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5697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论坛> 工作研究

用优秀地名文化点亮城市街区 ——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地名文化街区为例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3-25 阅读:1081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谭晓林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充分挖掘保护历史地名,探索打造地名文化街区,以此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文化繁荣。秦淮区朝天宫地名文化街区就是其中一例。

基本情况

朝天宫街道常住人口10万余人,有96条街巷、24座桥梁以及200多个老地名,蕴藏着诸多历史人文故事。南京市民政部门对朝天宫街区老地名梳理分析后,将其地名文化脉络概括为“一城一宫,一河两岸”。

“一城”指冶城,是明朝规模较大、围有土墙的百工作坊。“一宫”即朝天宫。据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释文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下诏改建元朝在冶山建立的永寿宫,专门用于教习朝见天子礼仪,并赐名“朝天宫”。现存朝天宫古建筑保留了清朝同治时期的主要格局,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组古建筑群。“一河两岸”则是指南京城内秦淮河中支从淮清桥起向西偏北经内桥流过冶山、朝天宫南侧的一段河流以及两岸地区。

调研分析

在打造地名文化街区的实践中,南京市总结出“调研—共识—设计”三步法。

其一,开展调研,挖掘资源。在市、区地名办的指导下,朝天宫街道公开征集辖区范围内的历史、地理、人文、诗词、歌赋等与地名有关的素材,发动老党员、老教师、地名爱好者、社区志愿者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初步的历史地名资料。

其二,研究论证,取得共识。朝天宫街道组织专家学者对征集的地名来历、含义、沿革故事、现代意义等进行考证和释义,并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地名文化史料,打好地名文化街区设计创作的基础。

其三,因地制宜,设计打造。对辖区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楼宇等现状进行现场勘察和分析,将地名文化巧妙融入街区建设进行设计,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性。结合环境整治、街巷出新、老旧小区综合治理等工作,以适当方式展示地名文化,使之成为城市街区美化的一部分。

保护传承

经多方共同努力,目前,秦淮区朝天宫地名文化街区形成了包括地名微标牌、微展馆、微街巷、微小区、微媒体“五微”建设在内的展示架构。

地名微标牌,宣承金陵文脉。朝天宫街道有步骤地在文化街区内设立了2000多处样式各异的微地名牌,上面记载了地名中包含的人文故事。目前,地名标牌已涵盖该街区全部老地名以及部分秦淮区和南京市的特色老地名。

地名微展馆,铸就记忆家园。朝天宫街道发动辖区范围内的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建筑闲置空间,逐步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展陈精美、绿色环保的地名微展馆,实现了居民身边有展、随时看展。七家湾社区就利用“民族之家教育馆”,展陈与回族民族文化有关的朝天宫街区地名;评事街社区的“可园史志馆”将社区功能室以老街区的地名命名,社区主任室称为“评事街”、居家养老室称为“百岁坊”等。

地名微街巷,更新城市景观。朝天宫街道为不同街巷赋予了各具特色的人文主题,主推“转角遇见美”,完成地名微街巷建设百余处。代表性的有红土桥的“运渎”、富民坊的“南唐天空”、绒庄街的“龙蟠虎踞”、七家湾的“南京地名谚语”等街巷景观,深受居民喜爱。

地名微小区,打造诗意栖居。朝天宫街道通过“街道牵头、单位联动、居民参与”的方式,按照“一小区一主题”,对老旧小区的外墙壁、车棚、花坛、门禁等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评事街小区的“老城南地名记忆馆”内,地名诗篇、地名典故吸引了居民游客驻足观看;韩家苑小区则以“南京鸭文化”地名为主题,打造创意打卡地。

多种微媒体,提升老地名新价值。朝天宫街道的微媒体有政务微博、微信、微电视台、社区微小报等,近年来,这些“微端”以社区为单元介绍地名文化,以“走街串巷赏地名”为主题介绍老地名,以“秦淮地名史话”为专题组合式推介地名,实现了良好的网络传播力、影响力。

成果成效

浓郁文化氛围,彰显街区特色。朝天宫街道以优秀传统地名文化为载体开展的“五微”建设,使城市记忆从凝固历史变为触手可及的街巷景观,使城市形象从抽象概念成为可亲可感的生活具象,以文化特有的温度与情感让街巷、小区不再千篇一律,也使朝天宫街区日益成为彰显南京特色的、开放性的城市地名文化展览馆。

培植精神认同,凝聚主流价值。乡土情怀是现代人内在具有的情感共性。朝天宫街道将富有特色的地名文化与“五微”建设相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了居民生活空间,实现对群众的滴灌微化,于无声处培育了强大凝聚力。

践行文化为民服务,赢得百姓认可。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五微”传承弘扬形式,既解决了居民美化居住环境的诉求,又回应了乡土乡情的精神期待,使朝天宫街区城市面貌发生喜人变化,多个小区公共空间被居民誉为“城市客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