岁月流逝,兵火摧残,这些寺观多遭毁坏,唯有南宋乾道九年(1173)建造的七层八面定林寺砖塔,虽经后世重修,塔身主体仍为南宋旧物,其古色苍然,巍然矗立,而且以其倾斜奇观,驰名宇内,拥有“世界第一斜塔”的美称。近年,方山定林寺得以盛世重建。又在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中,方山作为首都的防卫阵地,布置有大量兵力阻击来犯日寇,至今山上仍残存有当时砌筑的大量碉堡,在荒草之中或隐或现,昭示着先烈们的卫国功绩。
定林寺砖塔旧影
从地质学角度言,方山作为著名的死火山,民国以来便受到地质学家的充分关注。据研究,在距今1100万年到1000万年之间的中新世晚期,因为两次火山喷发,岩浆凝固后形成了山体,又历经1000万年的风化剥蚀,才成现今方山的模样。现今的方山,随处可见充满气孔、轻浮水面的玄武岩,山顶更有火山口洼状盆地等地貌景观,向四方游客诉说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奥秘。2009年,方山成为“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这样的方山,真可谓天造一半、人造一半。天者,火山造就的方山;人者,古往今来各种版本的“金陵胜景”中,都少不了方山、天印山、天印樵歌、方山斜塔的身影。
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
横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交界处。南朝刘宋山谦之《丹阳记》云:“四面望之皆横,故有是名。”又名横望山。山体近东西向,呈弧形分布,长约15公里,宽约3-5公里,由大小62座山峰组成。主峰太阳拱,俗称拖船壑,海拔459米,位于博望区;次高峰四径山,海拔368.5米,为江宁区最高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庐山,位于溧水区中东部,山体南北延伸5公里,东西宽1.5-2公里,主峰海拔273.9米。山色如黛,林木苍翠,峰奇岭秀,体势雄浑,宛若一座巨大的屏风。相传东汉初年严子陵结庐于此,或说山形似庐,故名。秦淮河南源溧水河发源于此。旧有元朝始建的观音庵,历经毁建。1999年复建,更名为观音禅寺。无想山,位于溧水区中南部,西北一东南走向,最高海拔209.5米。山势蜿蜒,群峰起伏,远近高低,层层叠叠,风景殊异,为溧水境内第一名胜,故虽名“无想”,却令人神往。北宋词人周邦彦任溧水知县时,多次游历,并写下《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山中旧有唐初重建的无想禅院,五代时废,南宋复建为禅寂禅寺,寺西侧原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今有明清摩崖石刻、新建之无想禅寺以及无想山水库等人文与自然胜景。游山,位于高淳区中部,有大游山、小游山之分,总称游山,又名圣游山、游子山。相传孔子前往楚国时,途经此地,观景讲学,故名。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一1.5公里,主峰大游山海拔185米,为高淳境内最高峰。山势峻峭,松竹苍翠,四野开敞,景色宜人。旧有道观玄武庙,又高淳民间相传地藏王菩萨曾落脚圣游山,若再加上孔子的传说,则此山竟集儒、佛、道三教于一身。1990年代起新建的真如禅寺,规模宏大,山门内广场上高21米的露天阿弥陀佛像,重逾千吨,堪称“金陵第一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