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736797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让乡村地名更“著名”|江苏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4-22 阅读:777 次

来源:江苏民政

地名,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对“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开展评估验收,将通过评估验收的南京市浦口区等15个试点地区,确定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

近年来,江苏全面部署推开“乡村著名行动”,高质量完成“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国家级试点任务,扎实推进省级试点工作,传承历史文脉,激发地名活力,深化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

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共完成乡村地名命名4824条,设立地名标志8071个,推送国家地名信息库19983条。

传承文化记忆 激发地名活力

地名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往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江苏各地不断加强乡村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住人们的精神家园。

全域1561平方公里的南京市江宁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其地名遗产极其丰富,像湖熟地名或可溯源至吴越文化,秣陵、丹阳为秦置郡县名称等。

“乡村老地名作为历史见证、文化标志和风俗符号,记录着乡村演化变迁的各类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文献价值。”江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宁区把老地名复活、移植、派生使用作为新地名命名的基本原则,激发地名活力,赓续城市文脉。

在乡村地名试点工作中,江宁突出地名文化的引领作用,以丰厚地名文化的传承保护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该区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全国先河将“江宁老地名”申报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展了地名文化保护空间。

在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工作中,江宁区搜集整理了“杨柳村”“杜桂”等一批古村落地名的来源与演变,不同时期的古代地图等一手宝贵资料;出版了《印记·江宁非遗地名》《江宁地名掌故》等图书;征集了反映江宁的山川河流、街道小巷、民风民俗、文化古迹的优秀历史地名和地名故事21篇。他们通过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留住乡村的“根和魂”。

南京市浦口区素有“金陵门户”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以“一代草圣”林散之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一座车站”为代表的民国文化、以“一人舞狮”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项羽与浦口传说”为代表的非遗资源。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浦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地名文化。

浦口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加强地名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突出优秀地名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了历史路、街、巷(里、弄、坊)和古桥梁名称等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工作,将浦口、桥林镇、茅塘桥、石碛桥等4条地名列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江浦、老山、珍珠泉等68条地名列入区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江阴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地名文化特色,是地名文化的“富矿区”。为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江阴建立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使一批老地名通过挂牌立碑、编纂图书、设置文化墙等途径出现在乡村,成为地名文化优秀的重要名片;推出28篇“江阴地名故事”系列推文,充分挖掘江阴古地名,追寻乡村记忆,让地名文化深入人心。

苏北地区依托革命老区多、红色地名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探索“地名+红色旅游”模式,点亮红色地名品牌,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研学线路,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作为革命老区,我们围绕红色地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红色地名文化挖掘与利用方面下功夫,提升了红色纪念设施的整体观感和教育影响力,推进全区红色地名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活化利用。”淮安市淮安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试点以来,该区共完善及新撰“车桥战役纪念广场”“横沟暴动遗址”等红色地名百度百科词条42条,设计制作红色地名保护标志4处、红色地名导览图1幅,并在红色景点线路及周边增设地名标志37个。

夯实民生之本 开拓服务途径

在乡村地名试点工作中,江苏不断探索创新,开拓服务民生途径。

鼓励指导群众从生活生产需求、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产业发展等角度出发,将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民宿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快递物流点、乡镇企业等惠民助农热点位置最大限度地采集上图,做到助农导航无“盲区”。

“食堂开到了家门口,走几步路就到,很是方便。”日前,在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长者幸福食堂”内,刘秀兰老人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表示,有了“长者幸福食堂”指示图,老年人就能找到离家最近的助餐中心了。

亭湖区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重点加强了“长者幸福食堂”“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服务资源的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标注完善了20个“长者幸福食堂”、7个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了乡村地名助力公共服务的作用,充分彰显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带来的“满满幸福”。

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平台,亭湖区修正了各镇(街道)地名基础数据,完善了乡村地名标志导向,解决了“地名搜不到、导航找不到、客商摸不到”的出行难题,为在区域内出行导航、快递投送、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行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溧阳市围绕乡村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实际需要,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专项行动,大力提升乡村地名信息化服务水平,把乡村地名“管起来”“用起来”,使地名服务真正“实起来”“活起来”。

“溧阳以乡村地名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地图精准定位地名为目标,制作出版《图说溧阳——公共地图服务手册》。全册共有3大板块150张图,多角度呈现溧阳公共服务、地名文化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溧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打通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壁垒,接入“溧即助”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申请、信息查询、助农事项办理等12大类服务场景和45项公共服务的“乡村地名+政务服务”网。

通过全面推进乡村地名采集上图、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拓展“一张图”服务等,常州市金坛区不断深化地名信息应用,打通地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能。同时,该区将完善“一册一网一平台”,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专项行动,提升路牌科技含量,让公众扫描路牌二维码就能了解路名含义、查询周边便民设施、方便地理位置导航,打通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壁垒。

淮安市清江浦区加大乡村地名信息共享应用力度,积极为政务管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快递电商发展、文旅资源开发、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规范准确的地名信息服务。

擦亮文化品牌 赋能乡村振兴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挖掘特色资源,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够通过开发文化产品、深度融合文旅项目等,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一片片麦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株株花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行走在如皋市如城街道的各个乡村,田间地头里各种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兴旺,处处皆“丰”景。

近年来,如皋市持续推动乡村地名与“一村一品”有机融合,举办下原蘘荷文化节,推介特色农产品,鼓励引导地理标志产品,最大限度发挥好“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作用,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苏州市吴中区有山有水,物产富饶,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该区精心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夯实“农文旅”融合发展基础。整合乡村地名资源,塑造特色乡村地名文化景观,建设地名文化展示区,以金庭明月湾等古村落景观、横泾上林等乡村田园景观组建了乡村地名文化景观集群,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昆山市歇马桥村、尚明甸村依托传统水乡古建筑、韩世忠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等资源,着力放大传统村落品牌效应,打造文旅体验、水乡度假、产业拓展、田园休闲、艺术硅谷5个功能组团,持续探索符合当地特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溧阳市、新沂市等地培育“地名+直播+农副产品”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线上电商直播,推介特色农副产品,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

镇江市丹徒区打造“地名+”服务,以地名为纽带,以“吃、住、行、娱、购、游”六个方面为切入点,构建“地名+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泰州市高港区聚焦特色产业区域,链接和辐射周边红色革命纪念地、农文旅项目、农业示范村,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地名信息资源带”。

高邮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该市通过培育“红色印记”“一号公路”“马上乡见”“七夕之乡”等乡村地名文化品牌,让地名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文化符号。推动地名文化与特色乡村产业融合,宣传推广高邮双黄鸭蛋、高邮大虾、马棚慈姑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地域特色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

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情感。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架起连接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桥梁,乡村文化将得到传播,乡村资源将得到释放,乡村发展将得到推动,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必然也会逐步彰显开来。

——  友情链接  ——